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宗春
暑假的教师进城选调考试,在农村学校和农村教师中卷起了阵阵波澜!这不,2015年秋季县城学校的选调公告才刚挂网,点击率就嗖嗖上升,狂飙不止!
进城,对许多农村教师来说,是希望,是机会,也是诱惑。当前城乡差别依然醒目,虽然城里的工作和生活并非没有缺憾,但较之农村,城里有足够多、足够好的弥补机会,这也是客观的存在和不争的事实。
笔者的工作单位是一所农村中学。和其他兄弟校一样,学校需要一支稳定的农村教师队伍,作为学校的负责人,我多想把好教师留下来啊!但每位教师都有追求梦想的权利和理由,况且选调进城也是上级的决策,再说,如果不同意符合条件的教师报考,留人不留心也没有意义。所以,尽管犹豫,我还是同意了7位教师的选调申请。只是我还在外地培训学习,为了提高效率,我特地给每位老师发信息,请他们仔细阅读选调公告,根据其要求完整准确写好本人的证明材料,并携带待审核的各项表彰文件及证书,于约定时间到办公室签字、盖章。
到了约定时间,7位老师积极性很高,如期而至,一个不少。我请他们拿出自行备好的证明,没想到不看则已,一看惊人!除了1位老师的证明格式和内容符合要求外,其余几份均“惨不忍睹”:不是格式有误,就是标点错漏——有1份从头至尾居然一逗到底,且结尾没有句号;不是用词不准、语句不通,就是信息残缺。一位老师的证明上居然只写了一句话:××,×年×月(后面居然少了一个“生”字),参加选调考试,特此证明。
应该说,写份证明是件很简单的事,这对于科班出身的几位年轻教师来说,应该不在话下。就算真的弄不清格式,也可以网搜一下或请教他人,这样的学习信手拈来——那么,我们的学习意识呢?一份简单的证明,缺了那么多关键信息,我们筛选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又在哪里?要知道,我们平时都是要求学生规范运用标点、准确提取信息的啊!此时此刻,若有学生立于面前,我们情何以堪?我再次打开了公告网页:
“证明须注明报考者年龄、学历、编制岗位、现任教年级学科和符合选调对象五项条件之一的类别名称……”
“小伙子们,这不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吗?”我问道。“不好意思,我还真不知道怎么写,没重视……”“哎呀,我光扫了一下公告,就想当然地写了一份。”“我想不就是证明吗,就随便写一个,没注意到还有格式、要求什么的……”
“呵呵,如果这次选调考试,就是让你们写一份这样的证明材料,结果会如何啊?”我笑道。
几位老师面面相觑,哑口无言……
让人大跌眼镜的这几份证明,是由于不重视、不注意造成的吗?似乎说不过去——涉及进城之大事,怎能不重视、不注意呢?一羽示风标,一草示水流。这个看似偶然的失误与遗憾,我觉得还是多多少少折射了部分教师平时的阅读窘况和学习状态。你看,缺乏阅读的习惯,几十个字的公告要求,信息提取都丢三落四;学习意识不强,连个简单的证明格式都弄不清楚。多难为情!
教书育人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生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对教师来说,是个古老而又深刻的职业命题。须知,倒给学生一碗水,我们得有一眼长流常新的活泉水。让工作有声有色,让生活有滋有味,让人生可圈可点,须臾也离不开阅读和学习。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很多教师而言,阅读和学习这个观念有如瓢泼大雨,浇在了头上,却没有几滴滋润心田,更别提把读书学习当作一种生命的习惯了。他们也承认阅读和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但视野就是班级墙壁的四角和天花板——他们对自己目前的专业素养和发展要求不高,安于现状,满足于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因此缺乏内驱力,知行脱节。许多教师除了教材、教参、教辅外,就很少再阅读其他什么书籍了,更不要说诸如《论语》《陶行知文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发展心理学》等披沙拣金的经典专著了。也有部分老师有阅读的兴趣和行动,但专业发展没有定位,只凭一时之兴趣或追赶时髦,缺乏计划性、目的性和系统性,他们阅读范围窄、阅读量少、阅读时间短,结果教育教学长期处于经验阶段,很难打破职业发展之瓶颈。长此以往,工作没有创新缺少个性,教育低效教学乏味,一节课的状态就是一生的状态,一生的状态就是这一节课的状态,三十年前河东,三十年后还是河东,职业倦怠早早催生,专业成长之花也就不可避免地过早凋谢了。
也有老师认为,人在社会,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除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外,自己还要经营家庭管教孩子,所有的时间都被挤占了,哪能静下心立住身,哪能拿出时间来读书?是的,教师不可能游离社会之外,生存于世外桃源,因种种原因,我们会面临繁重的工作压力,也会遭遇到许多的生活困难,但窦桂梅老师曾给我们提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为什么依然有许多教师读书废寝忘食,能够做到挤时间、抢时间,“压”出时间的“油”来呢?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试问,那些追电视剧、刷微信、打牌、看球赛的时间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现在是“互联网+”时代,这个时代极大地丰富和改善了人们的学习状态和生存状态,传统纸质媒体的阅读和学习我们暂且不说,就拿微信來说吧,作为一种自媒体,它展现的是个人生活的世界和品位。但现在许多年轻的教师朋友,微信主题几乎全是家庭、孩子、美食和玩乐,没有任何关于学习和教育教学方面的关注和思考。在这些老师的微信中,你看不到任何职业追求的痕迹——这样不把职业角色放在心上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又能有多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呢?他本人的职业生涯又会有多大的发展空间呢?
还有老师说,人都有惰性,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老师的阅读和学习也需要外力驱动。其实未必,内驱力的问题不解决,一切都会一仍其旧,而且各种改头换面的新理由、新借口仍会层出不穷。每年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都是上级行政部门规定的,而且和职称晋升、岗位竞聘等紧密挂钩,应该说外驱力也足够大了。继续教育最初3年,我县的组织形式之一是利用暑假,集中教师到县城培训。大家对此怨声载道,尤其是距县城远的教师:好不容易有个假期,这么热的天,让我们每天早早来、迟迟归,坐在教室里,一身臭汗,疲于应付,哪有心情学习呢?这话也不无道理,但囿于严格的考勤,大家不敢轻易缺席,不过学习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当时没有一位老师不梦想着说,要是能安排我们在家自由学习就好了,我们肯定会学得深、学得透、学得好,才有实际意义!可事实怎么样呢?自2009年起,我县的继续教育全部改为自主在线学习,只要一个注册账号,学习资源唾手可得,时间和地点也可自己任意安排,可结果却是另一番景象:有的教师一边最小化教学视频,一边兴趣盎然地听歌看电影;有的教师把电脑开着,忙于他事,等15分钟的时间段到了,才随手点击一下继续播放的图标;甚至有让他人代学的,熬到规定的时间就能蒙混过关。还有记录教师平时读书或学习过程的“继续教育记录册”,有的教师让这些册子长期躺在办公桌里“原地待命”,上级检查时才临时突击,从网上摘抄几篇塞在里面,聊以应付——甚至有教师把别人的校名都原封不动地克隆进来!按说这样的低级错误不至于出现,但笔者2014年在验印全县教师的继续教育记录册时,就曾发现过这样的一例笑话。教育界有一个人所周知的小幽默,说一个学生考试抄别人的,竟把别人的姓名也抄在了自己的试卷上!这当然是笑话和讽刺,但没想到这个现象竟会出现在一位教师身上!现在想来,今天这一份小小的证明所出现的问题,倒也不足为怪了。
北大陈平原教授曾说:“如果你不读书,而没有罪恶感的话,那就是堕落的开始。”这话振聋发聩,令人警醒。根之沃者花萼振。阅读、学习,对于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来说,犹如根之于叶,花之于果,应是我们常规的行走状态。柏拉图更有一句名言:“孩子害怕黑暗,情有可原;人生真正的悲剧,是成人害怕光明。”读书、学习,当然是我们人生光明的重要光源,也是我们教书育人的身份证明,缺少、疏远甚或害怕阅读与学习,岂不自我丢弃了一份最宝贵的光明之源?上述种种现象,为人师者不得不慎、不得不思啊!
当然,笔者在这里拿“证明”说事,并不是说证明写不好,或者说信息提取不准确,就可以把老师们看扁了,更不是怀疑他们的人品和职业操守——事实上,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都没有多大问题,都是“合格”的老师。不过,这里面似乎也有一个常识:阅读习惯缺失,关键信息的提取自然就会溃不成军;学习意识不强,身边的小事也有可能弄不明白。这个常识,也在时刻警醒我们反求诸己:不管在城市,还是在乡村,究竟如何做,我们才能从“合格”走向“优秀”,才能意气风发地引领学生的精神发育和生命成长,才能更多地增值教师职业的价值和尊严,为自己书写一份厚实有味的人生“证明”呢?
(作者单位:安徽定远县吴圩中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