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双婷 李波 李凤仙
【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宫外孕的疗效。方法:将我院在2014年2月到2014年3月收治的46例宫外孕患者纳入本研究,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46例患者分为甲氨蝶呤组与对照组,后者口服米非司酮,前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甲氨蝶呤,对比两组疗效。结果:结果显示,甲氨蝶呤组治疗有效率为91.3%,高于对照组的78.2%,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宫外孕患者,应用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的治疗方式可以有效提升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该种措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宫外孕;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1-0120-02
宫外孕即妇女受孕后,受精卵于子宫体腔外着床发育的情况,此类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急性腹痛、下腹下坠,若未得到及时治疗常常会引发严重的后果,因此,对于宫外孕患者,必须要采用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近年来,我院对于收治的宫外孕患者采用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的治疗方式,成效理想,现将治疗措施与注意事项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在2014年2月到2014年3月收治的46例宫外孕患者纳入本研究,年龄为19~36歲,平均年龄为(28.4±2.9)岁,16例初期怀孕,30例有孕史,其中42例为输卵管妊娠、2例宫颈妊娠、2例阔韧带妊娠。其中41例有停经史,停经时间为33~54d,其余患者临床表现为下腹隐痛、阴道不规则出血。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心、肝、肾疾病患者;附件包块超过5cm者;盆腔出血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46例患者分为甲氨蝶呤组与对照组,均为23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式
1.2.1 对照组
对于本组患者,口服米非司酮,100mg/次,2次/d。
1.2.2 甲氨蝶呤组
本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甲氨蝶呤,50mg/次,隔天注射一次,根据患者血HCG变化情况调整次数,在使用甲氨蝶呤后,为患者应用四氢叶酸钙。
1.3 疗效评价方式
疗效分为治愈、无效两种,治愈即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或者显著缓解,尿妊娠实验结果连续三次均为阴性,β-HCG显著下降,盆腔包块消失或者缩小;无效即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流产或者宫外孕破裂的情况;或者在用药两周后β-HCG无变化;或者腹腔出血,中途进行手术治疗[1]。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结果显示,甲氨蝶呤组治疗有效率为91.3%,高于对照组的78.2%,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疗效对比示意表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疗效对比示意表
3、讨论
在侵入性操作等因素的影响下,宫外孕在我国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对于要求保留输卵管以及未生育患者,宜采用保守治疗法,保守治疗法适宜应用在包块直径不足3cm,腹腔无明显出血以及未出现流产与输卵管破裂的患者,为患者用药能够杀死胚胎,这既能够保留患者的输卵管,也可以治疗宫外孕[2]。
米非司酮是妇科中的常用药物,能够阻断孕酮、杀死胚胎,诱导其排除,还能够促进子宫释放前列腺素,诱发宫缩,促使胚胎与宫壁分离,还可以加快异位妊娠绒毛坏死速度,提升异位妊娠治疗有效率。
甲氨蝶呤能够阻止患者体内四氢叶酸的合成,促进滋养叶细胞的坏死,也在宫外孕保守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甲氨蝶呤还能够抑制滋养细胞的增值与分裂,破坏胚胎绒毛组织结构,促进胚胎组织的脱落,即使胚胎组织存活时间长,也能够及时将其杀死。但是,在应用甲氨蝶呤时,患者常常会出现骨髓抑制、口腔溃疡、胃肠道反应、肝损害、肾损害等不良反应,将甲氨蝶呤与米非司酮联合使用能够有效发挥出协同治疗作用,还能够减小甲氨蝶呤的使用剂量,既可以保障疗效,还能够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3]。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在对甲氨蝶呤组患者采用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的治疗方式后,甲氨蝶呤组治疗有效率为91.3%,高于对照组的78.2%,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因此,对于宫外孕患者,应用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的治疗方式可以有效提升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该种措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陈东梅.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保守治疗宫外孕临床观察 [J]. 吉林医学,2012,33 ( 16) : 3450 -3451.
[2]袁智民,. 中西医结合治疗异位妊娠55例临床分析[J]. 实用妇产科杂志,2009,25(3):181.
[3]柏莲芬,张宝换,孙丽梅,等. 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保守治疗宫外孕的观察疗效[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6):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