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模式下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

2015-05-30 23:53林立洪刘刚
金融理论探索 2015年1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导师

林立洪 刘刚

摘 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相比必须更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对许多高校来说,由于受经费和实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仅靠自身的力量是比较困难的。为保障培养目标的实现,应积极采取校企协同的培养模式。对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采取校企协同的培养模式,既要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又要形成校企双赢的培养机制,如此方能使校企协同的培养模式具有普遍意义和可持续性。

关 键 词:校企协同育人;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专业学位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5)01-0067-04

目前中国在校研究生规模已接近220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有近170万人,但高校所培养的研究生,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脱节。《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披露,研究生的就业率连续多年低于本科生,近两年5月份研究生首次签约率约为30%。研究生就业率低一方面受制于宏观经济,但更多是由于企业对研究生的职业能力认可度不高。为了使研究生教育符合社会人才需求,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相比,必须更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对许多高校来说,由于受经费和实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仅靠自身的力量是比较困难的。为保障培养目标的实现,应积极采取校企协同的培养模式。对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采取校企协同的培养模式,既要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又要实现校企双赢,从而使校企协同的培养模式具有普遍意义和可持续性。

一、国外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美国金融学科研究生分为“经济学院模式”和“商学院模式”两种,其中“经济学院模式”以博士生为培养目标, 硕士学位只是博士学位的过渡学位。“商学院模式”则培养具有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端金融人才。此外,美国各个商学院还允许企业参与办学,注重与企业的联合培养。 [1]

德国是研究生教育的发源地, 但德国不授学士学位,本科毕业后授硕士学位,综合类大学经济和商业系的硕士学位称Diplom,以培养研究型博士生为主,培养中以“导师制”为核心。应用型大学、高等专科院校经济和商业系的硕士学位称Diplom.F.H(专门高等学校),此类硕士研究生大多进入实际金融部门工作。 [2]

日本硕士研究生教育强调专业化, 主要以培养社会从业人员为主。日本研究生教育发展很快,在引进了德国讲座制和美国的研究生院制模式下, 发展了自己的产官学一体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以“工业实验室”为主的科研模式。 [3]

香港为满足在职人员职业技能提高的需要,开展了课程硕士的培养。课程硕士以修读学分为主,不需要撰写学位论文。 除课程硕士外的硕士研究生培养, 以硕士学位论文水平作为衡量研究生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标准。 但课程硕士的比例高达整个硕士研究生规模的2/3, 且办学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参加课程硕士学习的研究生只需要承担少许费用。 [4]

纵观国外的研究生教育大致有学徒式、专业式、协作式与教学式等培养模式, 各培养模式针对不同的人群,培养过程较灵活,能满足各类人员的技能或者能力提升的要求,各培养模式目标明确,对校企合作办学非常鼓励,有明确的政策资助,校企合作培养的人才具有较高的行业水准。 [5]

二、国内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趋势

随着国内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国际接轨, 形式也更加多样。除了传统的培养模式外,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创新了院校之间的联合培养模式,校企项目合作、 校企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校企协同培养研究生模式。

(一)院校之间的联合培养模式

在金融学科采用联合培养的模式已经取得一些成效,但大多仍处于起步阶段。例如上海财经大学与上海金融学院两校联合培养金融硕士专业学位项目“卓越金融专业学位硕士班”, 复旦大学与法国里昂商学院开展金融硕士双学位培养模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与重庆大学探索实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云南财经大学采用“政校企”模式协同办学培养专业硕士等。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联合培养一般是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这种联合培养有两种模式:一是不稳定的联合培养单位,比如北京市、海南省开展的“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二是有固定的联合培养单位,比如: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与华东师范大学开展联合培养金融研究生,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与香港大学联合培养经济学硕士和金融学硕士,湖北大学与湖北经济学院联合培养金融学硕士等。 [7]

院校之间的联合培养对研究生的职业能力并不能带来显著的提高,更多的是集中院校之间的优势资源,实现师资力量和科研成果等方面资源共享的模式。在新形势下对于没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地方院校,在培养学术型研究生过程中要侧重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 要将行业专家请进来,要将研究生送出去, 协同培养研究生的研究能力与职业能力,进可继续攻读博士,退可作为具有创新研究能力的高端专门金融人才。

(二)校企协同培养研究生模式

校企协同培养研究生的模式,在国内外均有提倡,但是一般都集中在理工科专业。由于这些专业在国内外的成熟度较高, 有利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形成, 易于培养和造就科技创新和工程技术领域领军人才。[6]

作为经管类专业, 校企协同的模式大都应用在专业学位上。近年来教育部加大了专业学位硕士的招生比例,专业硕士以培养应用实践能力为主,淡化了学术科研能力。但从社会的认可度来看,单单进行不少于6个月的专业实践来提升实践应用能力还是不够的,只有坚持实践与科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才能真正有利于提升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目前很多高校取消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招生, 采用硕博连读的方式培养学术型硕士, 比如清华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对没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地方院校,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该如何定位, 如何避免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趋同性, 尤其是如何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是地方院校进一步深化研究教育改革的重点。

三、 地方院校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采取校企协同培养模式

各高校培养的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 在就业方面并不存在太大困难, 但据调查, 他们在就业过程中, 几乎所有的用人单位都希望受聘者有不少于3个月的实习或者实践经历, 这是传统的培养模式无法满足的。

在研究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方面, 教育部直属重点院校的情况还比较好些, 而地方院校由于受经费和实验条件等方面的限制, 对所聘请的校外合作导师缺乏吸引力, 难以真正在研究生实习实践过程中进行指导及参与其他培养环节, 校内导师由于没有经费支持无法去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所以欠缺有效的研究生实践应用方面的指导。

因此,地方院校培养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打破完全靠学校自己培养的模式, 应采取与相关金融机构合作的协同培养模式。例如,地方院校与相关金融集团、投资机构、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通过各联合培养基地之间的资源协同为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实践能力培养的保障, 通过产学研成果的转化为研究生培养补充经费支持, 根据合作单位的人才需求确定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 为金融业提供适用的高端专门金融人才。如此可实现校企双赢,使培养模式具有可持续性。不过,协同培养模式并不完全适合两年制研究生,因为许多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是跨学科考生,对这些研究生需要较长的金融专业课程学习时间,两年制留给实践教学和研究的时间太少, 因此我们认为,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适用于三年制。

四、 校企协同培养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模式探讨

校企协同育人是通过高校与企业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合作的一种稳定而长效的产学研合作之路。校企协同育人的参与主体包括研究生、高校、协同单位和教育主管部门等(见图1)。地方院校协同育人的关键是如何吸引优秀的研究生生源选择进入协同平台培养,同时,协同平台需要为研究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甚至是明确的职业规划。 高校作为主动方, 如何引导校内导师联合研究生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需要有长期的制度保障与激励机制。协同单位一般是企业或者机构,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参与到协同育人中的积极性,取决于协同培养的模式能给企业带来多大的直接或者间接效益,教育主管部门(行业部门)要对协同平台提供政策支持,对师生要提供相关的技能培训。 [8]

地方院校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协同培养成效取决于各方的积极性和认可度。但目前协同培养各方的职责不明确,激励机制不完善,易造成高校与协同单位对研究生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脱节, 协同平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难以提高。如何让所培养的硕士研究生真正成为区域金融经济建设的高端专门人才,需要校企合作各方结合金融经济实际情况达成一致的合作目标和明确的合作内容。地方院校探索校企协同培养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可参考以下三方面的要求:

(一)明确协同各方的职责,倡导双导师的培养体制

由院校主导成立协同管理机构,明确相应责任人,制定专门的制度文件,确保研究生的协同培养正常运作和产学研成果的转化。为保障协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每名研究生均采用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以学术研究指导为主,要专门安排校内导师赴企业了解市场需求,熟悉新产品开发流程,提升校内教师实践能力。 校外导师从企业高级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中遴选。鼓励导师严谨治学、因材施教。建立以导师负责制为主的, 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长效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

采用校内培养、校外指导的联动机制,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发挥校内导师的科研特长, 利用校外导师的实践经验,提高研究生科研成果的实践应用性,实现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 为产学研转化提供成果。设立学术年假制度,对校内校外导师在学术年假期内没有任何考核, 校内外导师可带领研究生在学术假期内参加各级各类国内外学术活动, 或者从事社会调研等。

(二)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开展多样化的课程学习形式

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并非是简单的校内学习加校外实践,需要合作双方展开深层次的合作,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己任, 为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创造学术科研环境,提升实践应用能力。为保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协同平台要保障研究生培养经费的来源,争取生均经费达2万/年,通过设置专项奖学金以满足研究生在读期间的各项支出, 确保协同培养的研究生能在3年培养期内保质保量地完成培养计划所规定的内容。

协同培养的研究生前3个学期在校内进行理论课程的学习, 第4、5学期在企业单位进行实习实践和创新项目开发与研究。 协同培养的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的选题上,要注重实践应用能力,学位论文的选题和指导以协同单位的校外导师为主, 校内导师只进行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每篇硕士学位论文采用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的形式, 经费由协同评审小组确定,项目经相关评审结项后方可授予学位。

(三)采用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实现产学研的高效转化

为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地方高校可选择大型的企业进行协同培养。 由协同企业根据近几年内具体的人才需求状况, 提出相应的人才培养要求, 与协同高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各司其职,在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的各个环节后, 对达到协议预定标准的研究生原则上由协同企业负责安排就业。

地方院校可利用接收推免生的机遇, 吸引重点大学优秀应届毕业研究生进入协同育人平台, 协同培养研究生单列硕士生招生计划, 研究方向为协同企业(行业)发展中所遇到的前沿金融具体理论问题。 协同企业每年根据发展中的具体金融问题发布创新实践项目申报通知,协同培养的研究生需申请创新实践项目立项,以项目研究代替课程学习、专业实践的方式,实现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研究生成果的产学研转化提供平台和途径。 [9]

五、结论

地方院校对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采取校企协同培养的方式,能增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应用能力,提高社会适应性,也为研究生的研究成果搭建应用平台。但校企协同的模式也面临很多挑战,比如协同单位的积极性,培养经费的来源,产学研平台的监督管理,双导师协同培养机制的建设等。对于没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校企协同培养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成效还需要时间来检验,但学科建设的步伐不能停留,可在校企协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建立学科区域联盟,集结区域内的所有学科资源,共同培养研究生。此外,地方院校还可通过与国外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协同合作,探讨金融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之路,拓宽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提升研究生对学科的认识,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罗刚,李华. 美国金融研究生的商学院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9).

[2]陈云萍,杨晓明. 德国、美国与日本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J]. 中国冶金教育,2006(5):76-79.

[3]张玉琴,李奇术. 日本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J]. 外国教育研究,2005(1):50-53.

[4]李盛兵. 香港研究生教育及其模式分析[J]. 上海高教研究,1996(5):60-62.

[5]王欢. 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与借鉴[N]. 光明日报,2008-05-21.

[6]刘鸿. 论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J]. 江苏高教,2002(6):116-118.

[7]程萍. 基于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1):154-155.

[8]李祖超,梁春晓. 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J]. 中国高教研究,2012(7):85-88.

[9]张学洪,金峰,王学军,吴志强. 建立校企战略联盟积极推进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8):32-33.

(责任编辑:卢艳茹;校对:龙会芳)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硕士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V eraW an g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导师榜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爱情导师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