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亚萍
在选修模块的教学上,往往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放得太开,“放羊式”教学,学习处于无序、无法、低效的状态;二是收得太紧,牢牢牵着学生鼻子走,和必修教学区别不开,忽视选修教材在拓展、探究、提高上的要求。“放”与“收”是一对矛盾,处理得好自然是相得益彰。
一、教材处理放中有收,着眼知识建构与素养提升
选修是对必修的拓展与补充,选修必须重视对必修内容的梳理和巩固,选修课仍然具有基础性,选修课的地位决定了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必须收放结合。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必须以建构学科知识为着眼点和课堂内核。
《项脊轩志》在《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清兵卫与葫芦》在《外国小说欣赏》的第五单元,单元话题是情节,单元目标着眼于学生关于古代散文和外国小说鉴赏的知识建构。赏析散文中的形象与情感,赏析小说的情节,是必修模块课堂已经讲过的东西,但在选修模块中,单元知识与话题对赏析内容作了规定,相对必修,规定更加具体,这就是选修模块在教材处理上的“收”。关于“文无定格,贵在鲜活”,教材表述为“感受生活气息,感受其中的情趣,欣赏它的摆脱拘束,务去陈言”。这些表述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对老师而言也是比较虚无不好操作的,将其转化为“形象鲜明”和“景物生动”,并在赏析鲜明生动的形象过程中感受古代读书人的日常生活,体会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情趣与浓郁的亲情和深沉细腻的爱情。
二、教学过程收放自如,老师该出手时就出手
赏析《项脊轩志》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一个字词、某一句话、某处描写进行点评并交流,但是老师还可以巧用教师点评、追问、补充等方式带领学生将鉴赏进一步深入。也就是说不仅做到了眼中有学生,还做到了眼中有教材。比如学生点评“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从中读出家族衰落、礼法崩坏的悲哀。老师顺势引导学生读前几句,板书“爨”字,并解说这个字的构成,帮助学生理解“异爨”即为分灶头,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因为大家族的分崩离析带来的人与人之间关系日渐隔膜的悲哀。“爨”字的解读简洁而形象,一个繁难的汉字顿时栩栩如生,解除了文言文学习中文与言的隔阂,使课堂充满浓郁的文化味,将学生的鉴赏引向深入。这就是教师适时恰当的“收”的作用。随着学生的鉴赏,老师适时加以小结:景物形象生动——以景传情,人物形象鲜明——以琐传神,并在最后对本文作出了“事琐细、象鲜明、语简淡、情至真。文贵鲜活,时间就是最好的试金石”的评价,可谓卒章显志,亮明“鲜活”这一单元话题。这一环节让整节课形散神聚,让学生的放有了目标和归结点。
赏析《清兵卫与葫芦》则是先收后放,这也是这节课的内容决定的。因为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鉴赏情节的摇摆,但是学生对“摇摆”的概念比较陌生,因此,老师要在理论引路上下足功夫。首先学生齐读概念,然后教师解说概念。老师还可亲自示范,选择文中两个典型的情节摇摆——错看葫芦和介绍教员的喜好,分别解说摇摆的两种类型:放慢速度和宕开一笔。这是必要的“收”,没有这一教学环节,后面的“放”便无从展开,或者只能无效展开。
三、学习方法灵活多变,以放开为主
《项脊轩志》一课可让学生自主评点,展示评点成果;《清兵卫与葫芦》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寻找课文中的情节摇摆。前者的点评,学习时间集中在课外,老师已经布置了相关学案的学习,课堂主要用于展示交流自主学习成果,后者的合作探究在课内。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了一些问题,通过交流展示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也及时暴露出认识上的问题,从而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选修模块,全都是文学作品,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是非常多的,更需要这种开放的学习方式,使不同的观点得到交流碰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在讨论交流中,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互相启发,从而产生更新的观点,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当然,除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等学习方式,还可采用了评点法、朗读法等方法,方法多样,课堂呈现一种动态美、变化美,学生就会学得轻松自如,兴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