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本刊物要想办好,办出特色,离不开主打栏目的推出和经营。几年来,我所在的《艺术广角》编辑部进行了重要调整,对《艺术广角》这本二十多年的老刊物重新改版,在栏目特色上,我们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艺术广角》的改版实践证明,栏目尤其是主打栏目的经营,对刊物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关键词】《艺术广角》;改版;栏目经营
【作者单位】牛寒婷,辽宁省文艺理论研究室,《艺术广角》编辑部。
一本刊物要想办好,办出特色,离不开主打栏目的推出和经营。刊物的主打栏目往往担当着举大旗的重任,代表着刊物的言说立场、思想倾向和理论主张。当下许多高校内的刊物尤其是学报类刊物,看上去大同小异,没有鲜明的特色,很大程度上归责于主打和特色栏目的缺失。那些办得成功的报刊如《三联生活周刊》等,往往依托主打栏目来吸引读者,彰显自己的特色。几年来,我所在的《艺术广角》编辑部进行了重要调整,对《艺术广角》这本二十多年的老刊物重新改版,在栏目特色上,我们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艺术广角》的改版实践证明,栏目尤其是主打栏目的经营,对刊物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一、抓住问题,设计栏目
设计栏目,多是源于杂志创刊的初衷和想法。在刊物调整的过程中,设计栏目往往针对具体的问题,栏目因问题而发。以《艺术广角》为例,这是一本关于文艺理论评论的老刊物,我们之所以做出调整,是出于对当下文艺理论评论刊物整体状况的担忧。近年来,文艺理论评论刊物的面貌越发单一,越来越趋向于学院化的套路和模式,大部分文艺理论评论刊物刊发的都是学院论文式的研究文章。学院研究是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研究和优秀的学院论文彰显了学院的理性精神。但是,现今的学院论文写作出现了诸多不良倾向,如治学不严谨、缺乏理性精神、缺少长期艰苦扎实的研究、行文艰涩甚至是游戏化、抄袭等。我们现在的文艺理论评论刊物却大多数以刊发这样的学院论文为主,这就使得这类刊物面貌单一、死气沉沉,失去了活力,整体状况令人担忧。
在这样的情势下,《艺术广角》于2011年开始做出重要调整。
首先是定位。《艺术广角》并不是高校刊物,它由辽宁省文联主办,是一本文联作协刊物,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艺术广角》的视野、视角、办刊风格和指向,应该与着眼于学院研究的高校理论刊物有实质上的区别。文联作协刊物身在艺术第一现场,贴近艺术实践,靠近艺术创作,能及时地反映文艺创作的思潮、动态和走向。因此,研究文艺领域的现实问题,让理论评论更接地气、更鲜活,是文联作协刊物最为突出的特点。为此,我们有针对性地重新设计了刊物,发扬《艺术广角》自创刊之日起就保持的活泼、新颖的风格,刊发接地气的理论评论文章。我们设计了“二人转的本体与变体”“国产热播剧研究”“重塑书法精神”等选题和栏目,这些选题和栏目刊发的文章,避免了象牙塔内的学院研究容易出现的“空谈”问题,追踪当下艺术实践的热点,读来让人解渴过瘾。
其次,针对学院式论文特别突出的“八股气”,我们注重文体文风的革新,推崇文风清新、有创造力的美文,让《艺术广角》成为打造美文的园地。为此,我们设计了“诗性批评”“艺术家自画像”“个人史论”“我的阅读史”等栏目。这些诗性批评和艺术随笔,区别于论文,既有理论和思想的深度,又极具文学范儿。
最后,针对当下学院研究远离艺术实践和现场的弊病,我们设计了“解读批评制度”“艺术粗鄙化现象研究”“新看法”“现场笔记”“讲演录”等选题和栏目,及时刊发探讨艺术发展实践问题的文章,探讨解决文艺问题的办法。
二、主打栏目的策划与经营
策划新栏目后,《艺术广角》的面貌有了很大变化。但还需要一个有分量的核心栏目,放在刊物之首。“今天我们如何言说艺术”就是这样的核心栏目。这个栏目既包含了对艺术立场、审美立场的倡导,也包含了对当下文化研究、文化批评写作的一种质疑。
当前的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多采用西方理论来解读当下的艺术文本,用西方社会学、哲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解读艺术实践。这种解读方式往往忽视艺术作品的整体性和艺术性,肢解作品,有意偏离和无视作品创作的初衷,将艺术园地作为“理论演武场”。在大众文化领域,文化研究与文化批评对学术界甚至整个社会都有积极意义。但在艺术领域,面对具体作品时,文化研究与文化批评会显露出自己的软肋。换句话说,对一部文艺作品,仅仅靠理性的“观察”和“分析”是不够的;对于艺术,首要的就是“亲近”,是感性地融入与体验。
针对这一问题,“今天我们如何言说艺术” 栏目主张采用艺术自身的话语,基于艺术文本来解读艺术作品,不割裂艺术作品的完整性,在此基础上进行作品的理论研究和阐释。从表面上看,这个核心栏目只是对不同话语(理论话语或艺术话语)的探讨和甄别;实质上,这个栏目反映的问题关系到深层的艺术观念。通过这个栏目的设计和打造,《艺术广角》想要做的是推动艺术观念的变革,重新构建艺术理论。
在具体解读艺术作品(不包括文化现象)的过程中,要以个体的生命体验和感受为起点,回到阅读和欣赏的原点,回到感知本身,建立主体与文本之间的审美关系,重寻艺术的审美价值,而不仅仅是彰显思想价值和智性价值。这是编辑部对体验艺术达成的共识。由此,“今天我们如何言说艺术” 栏目要以艺术的方式,遵循艺术的规律,采用艺术的话语,从而更好地解读艺术文本和实践。
《艺术广角》2012年第1期,编辑部从主编到责任编辑,每人都撰写了一篇短文,外加约组的稿件,共七篇为一组,首次推出“今天我们如何言说艺术” 栏目。《我们的高度在起点》《倾诉的姿态》《期待明心见性的语言》《生命的感性之维》《性灵激荡的一瞬间》这些短文,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今天我们如何言说艺术”,或直接阐发栏目主旨,或以文风示范,形式新颖活泼。
在接下来的几期中,我们则以更厚重的文章,打造这一核心栏目。组稿有高校学者撰写的理论文章,也有作家、艺术家撰写的创作谈,更有针对艺术文本的案例解读。这些文章以不同的面貌凸显了言说艺术的主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以平实亲和的叙述口吻,描述了当下文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审美缺失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硬伤》《艺术是回归生命源头的通道》以亲临艺术现场的考察,指出当下中国艺术界的真正问题,并以个体生命的真实感悟作答;《世界的罅隙:写给未知的自己》是小说家的灵魂自白,完美地示范和解答了“今天我们如何言说艺术”这一命题。
这些文章均是《艺术广角》的上乘之作,刊发在当期刊物的头题,有代表性地张扬了刊物的思想和立场。同时,在“今天我们如何言说艺术”这个核心栏目之外,“人与影像”“艺术家自画像”“对话”“艺术个案”“诗性批评”“关注××”系列等栏目,都以鲜活的文体、新颖的表达、独特的内容,从不同的方面呼应着“言说艺术”的设计,让这一主题不断得到深化,使刊物形成了统一的风格和艺术面貌。
三、栏目彰显刊物特色
栏目的重新设计,会让刊物面貌一新,再加上主打栏目的凸显,更是锦上添花。这让刊物彰显出独有的特色,区别于其他同类刊物。栏目调整后,《艺术广角》可读性增强了,得到了业内外人士的一致认可。很多读者反馈,《艺术广角》是有艺术追求、有艺术担当的另类刊物。与那些学报式的理论评论刊物相比,《艺术广角》不仅好读,而且研究艺术现场的现实问题,反映文化和艺术领域的新思潮、新动态,有深入探讨问题的能力。这些构成了《艺术广角》的独特魅力。
近几年,《艺术广角》刊发的文章多侧重艺术实践,还有很多是创作类的美文,较少学院式论文,因此很多文章无法进入高校期刊转载系统的视野,转载率和全文转载的文章数量反而比从前下降了——这也是很多“非学院式”期刊面临的问题。身为刊物调整后付出艰辛和汗水的责编,我们并没为此感到灰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收获其实没有统一的标准,我们就收获了别样的回报。从2011年开始,《艺术广角》每年的征订数都以比上一年增加100多份的速度递增,到2014年,我们的邮局征订数比改版前一共增加了400多份!这是一个让编辑部欢欣鼓舞的数字。在这个纸媒日益衰落的时代,《艺术广角》征订数的历史性突破,是对编辑部的鼓励,也是广大《艺术广角》读者对我们的最好回馈。在这其中,我们的品牌栏目“今天我们如何言说艺术”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很多读者咨询这个栏目,作者也纷纷投稿。
《艺术广角》的改版实践,再一次证明了刊物特色与刊物栏目的关系。一本刊物要想彰显自身特色,栏目的设计尤其是主打栏目的设计,尤为重要。主打栏目也好,常规栏目也好,都需要悉心经营和打造。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更要投入心力,如此才能激发出创造性的思想实践。
说到底,文艺理论评论刊物是思想创造的平台和生成的园地,要激发出如生命力一般鲜活的思想,就要用心经营,打造出一个个能引发思想跃动的栏目。从这个意义上说,栏目是一本刊物的核心所在,更是一本刊物的灵魂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