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建华
在作文教学中,针对学生阅读面狭窄,作文中细节描述不到位,写作技巧不正确,缺乏写作素材等问题,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文这一有限资源,提升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和作文质量。
一、读写结合,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基础
教师进行写作教学时,应鼓励学生多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题材选取背景、作者的布局谋篇思路等。阅读时要求学生带有目标,仔细思考作者在文章用到了那些写作方法,怎样才能将这些优美语段融入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学生阅读结束后,鼓励学生将写作与阅读结合起来,让学生根据所阅读的内容写一篇相同体裁的作文。这样的写作训练更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可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提升了学生写作能力。例如在学习《香菱学诗》一文后,教师就可根据课本讲述的内容,为学生设计小作文。例如,作文题目可定为“香菱写诗二三事”“从香菱学诗视角谈林黛玉与宝钗的性格迥异”“从香菱学诗中分析香菱性格”等。学生若要描写香菱学诗的整个过程,进而剖析香菱的性格特征,关键在关于反复通读课本,从文本里感受香菱勤奋学诗的背景,从而体悟到香菱的聪慧灵秀、虚心好学、极富悟性的性格;而在香菱学诗的视角中,对宝钗和黛玉的性格进行对比,更需学生通读《红楼梦》,进而来针对“香菱学诗”这一课文进行对比分析后才能写作。通过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认识,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也更有感情,更加真实。
二、通过课文,累积素材,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条件
学生作文空洞、虚假的主要原因就是阅读太少,知识贫乏,收集的素材不足。教师应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课本素材、并将课本素材内容运用到实际写作中的能力。例如要求学生缩写课文,将精缩后的课文素材按照题材分类整理,建立自己的“素材库”。同时,教师在讲授课文时,要引导学生及时将课文中的一些好句好词摘录下来,课后对这些素材进行甄别,及时记录下对相关素材的感悟,以便于在写作时可直接应用。例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就可让学生将其中的“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摘录下来,若要写作关于“挫折”“奋斗”等命题作文时,即可将这句话直接应用到作文的写作中。另外,教师每个月应检查学生的“素材库”,并让学生阐述素材好在哪里,哲理性又体现在哪里。对于收集得多、又阐述正确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教师若要巩固学生学习结果,还可让学生写作一些小作文,其中必须要用到三句课文中出现的有哲理的话语,语句之间要求通顺、连贯。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写作出来的内容一定会更有深度。
三、严抓细节描写,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关键
在语文课堂上,如果一味的为学生讲述课文结构、课本特色等,会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进行课文讲述时,还应将写作技巧与人物描写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描写,并指导学生尝试将课文中的某一细节描写迁移到其他方面,通过练笔将相关写作技巧纳为己用。例如在学习《台阶》这一课时,对父亲头发的描写(“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对父亲脚板的描写(“他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对受伤后的父亲的头发的描写(“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等,都是典型的细节描写。教师可让学生仿照其句式和修辞写作,转化为对泪水、手掌等的细节描写;进而将这些写作技巧,迁移到对不同人物不同特点的描写上。通过反复的练习,让学生加强理解和记忆,掌握写作方法。
四、利用课文场景教学,学生写作能力的再提升
绝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背景之下,都是作者有感而发的。教师在课文讲述时,可借助课文中某一容易触及学生心灵的场景,让学生展开联想,根据课本中的文字想象画面,再结合生活实际,写作同题材的作文。这种思维迁移写作训练是在预设情境下进行的,有助于学生迅速代入角色,将心底最真实的感想用文字描述出来,那么写作的内容也就会更真实,更有感情。例如,在学习《台阶》《背影》等讲述父爱的课文时,教师可借助文中“踏黄泥”“买橘子”等感人场面,让学生体会父亲关爱自己的细节,激发其内心的感恩,再去写作练笔《父亲》。此时学生笔下的父亲,一定会比未学习课文时写得更细腻感人。又例如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再塑生命》等有较强励志色彩的课文时,教师可展示贝多芬、海伦·凯勒等人的照片、成就等,引导学生将自己与文中主人公作对比,反思自己在遇到困难、挫折时的态度。此后再为学生布置作文,以“坚定信心,勇于向前”或“坚持,梦想就一定会实现”等为题,让学生根据自己学习课文的启发,写出自己真实的人生态度,从而达到借助课文真实场景,提升作文写作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