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思辨的舞台

2015-05-30 02:21张彦斌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5年10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深度交流

张彦斌

由于近年来上海高考作文越来越呈现思辨的色彩,如2011年“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2013年“生活中更重要的”,这些材料初看不难懂,但它考量的是学生对生活感悟的高度和哲理思考的深度,考察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水平。单一角度的审题立意往往缺乏高度和深度。有鉴于此,就要打造创新语文课堂,使之成为学生思辨的舞台。

一、生本互动——导入情景,延伸思考

生本互动是指学生对教材篇目等文本的阅读理解。理解是智慧能动的,带有学生再参与再创造过程的。真正的互动,应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情感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有深度地感悟文本,与作者、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心灵沟通、情感交流,体会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情感。文本仅仅是语言符号的堆积,如果单纯的依靠学生对语义的浅表理解,对文本的深度、思想情感的把握可能也会是浅层次的,学生难以体会出文本中的隽永深意。久之语文教学流于表面,就缺少了语文味。学生的思维深度缺少了提升。教师就要根据教材中所提供的丰富形象的文本语言表达,营造出一种形象生动的情景,并将学生引入其中,让他们边阅读边思考,体会其中的乐趣,从而提高思维的敏捷性,使学生可以不断深入的探究文本,做到感悟品味鉴赏提高这样梯度式的提升。例如:鲁迅的小说《药》用隐晦的线索和沉郁的情感,表现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民众的愚昧、革命者脱离群众等思想。学生对那个时代的情景感悟有代沟有距离,在教学中,我设置了三个标点符号:药。药?药!将它组成了一个整体情境,从小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入手,让学生体会鲁迅设置“秋天后半夜”这个最黑暗时刻的社会寓意,再体悟街上人们的“攫取的眼光”,茶馆那个二十岁上下年轻人的描写,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验、探究,体会那个社会政治的黑暗,人与人之间的“人吃人”关系。分析出三个标点符号的具体指向,句号“药。”指华老栓对药的深信不疑,为什么有这样的深信不疑,问号“药?”就引入药治疗痨病的荒谬,再引入康大叔为代表的反动势力对民众长期愚昧无知的灌输,“药!”阐发鲁迅用一剂苦药疗救中国社会的深意。

二、生生互动——合作辩论,提升思维深度

学生间的互动关系在语文教学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彼此对话,相互交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语文学习成为了一个富有个性的自主学习行为,感知、理解、顿悟,在语文课堂上自主生成。教师要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能够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建立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他们,培养他们能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们的参与度。他们在排演探究中尽情互动交流,同时学生独特的理解也得到了显现。这可是靠老师的单向讲解无法获得的,更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此外,我在组织教学拓展时,设置了数次辩论会,高一时,以《项链》为蓝本,把学生组织成正反方,一组以“项链成全了马蒂尔德”,一组以“项链败坏了马蒂尔德”为辩题,让学生各自在文本中找依据,加深对小说主题的把握,培养学生对主人公性格命运多角度多侧面的思考。高二时,我以校园早恋现象、电脑网络的利弊、手机低头症的泛滥、考试是否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财富与成功的关系为辩题也组织了多次辩论会,每一次从准备资料卡片到写辩论稿,发动全体同学参与,组织打擂台、平行班辩论竞赛等形式,既积累了作文素材,又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提升了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

三、师生互动——民主平等,合作提升

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实质上是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教材课文中进行思维交流的过程。若想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首先要营造出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我在每一篇课文预习时安排学生自主设疑,准备三个有质量的思考问题,让同学课前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思辨式的问题放置在学生中间。老师做快乐的合作者,做学生学习的伙伴,在与学生的对话与交流中,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建构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

辩论会形式的引入教学,是我对语文教学实践的尝试,它能够更有效地活跃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方面能够发挥细雨润无声的效果,提升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深度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