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子媒体的突发事件传播策略研究

2015-05-30 11:47韩昭玮
今传媒 2015年11期
关键词:沉船消息救援

韩昭玮?

摘  要:在突发事件中,主流媒体的报道对事件的舆论引导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越来越多主流媒体进军社会化媒体平台,其传播策略相比较传统媒体有所改变。本文以《人民日报》不同媒介为例,对其纸媒、微博和微信对“东方之星”沉船事件的报道进行文本分析,试比较三种媒介在内容定位、新闻叙事和表达方式的不同传播策略。

关键词:主流媒体;突发事件;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1-0040-04

因我国的独特国情,长期以来,政府和新闻主管部门本着传统的新闻(即宣传)的观念,将新闻媒介及时报道突发事件与“维护社会稳定”对立起来。鉴于SARS的教训,国务院在2003年颁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随后,国务院相继颁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毋庸讳言,突发事件,特别是灾难性突发事件都会给政府带来一些影响,因此,在突发事件中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在科学应对突发事件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15年6月1日约21时28分,一艘载有400余人的“东方之星”号客轮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沉没,一时间“东方之星”沉船事件成为举国上下关注的热点话题,《人民日报》作为我国最具有代表的主流媒体,无疑肩负着最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本文以《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和《人民日报》微信公众账号三种媒介平台为例,通过对文本的内容分析,试比较主流纸媒与之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上对突发性事件的传播策略。

一、样本选择

1.研究时间段的选取

2015年6月1日约21时28分,从南京驶往重庆的“东方之星”号客轮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沉没,截止6月13日官方发布遇难者搜救工作结束,最终成功获救12人,442人遇难。因此,本文选取的研究时间段为事件发生第二天6月2日至事件阶段性结束6月14日,共计13天。

2.目标媒介的选取

本文选取《人民日报》纸媒、《人民日报》新浪法人微博(以下简称“人民日报微博”)和《人民日报》微信公众账号(以下简称“人民日报微信”)作为研究对象。《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是当今中国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发行量第一大的综合性报纸,每天发行量高达300万份。“人民日报微博”自2012年7月22日开通,在新浪微博的媒体风云排行榜中,无论影响力还是人气都是名列前茅,截止目前(2015年7月20日),粉丝数已达到3702万。根据新媒体指数平台数据,《人民日报》微信公共号传播指数(WCI)[1]为1498.37,综合排名第一。

二、不同媒介在突发事件中的报道表现

1.《人民日报》报道表现

(1)报道数量。报道数量是媒体建构特定议题过程中的报道密度,体现了媒体对该议题的关注和强调的程度。从6月2日至6月14日,《人民日报》有关“东方之星”沉船事件的报道共有53篇。相对于新媒体,纸媒的时效性差,对报道内容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要求更高,因此,《人民日报》发表的第一篇关于沉船事件的报道出现在事件发生的第三天,反应速度远慢于微博和微信平台。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报道前三天《人民日报》的报道数量分别为8篇、6篇和7篇,在6月6日报道数量达到顶峰,共计11篇。从7日开始,随着事件发展和受众对事件关注的减弱,报道数量呈现连续递减趋势。从报道文本在报纸上的版面来看,抽样的13天中,《人民日报》位于头版的有关“东方之星”沉船事件报道共有4天,除了6月6日的5篇救援典型人物报道位于第7版“国防周刊”以外,其余报道全部位于要闻版面。从报道数量和版面安排都显示了《人民日报》对“东方之星”沉船事件的重视。

(2)报道内容。本文将《人民日报》对“东方之星”沉船事件的报道主题划分为以下六类:一是报道政府及领导人行为;二是报道救援行为;三是报道典型人物事迹;四是报道国际社会对该事件的反应;五是报道爱心市民行为;六是其它(包括评论和记者手记)。如图2所示,《人民日报》对“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从不同维度立体报道,经统计,救援行动报道在所有主题中居于首位,共有23篇报道,占所有报道的43.4%;其次,对政府和领导人行为的报道也是《人民日报》的一个重要议题,共有10篇,占比18.9%;相比较“人民日报微博”和“人民日报微信”,《人民日报》纸媒的独有的报道议题是国际社会对“东方之星”沉船事件的反应,包括国际社会就沉船事件对中国政府的慰问以及对中国政府应对措施的评价和慰问,这类报道共计6篇。

2.“人民日报微博”表现

(1)微博数量。自6月2日至6月14日,“人民日报微博”共发布与“东方之星”沉船事件相关的微博167条,第一条相关微博发自6月2日上午7点04分,距离事发经过了约9小时30分钟。“人民日报微博”自6月2日发起微博话题#长江客轮沉没#,截止20日,共有12.1亿人次阅读该话题,120.5万人参与该话题讨论。如图3所示,随着沉船事件的发酵,6月2日是“人民日报微博”对整个事件关注的顶峰,共发布45条微博,以平均每小时3条的速度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占全天发布总数的81.82%。2日以后,微博数量呈阶梯下滑趋势,3日、4日、5日分别发送微博数为33条、25条、33条,均占当日微博总数50%以上,5日到6日,微博数量下滑趋势较明显,6日和7日发布微博数分别为12条和13条,占当日微博总数30.7%和34.2%。从8日开始,“人民日报微博”对有关“东方之星”沉船事件的报道数量继续减少,8日到14日中,其中4天的相关微博数量为零。

从报道数量来看,“人民日报微博”在前期对东方之星沉船事件给予了极高重视,并且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人民日报微博”自6月2日发起话题#长江客船沉没#,截止20日,共有12.1亿人阅读该话题,120.5万人参与话题讨论。但是,随着事件进展,微博对事件的持续关注度低于纸媒。

(2)微博内容。微博主题是微博发布的主要内容,本文将167条与”东方之星“沉船事件相关的微博按主题划分为以下11类:一是及时消息;二是消息汇总及回顾;三是失事客船及乘客消息;四是政府及领导人行为;五是救援报道;六是倡议;七是救援典型人物报道;八是祈福悼念;九是现场气象报道;十是事件解惑问责;十一是其它(包括灾害自救科普信息、诈骗警示信息和微评等)。如图4所示,“人民日报微博”对该突发事件的报道呈现多元化,其中以发布与失事客船及乘客相关的消息为主,包括乘客名单、遇难人数等,共37篇,占比22.1%;其次,发布现场及时消息是微博的优势,这类消息出现的高频词有“刚刚”“现场”“前方最新消息”,共有24条,占比14.4%;消息汇总及事件回顾类消息共有22条,占比13.2%,这类消息使得受众在更新迅速信息爆炸的微博环境中,可以快速准确了解事件的进展和全貌。

“人民日报微博”在其常设栏目也发布了与“东方之星”沉船事件相关的内容,在“微议录”中截取网友对事件遇难者的悼念和对家属的鼓励,通过普通人的言论表达官方的人情味;“你好,明天”栏目仍然延续其温情柔和的晚安式话语,通过“希望”“坚持”“期待”等这些高频词语,给网友传递一种希望与信心。

在微博形式上,“人民日报微博”以“文字+图片”的形式为主,共有84条,占比50.3%。“文字”形式的微博仅用于转发,由于新浪微博14字微博内容的限制,通过转发的形式可以及时更新事件进展,补充事件细节,可以说,“转发”成为微博消息在内容上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功能。总体来说,“人民日报微博”博文内容丰富,发布及时,重点较突出,能够满足公众了解事件全貌的需求。

3.“人民日报微信”表现

(1)报道数量。“人民日报微信”每天共向用户推送约13条消息,从6月2日至6月14日,“人民日报微信”推送与“东方之星”沉船事件相关的消息共19条,其中阅读量超过10万的文章12篇。第一条相关消息发布于6月2日上午6时59分,距离事发约9个半小时,与微博反应时间相近。如图5所示,2日和4日是“人民日报微信”对沉船事件关注的顶峰,发布的消息数均为4条,但是,由于微信平台推送消息内容广泛,相关消息仅占当日推送消息总数的26.7%和28.6%。从5日至7日开始,有关“东方之星”沉船事件的消息数量减少,从6月8日至14日,“人民日报微信”再未发布一条与“东方之星”沉船事故的相关消息。从报道数量来看,“人民日报微信”与“人民日报微博”类似,在事件爆发前期给予极高重视,但对于事件的持续关注度低于纸媒。

(2)报道内容。本文将“人民日报微信”发布的有关“东方之星”沉船事件的消息按主题分为以下七类:一是发布失事客船及乘客信息;二是发布政府及领导人行为;三是有关救援报道;四是为死伤者祈福或悼念;五是典型人物报道;六是有关幸存者及乘客家属报道;七是其它。由于微信平台发布消息容量有限,一条微信消息包含不止一个主题,所以本文统计出的主题总数大于19。如图6所示,“人民日报微信”对该沉船事件的报道以发布与失事客船以及乘客相关的消息为主,共有9条,占20.9%;其次,救援报道、典型人物报道和领导人行为报道也是“人民日报微信”报道的重点。由于微信平台发布消息容量有限,推送及时性较弱,所以推送的消息大多是以信息汇总的方式呈现,例如6月2日推送的标题为“‘东方之星沉船24小时,一图全了解”的消息中,按时间发展顺序一点一点地更新,其中包括,失事客船遇难时间地点及客船所载人员、政府重要批示、领导人赶赴事发现场和现场救援情况等,这使得事件的进展一目了然。

三、不同媒介传播策略比较

1.不同媒介内容定位不同

作为传统党报,《人民日报》历来以党政新闻作为报道重点,在对“东方之星”沉船事件的报道中《人民日报》纸媒仍然延续了这种内容定位。首先,从报道数量上看,《人民日报》有关救援报道居于所有报道主题的首位,但是,在8篇位于头版的新闻报道中,其中5篇是关于政府及领导人的报道。《人民日报》第一次刊登在头版的相关新闻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沉船事件的指示和李克强总理在沉船事件现场指挥救援工作为内容;其次,《人民日报》纸媒的报道政治化倾向明显,一方面表现在《人民日报》关于国际社会对该事件反应的报道,6月5日第3版《人民日报》发表标题为《国际社会就“东方之星”客船翻沉事件向中方表示慰问》的文章,之后共有6篇关于国际社会反应的报道,包括国际社会对中方表示慰问以及国际社会积极评价中方应对;另一方面表现在文章消息源的运用,有学者认为,大部分消息来源机构都会试图控制和影响媒介,让媒介总是按照他们所希望的方式描述新闻事件[2]。《人民日报》关于该沉船事件报道的消息主要来自于政府部门的发布。

对人的关注是社会化媒体的重要特征之一,正如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所言,一切媒介都是补救过去媒介的不足,并驱使媒介向着更加人性化发展[3]。从百度指数中搜索长江沉船事件的关注需求,可以发现(如图7所示),网民对该突发事件最关切的信息是遇难者家属、遇难者人数等与事件密切相关的信息,“人民日报微博”和“人民日报微信”对该突发事件的报道正是以发布与失事客轮及乘客相关的信息为主,充分满足了受众对此类信息的需求。比如6月2日“人民日报微博”及时公布了沉船游客完整名单,并获得超过15000次的转发,远超过平均转发量。此外,“人民日报微博”及时更新获救人员信息以及更新遇难者人数。

对事故的调查和问责是对突发事件报道的一个重要议题,但是从总体来看,《人民日报》三种媒介对事故调查的专门报道远小于对事件救援的报道。《人民日报》纸媒没有对事故调查的相关报道,仅有6月11日第4版发表标题为《国务院调查组正展开实践调查》的文章。“人民日报微博”共有发布8条关于对事件调查解惑的消息,其中仅6月4日1条内容来自中国交通报的消息是对“东方之星”客轮翻沉疑问的解释,文中解释了受众关心的疑问,比如客船经过改造是否是事件原因,船长为何在暴雨预警发布后没有停航等,其余7条信息更多是解释救援和打捞过程中的疑问,包括为何不更早扶正沉船,为何不直接起浮等。“人民日报微信”6月2推送的一条消息标题为《关于长江沉船事件的12个疑问》,和微博一样文中大多解释救援过程中以及对客船本身疑问,仅1条回答“翻船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文中表示“国务院将事故定性为‘因大风大雨造成的沉船事件,随后表示该结论不准确、不权威”“此次翻船事件的确切原因还有待进一步调查”。可以发现,在样本选择的13天中,三种媒介对事件原因调查类的议题给予的关注很少,虽然“交通运输部:事件调查决不护短”“政治局常委:彻底查明事件原因”“期待真相早日水落石出”这类内容的表达很多,但是《人民日报》仍然没有代表官方声音发表翻船事件的确切原因。在内容生产上,经过分析,《人民日报》微博和微信在内容生产上不再依赖于报纸母体,而是以母体为主,其他媒体为辅,并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和超链接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极大丰富了其在社交化媒体平台上的内容,有效的弥补了纸媒在时效性和版面的不足。

2.不同媒介形式叙事策略不同

几乎每种类型新的媒介的出现都会导致新闻叙事的变革,例如电报的发明催生了倒金字塔的新闻叙事模式,并且这一经典报道结构被广泛应用于传统媒体报道领域。但在新媒体日益更新的当今,梵·迪克提出的树形图式已经不能够满足时下的新媒体语境,一方面,微博和微信内容的简洁与个性的要求正在逐渐消解宏大的传统新闻叙事方式;另一方面,图片、视频、超链接等多媒体和超文本元素的应用,使得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的结构安排更加多样化。本文重点以救援过程中扶正船体的报道为例,比较三种媒介的叙事结构。

6月4日“东方之星”船体扶正打捞准备工作开始,“人民日报微博”最早发布相关消息,之后共发布14条消息(如下表所示),每条消息一点一点的更新信息,使得整个扶正工作的进展一目了然。这样的报道形式就是国内学者提出的“蜂巢型新闻叙事模式”,对事件的报道就像一只只蜜蜂采来的蜂蜜,一点一点地积聚起来,直至事件尘埃落地之后,事件全貌才能完全显露[4]。因为在微博语境下,时效性大大加强,常常以分、秒为传播单位时间,因此媒体只能在获得信息不完全时就要对事件进行“抢报”,一个信息一个信息的更新。

《人民日报》纸媒对船体扶正的报道仍然延用金字塔式叙事模式,在6月6日《“东方之星”船体整体浮出水面》的报道中,导语部分写到“5日19时许,‘东方之星客船在翻沉93小时后被起吊浮出水面。”

3.不同媒介形式表达方式不同

社会化媒体的发展推动了新闻语言的巨大变革,不同于《人民日报》纸媒语言的严肃官方,在《人民日报》微博和微信发布的新闻中,更多采用生活化的语言,以人际交流的方式拉近读者与媒体之间的关系。实践表明:“只有讲读者想听的话、听得懂的话、听得进的话,主流声音才能深入人心,主旋律报道才能不断增强社会影响力。[5]

与《人民日报》纸媒相比较,“人民日报微博”和“人民日报微信”在对事件的报道中情态化表达增强,在传统新闻操作原则里,新闻排斥明显的“说话”,认为他违背了新闻专业认知中的客观中立性,叙述者的价值取向会影响受众对于新闻事实的判断,因此要求在新闻报道中隐蔽叙述者。然而,随着媒介的日益丰富,新闻载体越来越多,电子媒介文本因其符号的多元性使得解码费力程度急剧降低,受众不再想通过对媒介符码所指的深度加工来理解新闻,他们只想接受媒介制造好的快餐式的新闻意义,这就要求叙述者主体意识在场,并表现出人际的亲近性。通关梳理微博和微信样本,高情态化的陈述比比皆是。

以三种媒介报道事件救援人员的文本为例,《人民日报》 6月6日第7版用整版报道了事件中的救援人员,其中新闻标题为《潜水员官东:那一刻只想着救人》《婚礼开始了,新郎还在救援》《妻子待产,他在一线》《危急时刻显本色》;“人民日报微信”对救援人员的报道标题是“他们,还没有放弃”“救援一线,中国最帅的男人都在这儿啦”“谢谢!4天4夜,他们无数次游过这片悲伤的水域”;“人民日报微博”相关报道文本是“他们真的太累了”“兵哥哥,辛苦了!”“让出氧气罩后他被卷进深水区,死里逃生!”。对比《人民日报》纸媒,微博和微信毫不隐蔽叙述主体,从信息的传递者变为信息接收者中的一员,与受众一同分享信息和感受,从词汇和句法都采用高情态化和口语化的表达。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上,受众渐渐习惯以对话的方式获取信息,传统媒体以往置身事外的姿态,客观中性的新闻报道方式,已经受到挑战,这种情态化的叙述方式,不仅能够丰富新闻表现,而且能够有效地吸引读者兴趣。

另外,微博和微信情态化的叙述方式还表现在配图、表情等非语言符号的运用。相比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和直观性等语言符号不具备的优势。微博微信中,“文字+图片”的标配模式更能够满足“读图时代”受众的阅读要求。比如,“人民日报微信”6月5日发布文章“谢谢!4天4夜,他们无数次游过这片悲伤的水域”,文中运用大量的救援图片,包括救援全景图片,救援人员近景图片,潜水员官东近照,以及一张带面罩的潜水员脸部和手部特写照片,通过这些图片和情感性的表达,便于触发读者情绪。此外,动态表情符号的使用也是一种情态化表达方式,“人民日报微博”所有样本中,使用“点燃蜡烛”表情共7次,用来表示对遇难者的哀悼(逝者安息),使用“爱心”表情共7次,表示欣慰(已有12人获救)或者感谢(兵哥哥,辛苦了),使用“话筒”表情共3次,表示扩散消息。

媒介融合给传媒生态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舆论格局也因此发生深刻的变革,在当下的中国,客观上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个是以党报、国家电视台、通讯社等主流媒体为主的“官方舆论场”,另一个是依托于互联网、手机平台形成的“民间舆论场”。在对“东方之星”沉船事件的报道中,“人民日报微博”和“人民日报微信”很好的起到了两个舆论场的桥梁作用,不仅增加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平台,扩大了《人民日报》在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影响;还加强了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方式,形成舆论引导合力,强化了正确的主导声音。

参考文献:

[1]新媒体指数.《人民日报》微信公共号传播指数[EB/OL].http:// www.gsdata.cn/index.php/rank/single/107562.

[2](美)沃纳.赛佛林,(美)小詹姆斯.坦卡德著.郭镇之等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3]保罗·莱文森.何道宽译.数字麦克卢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曾庆香.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叙事模式[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11).

[5]新华日报编委会.创新党报话语体系:让主流声音更加深入人心[J].传媒观察,2010(8).

[责任编辑:东方绪]

猜你喜欢
沉船消息救援
紧急救援
沉船的启示
3D打印大救援
一张图看5G消息
海底沉船
救援行动
消息
消息
消息
沉船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