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释天》的文化解读

2015-05-30 10:48李胜兰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尔雅解读文化

李胜兰

内容摘要:《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本文通过对《释天》义类系统的深入分析,并对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这个系统的意义进行阐释,还原《尔雅·释天》中蕴含的宇宙观。

关键词:《尔雅·释天》 文化 解读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尔雅》作为十三经之一,自古以来都被视为通经的入门书籍。根据清人的研究,《尔雅》里面解释《诗经》的地方不过十分之一,而解释群经的地方也不过十分之四,其他的部分多是解释先秦典籍。根据内容可以把《尔雅》分为四个部分,即解释语言学词汇的《释诂》《释言》《释训》;解释亲属器物音乐的《释亲》《释宫》《释乐》;解释天文地理的《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解释动植物的《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其中《尔雅·释天》可以看成是古人对于天文的知识集合。古代的天文学,从来不是单纯观察天象的自然科学,而是糅合了宇宙学、政治学、哲学和宗教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本文对《尔雅·释天》的义类系统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释天》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文化解读,还原《尔雅·释天》背后古代人的世界观和宇宙观。

一.《尔雅·释天》的义类系统

根据《尔雅今注》的归类,我们可以把《释天》分为51个词条。使用语义场理论对《释天》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把《释天》划分为二个一级语义场、8个次一级语义场和51个最小子场。

自然和人为是两个相对的一级语义场。在《论<尔雅·释天>的义类系统及其认知特征》一文中,把“荒灾”划分到“人事”中,笔者对此持有异议。《释天》中“甘雨时降,万物以嘉,谓之醴泉”的祥和“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果不熟为荒,仍饥为荐”的荒,属于自然失调的表现,因此与人事无关,应当划分到“自然”当中。《释天》的8个次一级语义场的分别为:有关四时的语义场;有关祥灾的语义场;有关历法的语义场;有关气象的语义场;有关星象的语义场;有关祭司的语义场;有关猎武的语义场;有关旌旗的语义场  《尔雅·释天》的义类划分体现了汉代以前人们对与天文历法星宿的理性认识,但是在义类的划分上,也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1.义类划分不准确。把旌旗类的词语放在《释天》当中,在笔者看来似乎是不合适的。虽然旌旗与祭祀或者讲武都有一定的联系,但是旌旗和天文历法等知识的联系就很弱了。

2.某些早已成熟的天文知识被有意或无意的漏掉了。甲骨文中就已经有完整的“六十甲子”,而“二十八宿”也是秦汉时就已出现的天文术语,始见于《吕氏春秋·有始》。二十八宿,《释天》只列了十七宿;十二次,《释天》只列了八次。但是也有人提出之所以会漏掉这些,是因为《尔雅》是战国末年齐鲁儒生所作。“《尔雅》所不录的星名均属秦楚两国分野的星宿,这可能是齐鲁儒生所为。因为战国末年,齐鲁儒生对西方的虎狼之秦、南方的蛮夷之楚,身怀敌意。”

3.祭祀的部分,虽然列举了祭祀的时间、地点和对象,但是对祭品,祭祀的仪式都没有提及。而且在祭名这一部分,并没有直接提到“祭祖”,只是间接的提及“禘,大祭也”,“繹,又祭也。周曰繹,商曰肜,夏曰復胙”。祭祀祖先从夏商周以来都是极为重要的大事,可是我们在《释天·祭名》中并没感受到这种气氛。

当然我们不能以现代人的眼光判断古人的认知,更不能以科学的理性思维去苛求古人。在笔者看来这些缺陷是必然的,因为《尔雅》并不是同一个时代的同一个人的著作。这就决定了这部书虽然在词义分类方面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但是义类的分列并不尽完善。

“语义的作用不仅仅是确定语词,给客观事物和现象称名,而且也反映了人们对这些现象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共同认识。这种认识必须符合社会习俗,为全体社会成员所一致承认,即具有约定俗成性。”因此,对《尔雅·释天》的语义分析是为了更好的进行深入的文化解读。

二.《尔雅·释天》的文化解读

通过对《尔雅·释天》的语义系统分析,可以发现《释天》的内容排列不是随意的,而是遵循着内在逻辑和思维体系。

(一)《尔雅·释天》体现的天人合一思想

通过对《尔雅·释天》的语义系统分析,可以发现其中包含着古人的宇宙观。空间上,天在上,天之下是星宿,星宿之下是风云雨雾,再下来就是山川草木,最后就是负载万物的大地。时间观上,一年分四季,春夏秋冬,采用的历法是岁星纪年法,方位上分东西南北。天圆地方的宇宙模式、寒暑季节的变化特点、昼夜长短的交替更迭、春秋分日的标准天象以及太阳周日和周年视运动特点等一整套古老的宇宙思想,表现了南天背地的空间观念和天地人三才的人文精神。这个无形的结构框架是古代人对于自然界,对于人类世界的内在关系的解释和认知,即古代人的宇宙观。

《说文》解释为“癫也,至高无上,从一从大。”荀子曰:“天無實形,地之上至虛者皆天也。”在古人看来天是至高无上决定一切的无形力量。天虽无实形,但是天决定着日月星辰,而日月星辰又决定风云雨雾,风云雨雾又决定着祥或灾,也就是农作物收成的好坏。在古代农业关系到种族繁衍,关系到国家兴亡,这是统治者最看重的事情。因此必须观察日月星辰,绘制出形象而具体的星象,制定出详细而精确的历法,必须注意风云雨雾,甚至于“娱天”。“娱天”,就是娱乐上天,使上天满意高兴从而降福于人间,通常的方式就是祭祀,祭祀天地,祭祀山川,祭祀风雨。

(二)《尔雅·释天》体现的重农思想

天文学与农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由于先民观象授时的需要,这门学科理所当然地成为一切科学中最古老的一种。通过观察《尔雅·释天》的宇宙观图,居于核心的是农业。重农思想体现在《释天》的各个方面,包括命名,历法的制定,祭祀的原因,狩猎的规则等等。

对四季的解释体现出重农的思想,“春为发生,夏为长嬴,秋为收成,冬为安宁。”很明显,夏天代表的是万物生长发育,夏天代表的是蓬勃生长,秋天是农作物成熟收获,冬天是田野安详宁静。对“灾”的解释也体现出了以农业为中心的思想,“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果不熟为荒”谷物没有成熟就是饥,蔬菜没有成熟就是馑,瓜果没有成熟就是荒。通过对灾的定义的考察就发现,农作物是否成熟或者丰收直接关系到生命安全。对“岁名”的解释也体现出重农思想。同时《释天》中出现了详细的历法和星宿,“岁阳”“岁名”“月阳”“月名”,还有了十七宿,十二次。这样详细的历法和形象的星宿的记载,是为了农业“不违农时”。

三.《尔雅·释天》的祭祀观

通过对《释天·祭名》和《释天·讲武》的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古人宗教观的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祭祀的极端重要性。《左传》成公十三年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是指祭祀礼仪,“戎”是指军事活动。体现在打猎之前必须要祭祀,行军之前也要祭祀。祭祀同狩猎、军事的关系也在《释天》中的到了很好的体现。那就“是禷是禡”,师祭也。军队出发之前,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军队到达所征之地后又要祭祀造俊之神。

(二)是祭祀的频繁性。不但要举行“禘”,也就是每隔五年举行一次祭祀大典,而且每年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都要举行祭祀仪式,而且“绎,又祭也”,也就是就是在举行完大祭后第二天又有小祭。由此可见祭祀的次数之多。

(三)是祭祀的对象具有广泛性。根据崇拜对象(属、种对象)的不同,据已知历史上先后出现的原始宗教姓氏,可以把(原始宗教)归为四大类,即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天神(帝)崇拜。在《释天》中有“祭天”“祭地”“祭山”“祭川”“祭星”“祭风”的记载。古籍中对祭祀祖先的记载比比皆是。古籍中也有许多类似“圜丘祀天”与“方丘祭地”等祭祀天地山川的记载。而且现在还保留着很多祭祀的建筑,比如北京的天坛,就是为了祭祀天。但是关于“祭星”和“祭风”的记载就很少,但在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地区还保留着这些仪式。比如纳西族就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举行盛大的祭风仪式。在纳西人的眼里,风是大自然神威的象征,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风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人们把对大自然崇敬和保护自然的愿望寄托在祭风活动中。人们还借了风的力量超度亡灵。在蒙古族还保留着特殊的“祭星”仪式。 正月初八晚上星斗出齐后,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的祭祀仪式。“祭星”时,要在案头、灶台、门槛、锅台等处各放一盏“金灯”(黄灯花)并点燃,叫“散灯花儿”,有祛除不祥之意。“祭星”结束后,全家聚在一起吃元宵。

可见祭祀在当时人的世界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祭祀的次数很多,祭祀的对象很广,祭祀的方式很杂,上至国家帝王下至黎民百姓都极其重视祭祀,这些观念在现在很多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还有遗存。

总 结

《尔雅·释天》的义类系统在内容排列上并非杂乱无章,而是一个完成的成熟系统,这个系统的背后有着一整套《尔雅》编排者和他们那个时代的价值观、世界观。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天”的含义更多的被简单化、平面化,在古代, “天”、“地”、“人”三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尔雅·释天》反映了古人顺应自然规律发展农业生产的生产观,反映重视祭祀的生活观,反映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参考文献

[1]郭在贻.训诂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5(2008.5重印).

[2]徐朝华.尔雅今注.[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3]冯 时.中国天文考古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2(2007.2重印)1.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主要从事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尔雅解读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尔雅注疏》点校零识
谁远谁近?
丁子峻温文俊士尔雅男神
作家尔雅《同尘》研讨会顺利举行
解读日本摄影家植田正治的摆拍写实现象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尔雅》研究史的立体化构建——朱祖延先生雅学研究管窥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