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婷婷
近几年大豆霜霉病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危害严重,呈上升趋势,发病严重地块可减产三成,已成为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的主要病害。
一、症状识别
幼苗:带病种子直接引起幼苗发病,一般幼苗子叶不显病,当真叶展开后,从真叶叶片基部开始沿叶脉出观大片褐绿斑块,其他复叶上也有相类似的症状,以后全叶变黄枯死。天气潮湿时,病斑背面密生很厚的灰白色霉层,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受害重的幼苗生长短小,叶皱缩以至枯死。
成株期:复叶上病斑散生,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褐绿黄斑,后期尚可形成黄褐色不规则形式多角形枯斑,病健部分界明显,发病重时很多病斑可汇合成更大的块状病斑,其病斑背面也布满灰白色霉层,病叶枯干后,可引起提早落叶。
豆荚:病斑表面无明显症状,剥开豆荚其内部可见不定形的块状斑,其上可见灰白色霉层。
豆粒:病粒表面全部或大部变白,无光泽,共上粘附一层黄灰白色霉层,即病菌的卵孢子和菌丝。
二、侵染循环病菌
侵染循环病菌以卵孢子在种子和病残体中越冬,但带菌种子是最主要的初侵染来源,播种带病种子后,卵孢子随种子发芽而萌发,侵入寄主胚轴进入生长点,进行系统侵染。病苗叶片上产生大量的孢子囊,借风雨传播,侵染成株期叶片。落在叶片上的孢子囊萌发长出芽管穿透寄主表皮,侵入后菌丝蔓延于寄主细胞间隙,在寄主细胞内形成吸器。侵入后7~10天,病斑背面产生大量孢子囊进行再侵染,病粒形成病苗的几率较低,约10%~15%,病苗以后成为田间的中心病株。
三、发病条件带菌种子是次年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源。因之种子带菌率高,又遇适宜于发病的条件,发病则重而早;种子不带菌或带菌率低的,可不发病或发病轻。高抗品种可以不带菌,而感病品种种子带菌率可达40%以上。感病品种叶部病斑大、发展迅速、危害性大;抗病品种病斑小、发展慢、危害轻。所以,品种不抗病是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播种后低温有利于卵孢子萌发侵入种子,15℃时幼苗发病率为16%;20℃时为1%;25℃时不发病。孢子囊形成适温为10~15℃,l0℃以下或30℃以上均不能产生孢子囊。发病适温为20~22℃。湿度也是孢子囊形成、萌发和侵入的必要条件。只有在被害叶面上呈湿润状态时才能形成孢子囊,10小时的露水最有利于抱子囊的大量形成。因此,多雨、湿度大的年份病害发生重。在黑龙江省一般在7月初发病,7月下旬到8月上旬进入发病高峰。大豆播种出苗季节气温低,如遇湿度适宜,种子带菌率高,容易发生此病。大豆展叶5~6天最易感病,展叶8天以上的叶片则抗病,病菌不易侵染,或产生病斑而不形成孢子囊。
四、发病与温湿度的关系
一般象大豆霜霉病这样的季节性病害是否大面积发生与气候因素影响关系很大。我们于室内培养带病种子测试温度对病原菌的影响,以10℃为初始温度每隔5℃为一个档进行,经过3次重复试验得出:15~20℃为卵孢子增殖的最适温度,菌丝最适侵染温度为20~25℃,10℃以下或30℃以上新的孢子囊不能形成。在大豆霜霉病较普遍发生时期,湿度在诱发该病进一步发生和蔓延上也起了重要作用,我区7月至8月多雨高湿,平均温度在20~24℃上下波动,且昼夜温差大,叶面有结露现象,这就有利于病原菌大量形成。
五、其他因素的影响
大豆霜霉病的发生流行还与菌源、品种抗性及栽培管理措施等因素有关。带菌率高的种子长出的苗为成株期发病提供大量菌源,引起严重发病。品种间抗病性也有较大差异,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有利于病害的流行。大豆田连作,田间越冬菌源量大,霜霉病就重。
六、防治技术
1、选用抗病品种
大豆霜霉病菌寄生性很强,存在生理分化现象,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是防治该病的最佳途径。抗病力较强的品种有绥农4号、绥农6号、合丰25号、东农36号、黑农21号等。
2、精选种子
2.1选用抗病品种,由于品种抗病性差异明显,应用高产、优质、抗病品种。
2.2在无病田留种,如有病粒应选出无病种子种植,也可进行种子处理,用3硼甲霜灵可湿性拌种剂,药量为种子重的0.2%。
3、实行合理轮作
该菌卵孢子可在病茎、叶上残留在土壤中越冬,提倡三年以上轮作,减少初侵染源。
4、加强田间管理。
增施磷、钾肥以及排除豆田积水等,可以减轻发病。铲地时注意铲除系统侵染的病苗,减少田间侵染源。
5、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全田喷药,常用药剂有 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500g对水喷雾;80%克霜灵可湿性粉剂,每公顷3000g对水喷雾;64%杀毒矾(恶霜猛锌)可湿性粉剂,每hm2 2000g对水喷雾。
喷药时一定注意以下问题:①叶下、背两面均要喷到药,配药方法要科学,防治此病药剂均为可湿性粉剂。②人工喷雾因喷雾器中无搅拌器,所以要经常搅拌,以防沉淀,影响药效。③喷药时要做到均匀,周到。④遇到下雨天气不能喷药,阴雨天、风大天、中午炎热天、有雾天、有露天。
(作者单位:154200黑龙江省萝北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