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峨嵋
【摘要】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学会使用计算机处理简单学习任务,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信息技术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计划根据现代教育形势发展的要求,为了充分利用高中学生的课余时间,引导学生合理休闲,促进学生的特长与能力协调发展而进行的信息技术的创新教学,本文就高中信息技术课外兴趣小组实践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外兴趣小组
引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重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由于受到时间和设备等因素限制,在常规教学中往往很难实现这一目标。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涌现出许多计算机爱好者,这些学生不满足课堂所学文字编辑和软件处理,信息技术教师有责任对这些学生给予正确引导,让他们的特长得到发展,因此信息技术课外兴趣小组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就显得很有必要。
1.开展高中信息技术课外兴趣小组的目的分析
1.1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在各种信息技术实践活动中积极动脑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乐于研究探索新的事物。
1.2实践意识:引导学生在各种信息技术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获得多方面的直接体验和实践经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1.3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各种信息技术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自我能动性认识和体验,建立责任感,培养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志趣和情感。
1.4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实践活动,积极发展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使学生善于全面、完整地认识事物,从不同层次、角度提出问题。
1.5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掌握正确的分析问题的方法,能提出比较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1.6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学会选择使用恰当的工具和简单的技术来解决问题。
2.开展高中信息技术课外兴趣小组的要点
2.1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认识倾向,它是学好一门学问的内在驱动力。因特网的出现和发展,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在本兴趣班的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最大程度地利用了因特网的强大威力,我们使用的教程、学习的案例以及问题解答全部来源于因特网,学生们也掌握了通过因特网查找所需信息的技巧并已习惯于通过因特网获取信息。但是,因特网上的信息纷杂无序,加上初中学生好玩并且自我控制力较差,这也要求教师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进行严格的管理。
2.2注重上机操作能力,使学习兴趣持久不熄。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操作极强的学科,学生上机操作的过程是一个融阅读、理解思考和观察验证于一体的过程。学生的兴趣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明确每次活动的学习目标并设置疑难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上机实践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学生主动发展的空间。我们应该大力推行发现式教学,保证学生充裕的上机实践,着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某项任务或发现某项事实时,必然能够熟练掌握该项操作技能并增添一份喜悦之情,从而提高学习热情。
2.3发挥小老师的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在上机实践中,教师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兼顾到每一位学生,这时可以让一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充当小老师,对其他同学遇到的一些难题给予解答,互帮互助,共同学习。学生当小老师改变了传统的师生间单向传递知识的方式,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变为知识的传授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高中信息技术课外兴趣小组实践探索
3.1分解主题,细化活动任务
高中信息技术课外兴趣活动不是简单地对知识进行复习、总结,而是用信息技术知识去探索和解决实际的问题,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任务,我们在新课教学的时候很多时候采用“任务驱动法”,但在综合活动课中,任务的理解不仅仅如此,它不但要考虑知识与技能的融入活动的程度,更要考虑课内外活动的方式、时间安排与衔接,学生的分工合作、参与度和体验效果等。根据主题合理地去分解任务、细化任务这是综合活动课成功的重要因素。
首先,把握任务时间和空间的开放度。高中信息技术课外兴趣活动不同于新课教学,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从时间上来说,往往需要1节到4节不等的课时,部分内容需要学生在课外时间完成。活动的空间也不仅仅局限于计算机机房,有部分任务需要到图书馆,甚至校外才能完成,因此教师在分解细化任务的时候必须要把握好活动课的时间和空间开放度,针对能力不同的小组,给出的任务要相适应。
其次,有利于指导学生有效合作,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教师在综合活动课中,既是指导者,也是重要的参与者。一人计短,二人计长,教师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分工,指导他们团结协作,完成任务,避免出现组内同学“一人干,多人看”的现象。同时教师对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评价,以避免走弯路。
最后,任务的分解要合理且具有可操作性。信息技术综合活动课是由多个系列任务组成的,那么在设计任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难点不宜过多,否则会增加学生完成活动的难度。通过将任务合理分解,层层推进,重难点相结合,组成一个任务链,这样既能照顾到组内程度差的,也能兼顾组内学有余力的同学,每个小任务能让小组内学生独立完成。另外,任务不能规定太死,在可控的范围内,留给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例如在成果发布的时候,可以是校园网,也可以是自己的QQ空间;信息收集方式是学生自己喜欢的,不一定非要用网络;作品形式不必须是PPT,可以是其他形式的等等。
3.2全员参与,亲历活动过程
高中信息技术课外兴趣活动提供了一个探索问题的大框架和大范围,为了方便学生活动的积极开展,我们通常将活动的大框架和大范围分解成若干个小的主题,以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活动时间内完成。例如,第四章综合活动课“我的家乡”,这个主题涉及到诸如家乡的经济问题、教育问题、文化旅游问题、风俗研究等方面,学生不可能都能完成,只能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去研究,因此,要给学生充分分析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和可行的问题去研究,这样活动才有效果。一般来说,我提前一节课给出这些选题,让学生在课下讨论。
在经过充分分析和讨论后,开始分组。我们学校大部分班级学生都在50人左右,因此,根据黄金分割理论,一般每组4-5名成员最适合,在自由组合的基础上进行微调,以保证小组成员能合作完成某项任务,并向被调整的对象说明原因,以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分组时候尽量考虑本组成员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水平的均衡,例如操作水平最好的不能和最差的分一组,否则就容易让能力差些的同学沦为看客,达不到小组合作、人人动手的目的。这样的分组方式虽然会造成组与组之间的差异,但会保证每个组的成员都会有机会去动手做,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教师要根据情况对稍差的组进行辅导,以达到组与组之间的均衡发展。
结束语
总之,高中信息技术课外兴趣小组的实践活动不是简单地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而是希望通过信息技术知识和手段的应用,让学生能彻底融入信息技术综合活动课的课堂,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和探索未知的问题,做到学以致用,淡化技术,将技术和内容作为学习手段,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进而提高信息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外兴趣小组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升信息素养提供了一個广阔的平台,在这个属于他们的平台上,必将培养出更多的信息化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史先民.激发兴趣小组探究意识,促进实验教学改进[J].中学教学参考.2010(32)
[2]黎丽.课外兴趣小组在电子课程实践教学中的作用[J].辽宁高职学报.2009(09)
[3]石东妮.信息技术新课程情感目标的教学实施[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04)
[4]胡强.新课标与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大众科技.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