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俊强
在这个小区居住两年多了,我平时是家—单位、单位—家,两点一线地忙碌着,连对门邻居姓甚名谁都不知道。偶尔见了面,彼此除了一句可有可无的寒暄之外,便各走各路、各忙各的。像朝九晚五的工作一样,习惯了这样的节奏,心里也没感到有什么不妥。不过,这种无给无求、相安无事的平静,还是被对门邻居的一次“打扰”打破了——
记得那是一个周五,我们一家人正围着饭桌有说有笑地吃晚饭。“咚!咚!咚!”,一阵有节奏的敲门声响起。这么晚了,是谁呢?在意外和迟疑中,我打开了门,是对面邻居家的男主人。他怯怯地问:“你好!不好意思,打扰你们了啊,问一下,你家用水情况正常吗?”
“挺正常的啊,我们刚才还在接水做饭呢!”我说完,转身走到盥洗池打开水龙头,看着哗哗的水流,他不好意思地笑笑,进一步解释说,他家已经停水两天了,最开始还以为整个小区都停了,今天下午到小区物业值班室一打听,才得知是自己家的水管出现了问题。刚才打电话,找水管维修工人、送纯净水的搬运工,但是人家都下班了,现在一家人洗脚洗脸都成了问题——想过来借點水,以备早晚洗脸刷牙用。
我连忙说:“可以可以,拿东西过来接吧,多接点儿,做饭啥的都用得着!”他一边连连道谢,一边感慨在省城生活离开了水很麻烦,真不如小时候在老家,自家就有水井,说啥时候用水啥时候就有水。我笑着,随声附和。此时,他的妻子和六七岁的儿子带着烧水壶、脸盆,过来接水了。我妻子放下碗筷,走过来和他们寒暄。更有趣的是,3岁的儿子看到三个陌生人来家里忙活,他也放下手中的馒头和筷子,饶有兴趣地从厨房里拿着烧水壶,小心翼翼地递给邻家的哥哥。那个小男孩在他父母的教导下,接完水之后,把水壶送了过来,还给我儿子送来了三个八成新的小玩具和两本识字图书。看着两个小孩表情怯怯地与对方交流,却很开心的样子,我们做父母的很欣慰。
有了一次“打扰”之后,两家人往来和见面时的话题也多了起来。值得一提的是,两家还是来自一个县的老乡,那份亲近之感“更上一层楼”。渐渐地,随着交往加深,周末闲暇时,彼此串串门,男的坐到一块,就着一杯茶,聊聊国内国外的形势、工作情况、房子、体育等话题;女的坐一块,吃着零食,聊聊家庭、孩子、穿衣打扮的话题;两个小孩玩着彼此的玩具,有说有笑……不知不觉中,我又找到了久违的、小时候在老家农村生活时邻里和睦相处的亲近感觉。
现在想起来,真应该感谢那次“打扰”,一次不经意的叩门借水,不仅打开了“不熟不往来”的壁垒,还浇灌、滋润了两家人的邻里情,更难得的是,还让彼此品味到了他乡遇老乡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