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建
摘 要:德国养老保险是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基本内容,该制度以高福利的保险水平与多样化的保险方式确保了德国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文章介绍了德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构成体系,同时从兼顾公平与效率价值取向的角度分析该制度的特征,并从其特征和人口、经济环境现实出发,探讨德国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问题、挑战。
关键词:德国;养老保险;公平;效率
中图分类号:F8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03-0147-02
1 德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构成体系
德国《基本法》第20条第1款规定:“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为民主、社会之联邦国家”。德国社会保障制度为体现“社会”二字而建,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
1.1 德国养老保险制度构成
德国养老保险制度构成体系复杂,从法律层面包括公共养老保险与私人养老保险两大部分,前者一般被称为法定体系,包括发定退休保险、公务员养老保险、农场主养老保险以及独立从业者保险;后者主要包括企业养老保险与私人养老保险体系。将其简化,形成了德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三大支柱:法定养老保险、企业养老保险及个人养老保险。三大支柱中法定养老保险起中流砥柱的作用,其体现在,一方面,保障人数绝对占优及构成了老年人的主要收入来源。具体数据见表1。另一方面,覆盖面广,保障水平高。
1.2 德国养老保险保障对象
值得注意的是养老保险并非仅针对投保本人,同时还针对其遗属;并非仅针对达到年老退休情况,还包括收入能力下降、死亡等情况。以2012年为例,根据支付原因不同,退休目前包括因收入能力下降退休、因年龄退休、因死亡因素相关退休三大类。具体来看,因收入能力下降带来的退休根据待业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部分收入能力下降(待业5年以上)、全部收入能力丧失(待业10年及以上)两种;由于年龄因素带来退休包括:失业者、重度残疾者、妇女、长时间投保者、特别长时间投保者、法定年龄退休以上几种类型;死亡因素带来的退休金支付包括:鳏寡者、遗孤(以18岁为限)、遗孤教育退休金(不以遗孤18岁为限)三个部分。三大类退休金支付保障人群规模见表2。
2 德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特征
2.1 实行三层次全覆盖的养老保险保障模式
一方面,德国养老保险制度包含三个支柱,即三个层次的保障模式,第一层次由法定养老保险提供基本保障;第二层次是企业养老保险模式;第三层次是传统的私人养老保险模式。这三种养老保险模式覆盖范围广,为2 518万人提供保障,覆盖面广泛,不因身份、职业、性别、地域差别而被排斥在覆盖范围之外。覆盖面的普遍性体现了公平的原则,同时德国养老保险制度有公平的缴费政策,政府对特殊人群提供缴费补助。
另一方面,该制度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劳动者享有社会养老保险的权利与其缴纳(或其家人缴纳)的缴费义务相联系,享有待遇的水平也与个人缴费记录与及收入状况相联系。国家只针对特殊人群给予补助。德国以个人及企业缴费为主,国家财政承担较少,属于明显的保险保障型养老保险,该类型很好的避免了国家财政的过度投入,同时避免“养懒汉”的情况,有助于效率的提升。
2.2 实现自我保险,强调社会自治
受德国联邦制、“社会市场经济”及“市民自治”思潮影响,德国养老保险看重公平与互助,强调自我管理,侧重民主自治。这一方面体现民主精神,体现公平价值。另一方面,“自我管理、社会自治”诉求使得德国养老保险政策制定过程中形成“协商”与“共决”的决策机制,这不仅体现在州与联邦之间,还体现在各个党派之间;同时这一诉求使德国养老保险具体管理中形成政事分开的管理原则,政府投入减少,同时每个管理机构由投保人和雇主各推选半数代表组成代表大会和理事会作为自治管理机构进行日常管理。社会自治很好的解决公共部门内部效率不佳的情形。
2.3 养老保险相对独立原则,执行现收现付制模式
德国的养老保险采用现收现付制度,全国实行统一的收费比例,费率由各保险公司测算拟定,再由财政部与劳工部专家组成的联合委员会审定后执行。现收现付制集中体现了兼顾公平与效率价值。
3 德国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3.1 人口结构老龄化
二战后,德国民众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及生育观念转变,致使20世纪60年代开始德国的出生率急剧下降,一直在低水平徘徊,德国各年具体出生数据见表3。
伴随着妇女生育意愿的下降和生育年龄的上升,德国的人口结构越来越偏向老龄化,目前及预计未来德国的人口结构见表4。
老龄化加剧,导致德国养老保险制度负担越来越重,收支平衡越来越难以实现。当然人口因素也带来对于养老保险筹资有利的因素,比如外国移民。查阅相关人口资料,不难发现移民德国的以青壮年为主,且移民妇女生育意愿强于德国本土妇女,这些因素对于德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取决于移民人口规模大小。从目前来看,截止2011年德国外来人口占总人口的19.5%。无论如何老龄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养老保险制度造成了挑战。
3.2 经济增长放缓、就业环境恶化
上文提到的制度人口负担,有一个很宏观的假设,每一个适龄劳动力出于主客观原因都能就业,很明显这一假设不能成立。如果经济不景气、就业困难,该制度的实际人口负担形势会进一步恶化。
20世纪60、70年代德国经济快速发展,堪称“经济增长的奇迹”,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德国经济一直不景气,伴随着经济不景气的是就业形势的严峻及政府财政赤字、政府债务的增加。低经济增长率与高失业率是养老保险制度筹资的一大挑战,同时高失业率还加大了政府的补贴投入和增加了养老金的发放,使得养老保险收支难以平衡。德国经济的相关数据见表5。
3.3 现收现付制度的障碍
现收现付制度具有明显的弊端具体说来有以下缺点:
①代际间的收入再分配矛盾较突出。该模式采取“以支定收”的弹性费率制原则,在职投保人与退休被保险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引发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间的矛盾是难以避免的。
②人口老龄化加重了投保人的负担。由于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在职人口与退休人口的比例将会失衡,从而导致抚养系数增大。这样,现收现付制的收支失衡将难以避免,从而出现严重的财务危机。
③不利于刺激经济增长。由于现收现付制的缴费制度其参保人的收益与缴费额与保险额不存在必然相关性,则对参保人的参保积极性缺乏激励作用。同时,由于资金积累能力差,难以抵御支付风险。
④缺乏动态效率。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入不敷出的养老保险负担,不仅会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影响经济效率,还可能使政府的财政不堪重负。
现收现付制在面对德国经济衰退和就业形势恶化时,无法抵御经济形势恶化带来的支付风险。在面对人口老龄化加剧时,现收现付制度会导致“代际协议”难以为继,从而使得外部劳动力成本上升,影响经济效率。在面对经济衰退和人口老龄化加剧现状,现收现付制的德国养老保险很有可能会形成“怪圈式”的相互影响结果:经济环境恶化与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养老保险金支付困难,这时一般有两种途径筹资:一种是采取政府转移支付渠道筹资;另一种是提高保险缴纳率,无论采取哪种途径均会使经济运行的外部成本上升,进一步影响经济效率或成为经济好转的阻碍。为改善支付的筹资带来经济环境的恶化,最终又导致保险筹资的困难加剧。
参考文献:
[1] 姚玲珍.德国社会保障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 鲁全.德国社会保障与社会公平[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2).
[3] Statistik der Deutschen Rentenversicherung:Rentenversicherung in Zahlen 2013,20[J].Bundesfinanzministerium:Finanzplan des Bundes
2012-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