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若然
如今的电影市场,怀旧青春片当道,几乎上映一部火一部,大有“不怕不卖,就看有多卖”的势头。此时,一部既没有“绝症、车祸、堕胎”三大青春片法宝,也没有热门小说做基础,由新导演执导的原创青春片《少年班》横空出世,不仅有陈国富做监制,连冯小刚也来站台。在影片的首场发布会上,冯小刚又放了一炮:“拍电影是有话要说,但现在太多电影是在没话找话!”他夸奖《少年班》是“有话要说”的电影,“突破了国产青春片的俗套”。看过粗剪之后,他甚至用了“惊世骇俗”这个词。
导演肖洋是何方神圣?当他顶着一头刚睡醒的乱发,穿着衬衣牛仔裤出现在工夫影业的大门口,他看上去就像公司里任何一个后期特效人员。联想起前不久那场主题为“不靠脸”的发布会,是典型的肖洋式自嘲。
新导演和他的“幕后高人”
在推出导演处女作之前,这位1979年出生的年轻人其实早已在业内大名鼎鼎。他剪辑的电影包括《非诚勿扰》《风声》《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中国合伙人》《后会无期》。他从剪辑师做到特效指导,几乎尝试过电影创作部门的所有工种,甚至包括宣传营销。在演员、作家、经纪人都纷纷开始当导演的时代,他也转型成为电影导演,可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陈国富说,“他一逮住机会就跟我灌输要当导演的想法,我也没办法。冯小刚知道以后,长叹了三口气。如果一个人想当导演,几匹马都拉不住,我俩也只好顺水推舟了。”
有陈国富、冯小刚两位“精神导师”,肖洋的电影之路起点也比一般人高。关于他如何结识二位大咖,成了他在各种采访中最常被问及的故事。2008年,因为帮朋友剪辑了一个电影预告片,肖洋的才华被华谊兄弟的工作人员注意到,并推荐给了陈国富。两人第一次见面时,陈国富问肖洋对电影的理解,肖洋心知自己和陈国富都不是电影科班出身,便大胆表示:“电影不是学出来的。”看见陈国富微微颔首,他心中暗爽。陈国富问肖洋:“你敢剪冯小刚的片子吗?”他回答:“你敢让我剪我就敢剪。”这部电影就是《非诚勿扰》。随后,冯小刚的所有影片都由肖洋剪辑。在《画皮2》阶段,他首次涉及后期特效工作,便得了金马奖最佳特效奖提名。但是,这个已经名满业内的年轻人念念不忘自己18岁时树立的理想:当电影导演。
其实肖洋最初计划拍的电影并不是《少年班》,而是另一个悬疑犯罪题材电影,类型明确,对新导演来说相对保险。某天,陈国富把肖洋叫到自己家里,认真地问他:“你想不想让全世界看到一个新导演亮相时,站得更高一些?”肖洋说,“想啊。”陈国富说:“那你就放弃现在这个剧本,重新想想,什么是别人拍不了,只有你能拍的。”肖洋想了想说:“少年班的故事,只有我能拍。”
“天才”进化论
1994年,15岁的懵懂少年肖洋挂着分数线的边,走进西安交通大学的少年班。
而在此之前,他从未觉得自己有何特殊。虽然他小学前就读完了整本《西游记》,小学年年考第一,中学开始写小说,但这些并没能为他带来任何优越感。相反,因为从小到大都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孩子,肖洋有一种终极恐慌:“怕别人不带我玩。”“没有人会因为学习成绩好就带你玩,他们总觉得我是小孩。”在高中疯玩了一年,成绩一落千丈,爸妈“恐吓”他,“不好好学习就在县城里蹬三轮。”他完全当作耳旁风。是一位校花级美女兼才女的“劝学信”真正让他开始奋发图强,因为他从字里行间读出一个意思:只要好好学习两人就有可能考上同一所大学,就可以在一起。结果,他意外地考上了少年班,最终和女孩各奔前程。
进入大学之后,他觉得很奇怪:明明已经没有高考压力,周围的天才同学却都不喜欢玩,而是喜欢“玩儿命”学习。比他高两届的少年班里,有一个12岁入校的男孩,14岁学完大学数学,本科呆了一年直接升硕士,24岁去了麻省理工做访问学者。“这个男孩特别沉稳,每天彬彬有礼地和大家打招呼,自带距离感。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只要不下雨,他一定换上一身洁白的练功服,在宿舍门口的草地上打半个小时太极拳,雷打不动。”还有一个小孩,进校时带着一大堆《周易》《紫微斗数》等线装书,整天在床上看书,除了上厕所从不下床。他还特别讨厌洗澡,经过老师讨价还价,他才答应半个月洗一次,他一洗澡,必将引发整栋宿舍楼敲锣打鼓地围观……这些特立独行的人物,后来成为了电影中五个奇葩天才少年的原型。
而肖洋也逐渐发现,自己并不是学校希望培养的那种人。“他们希望培养的是科学家,栋梁之才。”而肖洋却是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他选择了建筑学作为专业,这是理工科大学里唯一能与文艺沾边的专业。大学期间,他弹吉他,组乐队,“尽可能让自己有趣一点,希望姑娘们因此多看我几眼,摆脱‘小孩的感觉。”他唱歌唱成了“校园十大歌手”,果真吸引了不少女孩主动跟他聊天。他的乐队一度在西安高校圈颇有名气,但他最终放弃了当歌手,因为那行当“得靠脸”。他编剧的话剧也在高校巡演过很多场,但在最意气风发的时候,他和哥们儿一起制作的电视剧
“流产”了,学校里多门功课也需要重修。短短一两年,他从辉煌的顶峰跌到人生谷底。在西安徘徊一年之后,他远赴德国留学。
留学三年半期间,他看见自己的校友天天在地铁里快乐地卖唱;看见身边的同学在已经拿到高薪工作机会的情况下,抛弃一切去做木工;看见摄影老师每年教三个月书,剩下的时间在外面风餐露宿,拍各种照片。他渐渐觉悟出一个重要的道理:人一定得干自己喜欢的事,不能为了“成功”而活着。
当他回国时,房地产市场走俏,他过去的同学们纷纷开起了事务所,赚了不少钱。而肖洋却拍起了电视购物广告,开启了自己的电影人生。他直到现在也没买房子,但他说,“我的同学都羡慕我的生活。”
“我没法评判少年班存在的意义,”肖洋说,“但是把一帮还在发育的孩子聚集起来过大学生活,是很特别的体验。”他在电影中表达了对这段经历的总结:“我们到底怎样成长才能完整地成为自己?”
为理工科少年的青春代言
有了拍摄《少年班》的计划之后,肖洋用两万字记述了自己的回忆。陈国富看完之后,有意请擅长写现实题材,并且和肖洋有着相似情感共鸣的编剧张冀加盟。张冀对这个题材流露出了浓厚的兴趣,项目就此敲定,从筹划到开拍,用了一年时间。
而从只需面对一台机器和几个人的剪辑师变成面对一大群人的导演,肖洋觉得最大的挑战是“和人相处”。“有时候需要跟人吵架,有时候需要润物细无声地安抚,有时候需要捏着鼻子忍受。总之,你必须让各个部门的人清楚你的需求,并且让他们都照做。”他坦言,在这方面,他向冯小刚偷师最多。“他永远都特别明确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陈国富全面參与了整个项目,从故事大方向到演员选择,他都起到掌舵的作用。他很看好肖洋的潜力。“他常年跟这么多成功的电影人一起合作,有身段,很熟练,跟一般新导演不同。而我看着他拍片,发现他还有一个优点:搞得定现场。很多热血青年脑子里有很多奇思妙想,但到了现场,发现各种问题解决不了,就开始怨天尤人。肖洋不是,他可以就地取材,随机应变。”
影片的主角是一群少年,很难找到合适的明星出演。除了周冬雨和董子健,其他几位“天才少年”都是素人演员,上山下乡,辗转各地,“万里挑一”而来,电影里最大牌的是扮演老师的孙红雷,配角。缺少明星的电影能否在话题至上的市场中获得青睐,现在还不好说,但肖洋和陈国富都不太担心这件事。陈国富不无调侃地说:“我们最大的IP就是肖洋。”随后他又补充道,“其实一部电影作品不亏本,有的赚就可以了,追求票房第一是走入了误区。”
作为青春片,肖洋认为《少年班》最独特的是“理工科”气质。“其他青春片多是文科大学气质,至少是综合性大学气质。”他笑称想用这部片为理工科大学里“沉默的大多数”代言。影片从画面到节奏都有很强的荷尔蒙味道,“你推开任何一个理工科大学男生宿舍的门,都能闻到这种荷尔蒙。”肖洋说,“理工科男生,多数颜值不高,不会讨人喜欢,只会帮人修电脑,搬煤气罐。他们搞对象可难了,哪有那么多姑娘为他们堕胎?但是,这些人的青春也是青春啊!”他甚至提过一个为丝理科男呐喊的片名,叫《为毛啊青春》,陈国富很欣赏,但又觉得通不过,只得老老实实回到《少年班》。
为了自己的电影处女作,肖洋重新当回了音乐人,写下主题曲《你曾是少年》的歌词,由“80后”曾经的偶像SHE演唱,他说实在没时间亲自谱曲了。他还把自己少年班的同学请来看了初剪的毛片。老同学们都很激动,尤其是几位人物原型。他们对肖洋说:“你那电影好些事都是编的,不过还是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