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哲哲
朋友生日聚会,同事带着5岁的女儿晴晴参加,数小时的相聚中,米妮气球成了孩子最亲密的小伙伴,一直被她抱在怀里。回去的路上,考虑到孩子的安全,朋友们商量着不把气球带上车,并讨论着用点儿糖果什么的把气球“哄出来”,或者用“不听话就不喜欢你了”的“适当严厉”。同事决定不采用哄骗“策略”,也不采用厉声“威胁”,而是坚持要直接跟孩子对话解决。
“宝贝儿,咱不能把气球拿上车。”同事很直接地开场。“为什么,妈妈?我喜欢米妮。”孩子显然不舍得。“因为气球和风筝一样,本来就生活在天空中,米妮在那里才会开心。”同事耐心而温柔地说。孩子看上去还是不舍,在手里拿了一会儿,想了想,却松开了手,盯着天空看,又听她小声说了句:“米妮,再见!”“孩子是不是很棒?懂取舍,肯放手!”看到这一幕,朋友们都深受感动,同事在朋友圈里发的这条微信也引来好友纷纷点赞。
简单的几句话却包含着可贵的教育理念和精神。首先,有着和孩子交流的平等态度,不一味迁就孩子,也不欺骗不威胁;其次,用孩子的语言方式和对话习惯,让孩子能感知、能接受;再次,在一定程度上给孩子传递了为他人着想、与人为善的价值观……
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同事之所以得到好评,是因为她在日常生活中贯彻平等、负责、用言行影响心灵的教育理念,力求用一份简单的价值坚持,探索和实践“唤醒心灵”的教育,而这恰恰是值得家长和教师思考与借鉴的。
(《人民日报》2015年5月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