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斯伯格诗歌创作的多重渊源研究

2015-05-30 10:48辛辰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10期

辛辰

内容摘要:“垮掉的一代”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一直褒贬不一,其代表诗人金斯伯格的诗歌意蕴也有多种不同解读。金斯伯格诗歌中表现出了兼具东西方特色的诗歌美学,这是后世不可忽视的。本文从东方文化和欧洲文学的影响两个方面分析金斯伯格诗歌的多重渊源。

关键词:金斯伯格 垮掉派诗歌 渊源学

艾伦·金斯伯格以长诗《嚎叫》(Howl)确立了其在“垮掉的一代”中的领袖诗人地位,他的诗歌的渊源较为丰富,结合他的生平经历与诗歌文本,不难发现他受到了来自不同文化和民族的启发,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矛盾和融合都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金斯伯格诗歌的渊源可以推溯到东方的佛禅文化、欧洲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诗派、美国本土的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诗歌流派等等。本文着重分析东方与欧洲文学对金斯伯格的影响。

一.东方文学文化的影响

东方文学文化的影响最重要的就是金斯伯格对于佛禅文化的吸收借鉴。1953年5月份金斯伯格写信给朋友说:“Most of that Buddhism writing you see is vague...but if you begin to get a clear idea of the various religions...you begin to see the vastitude and intelligence of the yellow men...I am working eastward from Japan and have begun to familiarize myself with Zen Buddhism through a book by one D.T Suzuki.”[1]他当时在纽约公共图书馆读了很多关于亚洲艺术的书籍,对中国绘画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尤其是一些佛道题材、表达禅宗思想的绘画。他对于禅宗的理解是,一开始觉得非常晦涩难懂,但是了解得越深入,越能体会到里面蕴藏的巨大智慧。并且他也提到他当时在读铃木大拙的著作来学习佛家文化。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以及他的同伴所阅读和了解的是经过翻译和变化之后的禅,放在中西不同背景之下的禅宗文化的变异是显而易见的,再加上个人理解的不一致,所以金斯伯格眼中的禅更多的是他自己理解的内容。

金斯伯格对于佛学和禅宗的理解直接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

第一是寒山诗歌的影响。金斯伯格和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是很好的朋友,后者曾经将很多首寒山诗翻译成英文介绍给美国学界,引领了一阵寒山热潮。在80年代,金斯伯格和斯奈德两个人都作为“中美作家会议”美国代表团的成员来华访问讲学,然后他们还专门去了苏州寒山寺,因为他们相信这里是寒山修行的地方。金斯伯格崇尚寒山是因为他在寒山身上看到了一种叛逆又乐观的精神,批判黑暗现实,远离世俗尘嚣,修炼本心,达观知命。

第二是对于“神圣”这个概念的理解。金斯伯格认为,禅宗推崇个人情绪的神圣性,灵魂是有神性的,如果能充分理解的话,万物皆有神性,万物有灵而美。他在他的代表作《嚎叫》里面有提到对于“神圣”的思考,《嚎叫》的脚注就是一连串的”holy”:

Holy!Holy!Holy!Holy!Holy!Holy!Holy!Holy!Holy!Holy!Holy!Holy! Holy! Holy! Holy!...Everything is holy!everybody's holy! everywhere is holy! everyday is in eternity! Every man is an angel!”[2]

可以看出他认为一切都是神圣的,强调一种个人体验的至高无上性。

第三是对于简化生命、顺其自然的追求,金斯伯格认为生命应当是自然和谐的,道德伦理、财富荣誉、贪婪欲望都是人生的负担和累赘,在佛陀智慧面前,人不需要殚精竭虑,只要顺其自然就好。顺其自然是金斯伯格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他的诗大多由个人意识、情绪和体验来主导诗歌的走向,构成了一种“自发写作”的特点。“In "Wales Visitation", Ginsberg reports "I guess what I had come to was a realization that me making noise as poetry was no difference from the wind making noise in the branches. It was just as natural. It was a very important point."”[3](“我意识到,我在说话写诗制造噪音就像是风在树枝之间发出声响,没什么差别。就是自然而然的罢了,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第四还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之前提到,金斯伯格有段时间对中国绘画很感兴趣,很多中国画家都同时会写诗,会表达他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对现实的体会,引领了金斯伯格去探索这方面的哲学智慧与文学思想。比如南宋画家梁楷,他作画的主题多取自佛道、鬼神、古代高人逸士等等,尤其擅长禅画,用绘画来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平衡的理念,他认为人与自然是平等共生的,人并不处于支配地位,而是应当融入自然。这对金斯伯格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有很多诗里都传达了对自认状态的呼唤。例如诗歌《穿越堪萨斯》(Over Kansas):

Traveling through the dark void

Over Kansas yet moving nowhere

In the dark void of the soul

......

Me being no one in the air

Nothing but clouds in the moonlight[4]

俯瞰地面景物时,他说,一切的自我意识都消失了,只剩下天地万物,他们原本就在那里,一直在那里。(”I am no ego/ these are themselves”)还有他感受到他自己不过是茫茫世界中的无比渺小的一份子,世间什么都没有,只有天上的云彩和月亮是永恒的,地上的人们整天忙忙碌碌并没有意义。这里非常明显地体现出禅宗的影响。

另外,金斯伯格及其“垮掉派”好友都很欣赏日本俳句,金斯伯格本人也曾经仿作过俳句,流露出他对日本禅宗的那种空寂幽然的禅意的追求。

可以说,佛学的理解和吸收借鉴是影响金斯伯格创作的重要因素。不管是大乘佛教、中国禅宗或是日本禅宗都对他的诗学的建立起到了很大作用,其中对于生死、善恶、轮回的理解,对自由本真状态的追求,对净化心灵、感悟生命的提倡都构成了他的诗学基础。

二.欧洲文学传统的影响

除了东方文化以外,金斯伯格的诗歌创作当然也从欧洲文学的丰厚土壤里汲取了很多养分。可以看出来他的诗里面经常表现的对于社会现实的控诉和对自由的大声疾呼,和欧洲浪漫主义以来莎士比亚、济慈、拜伦、叶芝等延续不断的人文关怀都是一脉相承的,他广泛吸收了从浪漫主义到象征主义、意象派、各种现代诗派的创作经验,从中提炼他自己的文学风格。

首先是兰波诗歌美学对金斯伯格的启发。兰波认为,诗人应当具有足以透视无限深处的慧眼,应该摆脱个人人格的束缚而成为“永恒”的代言人。这对金斯伯格的影响是巨大的,青年时代的金斯伯格非常迷恋兰波,迷恋兰波那种自由无畏的反抗精神和创造意境的奇异魅力。他试着把各种感觉搅混在一起,甚至借助毒品来制造幻觉,体验各种形状的爱、痛苦和疯狂,希望自己成为先知一样的诗人,这就是明显的兰波的影响。他的《嚎叫》也被批评家评论说与兰波的《地狱一季》有异曲同工之妙。

再者是叶芝。叶芝的诗歌对金斯伯格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尤其是诗学观,主要的作品有叶芝的《幻象》(The Vision)。在大学时期,金斯伯格接触到《幻象》,这本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哲学观和历史观,在他后来的诗歌创作的主题和意象上都有体现。叶芝认为,生命是一个无限循环的圆,我们每个人都按着固定的轨迹来循环,从生到死、由死到生,这样一个不停回环的过程。直到有一天这个循环被打断,这个圆被破坏,整个世界就一下子变宽了。这种思想对青年时代的金斯伯格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他开始寻求突破,想打破循规蹈矩的生活,寻找更多的可能性,做出各方面不同的尝试。

再然后就是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金斯伯格有一种“布莱克情结”,在他的整个诗歌生涯里他都念念不忘一种幻觉,就是在1948年他有一次在读布莱克的《向日葵》的时候,恍惚之中好像听到布莱克本人在跟他说话,在朗读这首诗,声音非常轻柔,带着一种神性的启示,然后他在幻觉中感受到他自己就是那株向日葵,那株被欲望折磨着的、渴望获得解脱的向日葵。他经常提到这次经历,他学习布莱克的诗歌,尤其是那种梦幻意识,那种幻觉中所揭示的二元论意识,在写他自己的诗的时候经常以此来扩大表现力,展现内心隐蔽世界的种种体验。

因此,从渊源学的角度来看,东方文化和欧洲文学都对金斯伯格的诗歌美学带来了不同的启发。一位作家的文学创作必定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发掘作家作品的多重渊源有利于增进我们对于诗歌内涵的全面理解。

参考文献

[1] Bruccoli.  Matthew J. Concise Dictionary of American Literary Biography:The New Consciousness, 1941-1968.Michigan.GaleResearch. 1987.

[2] Ginsberg. Allen. Collected Poems 1947-1997. New York. Harper Perennial Modern Classics. 2007.

[3] Zott.Lynn M. The Beat Generation: A Gale Critical Companion. Michigan. Gale. 2003-5.

[4] Allen Ginsberg. Collected Poems 1947-1997. New York. Harper Perennial Modern Classics. 2007-10.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