你所不知道的“寄生”

2015-05-30 10:48邓泓
收藏界 2015年1期
关键词:陶俑骑兵骑马

邓泓

平日里提起“寄生”,基本上大家脑子里立马显现的,一般也就植物寄生或动物寄生一类,相信很少有人会把“寄生”一词跟战争啊、骑兵啊什么的联系到一块儿。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寄生”(图1)时,也不曾想到这器物名号会叫“寄生”。

我当时是在一古玩店,在一堆北朝邺城陶俑中第一次见到此器物。

众所周知,在已出土的遗物中,北朝邺城的陶俑,艺术表现内容极其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可以说是我国雕塑史上的经典。本人因酷爱北朝邺城陶俑艺术,十几年前就把它定为收藏专题。日积月累,现如今藏品已小有规模,还细分了好几个系列,如人物俑、动物俑、陶塑用具……多年的玩赏,可以说,对与陶俑相关的器件以及用途,都大体知晓其来龙去脉。但与此器物的初次相识,却令我满头雾水,心生疑惑:“这东西姓甚名谁?功能何在?”当时店家告诉我说这是“陶祖(男性生殖器)”。我拿起仔细端详,的确从外形上看,有些许相像,便将信将疑地收了两只,想着留来日后慢慢考证。

这器物到了我家后,我上网粗略查了一下,发现不少网友也都把它当成“陶祖”。

我也知道,生殖器崇拜,是原始社会普遍流行的一种风习,随着社会的发展,还一度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像商代的玉器中就有祖(且)形器,甲骨文就有“且”字。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当时也认为,北朝有“陶祖”,亦不足为奇。同时,也由于这器物是件冥器,又师出无名,无从了解它模仿实物的具体尺寸,于是好一段时间,我也以它是“陶祖”看待,但心中的疑惑始终不曾消散。后来再慢慢仔细观察,发现此器物与“陶祖”虽有类似,如两者稍细的一头,都有一小圆孔,类似马眼,但两者的差别又非常明显:

1.外形迥异。这器物是曲体波纹状,截面扁平,一端稍宽,呈不规则开放形;另一端稍细,呈双层花瓣状。而“陶祖”呢,模样与它大相径庭。

2.器身的纹饰不同。常见“陶祖”的器身一般比较光滑,而此物的外表有凸起的长条状纹饰,像植物枝条或鱼刺状。

通过比较,我对这器物被冠名“陶祖”更是疑丛生了。

为了弄个清楚明白,我去找了几位专业老师请教,他们都说没见过这东西。我又找了几个民间的“摸金校尉”,进行了详细的咨询,了解这器物出土时所在的具体位置,但得到的答案都含糊不确切。有的说是在出“马上人(骑马俑)”的墓里,有的说在“马上人”周围的土里,也有的说在“马上人”背上的裹土里。这些说法尽管不一,但有一个共同点:即跟“马”有关。于是本人就再从马和骑马俑开始寻思琢磨,发现凡是“具装”的骑马俑的马背上,都有一个小圆孔,可以插接他物。这种器物也仅仅限于“具装”的战马使用,其他的骑马俑是没有插接孔,也即不使用这种器物。我再仔细查阅有关资料,终于了解到北朝时的这种骑兵装备叫做“甲骑具装”(图2)。

所谓“甲骑具装”,也就是人甲和马甲的合称,是古代重装骑兵的防护装具。《宋史·仪卫志》中记载:“甲骑,人铠也;具装,马铠也。”“甲骑”中的“人铠”详情不得而知,但不外乎“裆铠”或“明光铠”。中国南北朝时期标准的“具装”配置,也就是马铠,则由六部分构成(图3):即面帘、鸡颈、当胸、马身甲、搭后和寄生。“面帘”是一块狭长的金属制的护面,上面开有眼孔,主要保护马匹面部;“鸡颈”其实是一副马颈部的护甲,由甲片缀成,前面有搭扣可以扣上;当胸;马身甲;搭后,就是马匹中后部的大片护甲;而寄生比较有特点,是一个放在马尾部的向上翘的扫帚状的东西,应该是保护骑兵后背,以防其背后受袭击的,与其说是“马铠”,不如说是“人铠”的延伸。

了解到这些,“寄生”是“甲骑具装”的配备制式的一部分可以说已经比较清楚了。但它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为什么却起名叫“寄生”呢?这个古老的“寄生”名号,有什么样的特别寓意呢?

我再次查阅了资料和相关的图片,从资料和图片中不难发现,这件器物的庐山真面目及主要功能更清晰明了了——既然是安置在骑兵后背,保护将士性命,可见所谓“寄生”,应该就是“寄托保住骑兵生命”的寓意。

由此可见,可以确认,“寄生”即是北朝时的一种具装配件——用植物的枝条捆箍而成,呈长条扫帚样,安插在骑兵身后的马背上,用以保护骑兵避免背部受袭(图4、图5)。

有意思的,也是很有研究价值的是,大部分图片中的“寄生”都是平面作品,画像砖亦是浅浮雕描写。真正三维立体的,相当于实物的“寄生”,目前发现只有这种出土的器物。而且它的安装位置、具体形状、细节以及与人和马的比例关系都交代得非常清楚明白,是非常难得的研究“甲骑具装”的实物资料(图6)。

还有件更有意思的,是在我的文字和图书(图7)出来之前,我们当地古玩店被冠名“陶祖”的“寄生”,随处可见,少人问津,随要随送,不收钱银。后来正名为“寄生”后,就凤毛麟角,难觅踪影了。而且,更逗的是,假“寄生”却从此应运而生,层出不穷。因为,严格来说,缺少了“寄生”的“甲骑具装”俑,都应该给看成“残缺俑”。

汉族具装甲骑虽始自北朝,最辉煌的时代却是隋。隋末唐初将领、军阀罗艺指挥的五千具装甲骑,人马皆披重装铠甲,由轻骑兵配合,锐不可挡。不过由于装备笨重累赘、制作工艺繁琐,粮草、银两也耗费巨大,故唐以后汉族便很少使用重骑兵,以骑射为主的轻骑兵凭借着速度、轻便、简易装备取代了笨重的重骑兵。直到金人的铁浮图被岳飞的长刀大斧杀破之后,具装甲骑便从中国历史中逐渐消失了。至此,伴随“甲骑具装”而生的“寄生”,也是昙花一现,寿终正寝,淡出历史的舞台。

如今,我们也只能从出土文物及史书典籍中,可以再寻觅它从前的时尚、先进与辉煌了(图8)。

(责编:雨岚)

猜你喜欢
陶俑骑兵骑马
骑兵政委 邓永耀
骑兵之败
丹阳市十墓山西汉墓出土器物
第一次骑马
骑马
蒙古骑兵,所向无敌
关于汉阳陵着衣式陶俑制作工艺的探讨
西汉彩绘守门陶俑
拍脑瓜
晋阳开化陶俑 来自地下的北齐人装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