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连琴
背景:
在近几年的阅读中,渐渐接触到一些特殊教育的例子,那个领域里,不仅有学习困难的孩子,更有受家庭环境摧残的儿童,那个领域里有家庭暴力、有性侵犯、有家庭的动荡和孩子内心的恐惧等等。家庭是学生赖以生存的环境,家庭成员尤其是家长的一些不良行为因素会直接危害到孩子。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一些受家庭伤害的孩子就隐藏在我们常规的课堂里。要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我们得敢于面对,或者教给孩子比较好的应对的方法。
辅导过程和情境
案例一:
2005学年,我到一所学校交流任教学习,那一年发生了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在前一晚上,一位男孩的妈妈被爸爸连砍数刀,在他和他弟弟及奶奶的哀求阻拦下,他妈妈血淋淋逃出了家。白天男孩同样来上学,同样举手发言。一直到我接到了他母亲的电话,才深深震惊于自己的大意,自己对孩子的了解还太少。直到我将他叫来谈话,他才哭出声来。这位母亲说她唯一不放心的是她的两个孩子,她希望我们去家访,告诉她丈夫要善待孩子。
那段时间正好发生一件可怕的事,一位校长在家访的时候被家长砍死。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就与我们办公室的六位老师一起商量对策,最后决定让副班主任何老师陪我一起去。那天放学后,我们带着学生和他的弟弟过去家访。学生的父亲不在,学生奶奶接待了我们,说孩子的父亲做生意亏空,把气撒在了孩子妈妈身上。家访过后,校领导知道了这件事,启动了危机干预措施,后来这件事得到了解决。
分析和反思:
昨天晚上发生这么惊心动魄的事情,孩子为什么今天还能安然进课堂,还会像平常一样举手发言?也许他习惯了这种动荡,不知道如何向外界求助;也许经历动荡之后,他更喜欢课堂的安宁祥和,或者他早晨的时候得到了奶奶的吩咐“到学校好好读书”,他照着做了,并且他喜欢课堂。
尽管如此,孩子身上肯定是有特殊的迹象,特殊的潜在语言是我所忽视了的。这表明我对学生的观察与关注还是不够的。
案例二:
学生六年级了,出现了许多状况,我请了一位专家给家长们做《步入青春期家庭教育知识讲座》,有的家长没有来,于是我到学生那儿进行了解,当问及女孩的时候,她眼圈红了,经过询问才知道那天她家里发生了事情。她妈妈问她爸爸为什么两天不回家还将手机关机,她爸爸一生气把手机给砸了,那天他们忙于吵架,所以就谁也没来参加家长会。
我带着女孩去家访,传达了讲座的内容,还告诉家长他的女儿很优秀,并且已经长大,多花些心思在孩子身上,他们才是我们最有价值的投资。想不到,当着我的面,他们的家庭战争又一次爆发,她母亲说:“哪有?他就知道自己快活,人影都不见,还谈什么关心孩子?”他的父亲大声辩解。女孩紧张地直拉母亲的衣角,示意母亲停下,但母亲却有一肚子委屈要倒。他的父亲却着急地想控制住家丑不外露。我努力安抚她母亲的情绪,让她坐下,我告诉他们夫妻吵架对家庭的危害。并且进行了自我暴露:我的父母也经常吵架,问题在我妈妈身上,她经常瞒着父亲把钱借出去,甚至把建房子的钱也借给了舅舅周转,所以爸爸经常很生气。父亲最大的心愿是老年的时候子女能留在他的身边,共享天伦,可是却都留不住,我的大学生哥哥在家乡银行工作两年之后,辞去好好的工作不做远走他乡,我的姐姐也远走他乡。他最喜欢的我也离开了他,远嫁他乡成家立业。家庭的不安宁对子女的伤害是很大的。感觉他们听后有些动容。
她母亲送我出来的时候说起女孩爸爸的许多不是,我安慰她说放心,他在外面没有狐狸精,而是他缺乏家庭责任感。女人经过生育,脑的机能得到完善,很快成熟起来,使她有足够的智慧养育子女,男人没有度过这一关, 所以有些男人稚气未脱,表现得青春期滞后,比较自我。要通过孩子唤起他的家长责任感,而不要采取唠叨驱赶他。学生母亲似乎赞同我的说法。
不久学校需要外来户口的孩子上交6个证明,难度很大。女孩是最早办齐的。为此,女孩的父亲还特地跑了远在江西的老家一趟,我感到很高兴。
分析和反思:
这个案例的处理比较从容,取得的效果也比较好。成功之处在于两点:第一,进行了自我暴露,让家长知道这种家庭不和睦不只是他家,我家也有,让他们不至于太难堪,影响到以后的配合。同时让他们认识到家庭不和睦所带来的极大的危害,对子女的危害和对家庭的危害。第二,男女成员在家庭中的不同的角色心理学知识帮助了我,我的分析让家长感受到自己不同于结婚之前的个体,除了义务和责任之外,还要为维系家庭关系作出必要的让步,既宽了女孩家长的心,也让家长进行自我反思,比较好。
总结:
家庭暴力就是指家庭行为人以殴打、谩骂等手段,给当事人及其家庭其他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在上述案例中,家庭暴力特指家长当着孩子的面,夫妻吵架,甚至大打出手,而不是家长对孩子直接实施肉体上的伤害。这种家庭暴力虽然没有对孩子的肉体造成直接的伤害,但对其精神伤害是同样的,甚至更大。它可能造成学生的自卑,冷漠,精神萎靡,上课走神,成绩下降,没有安全感,对人失去信任感,甚至也有暴力倾向。受家庭暴力影响的学生对班集体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因此,有这种家庭背景的学生,其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忽視的。我们需要做的,首先是进行细致的观察,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关注。其次,询问问题学生,对其家庭情况进行了解,如有必要还要通过其他途径进行了解,找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共同点,制订相应的干扰措施。再次是进行家访,与家长进行沟通。有的要多次家访,才可能有所成效。如果个人力不能及,可以向学校反映,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也许有的班主任会这样认为:“做孩子的思想工作是我的本分,但是做家长的工作超出了我的本分,并且我也不擅长于做。”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真正的土壤,为什么我们做孩子的工作会经常出现反复,家庭也有着很重要的因素。调动我们的经验尝试着去做,慢慢地我们也能揭开指导家庭教育的奥秘。也许有的事情,我们的力量太小,我们能改变的不多,但是我们要有这样的意识,我们可以让这些孩子从我们这儿得到照顾,得到应对的方法。我把自己当作孩子生活中最亲密的人,我们会收获许多惊喜。
【参考文献】
[1](美)海顿.桃莉、《孤独的孩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
[2](美)海顿.桃莉、《围墙上的孩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
[3]李维榕、《家庭教育:心理随笔》、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3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