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成功影片都有一个特点:主人公寻找的不是爱情,不是成就,更非多金,而是一种可以依赖的信任。以最近上映的三部青春片《万物生长》《何以笙箫默》《左耳》为例,表面都写的是青春曲折、爱情悲催,其实统统指向一个焦点:当代精神生活的极度空虚,这又归结于一点——还有谁能令我信任?
很多年前,人們讨论的中国精神危机大都指向理想与信仰的缺失。时至今日,越来越多文艺作品把这种精神危机指向了信任。《万物生长》更多是在讲相信,但不成功,譬如韩庚饰演的秋水之于范冰冰饰演的柳青。《何以笙箫默》在揭示信任危机上更进了一步,讲述因上一辈的悲剧带来了男女主人公的互不信任。
以上一辈故事为自身的不信任背书是该片一个重大缺陷。《左耳》就很直接地告诉观众,当代的不信任不用籍任何外在理由,生活本身足以令每一代的每一个人彼此以陌生的角度对待,人人都无法逾越信任的屏障。《左耳》的每一段冲突都围绕没有信任以及寻找、建立信任展开,譬如李耳和吧啦间几乎成为闺蜜的关系,就是重拾信任的过程,这构成了贯穿全片的一条红线。
再回过头去看近年来票房取得成功的当代题材影片,会发现几乎所有影片都埋伏有这样的危机线:《同桌的你》《心花路放》《北京遇上西雅图》《有种你爱我》等等,其中的矛盾都不是出于误会、差别、价值观冲突,而是不信任。
“这是一个信用缺失的时代,是一个什么都靠不住的时代”,很多人就是这样认为。这些年的一个流行语是“靠谱”和“不靠谱”,说明时代的信用值很低。或者应该说,在一个市场经济理念浸透一切领域的时代,信用是一种“市值”。
《左耳》获得的高票房,说明它的情感故事进入了以90后为主的观众的内心,得到了深切共鸣——不信任、不靠谱、很无助,是这个时代的负面“主旋律”。抓住这个症结,就把握了这个时代的潜在话题、潜在集体无意识,故事的内核就容易编织。
中国是一个在诚信、信任方面很有文章可做的民族,我们最喜欢的故事无不围绕信用、信义展开。在经典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里,诚信都是第一等被着重表现的,人必须为“信”字去舍生忘死,才能成为一个“市值”很高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值得拥有真正朋友或值得被视为偶像的人。
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实不在讲述道德(人们往往以为如此,其实西方的道德论述更为系统、清晰),而在于讲述信用,讲述一种市值的定位与评估。这是很商业的思想。中国古代已经有了近代西方崛起的全部商业思想雏形,不过,其“市值”理论是建立在“大道”的价值观之上,而非西方奉行的“丛林”制度当中。中国之大道指的是“天地大信”。还是信用,但首先是天地运行铁律,譬如寒来暑往、四季轮替、二十四节气,这是农耕民族生存之大信。要知道,《周易》中的“天人合一”就是相互的信用。
中国文化是讲信用的文化,而这个文化今天正面临着体系性地重建。这样也就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成功的文艺作品和电影都秘密地诠释着“信用”的生活密码。《万物生长》《何以笙箫默》《左耳》三部影片里,只有《左耳》没有起用一个称得上是电影明星的演员,却赢得了最高的票房。截至目前,它的票房已经接近5亿。这说明解释“信用”这套生活密码远比搬出明星重要。
当下兴说“走心”,其实从古到今,走心就是写下一份诚信与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