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CEO的真实感悟

2015-05-30 10:48许单单
清华管理评论 2015年11期
关键词:应聘者咖啡馆咖啡

因为“总理咖啡”,3W咖啡声名鹊起。这我知道。

2015年5月7日,李克强总理视察了位于北京中关村的3W咖啡,喝了一杯30元的热气腾腾的网友戏称的“泡沫”咖啡,还念着咖啡杯上印着的“生命不息、折腾不止”字样,此后我们咖啡馆的生意简直好到爆,营业额直接翻了好几倍不说,连咖啡杯都脱销了。这就好比总理给我盖了个戳:“小伙子,干得不错。”

其实,2013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开一家咖啡馆会是我的事业。尽管现在,3W咖啡,不仅仅是咖啡。

创新,是被逼出来的

创业之前,我是一家基金公司的分析师,此前曾在腾讯战略部工作过。我很喜欢这份工作,每天乐此不疲,熬夜加班,很开心也很投入。我认为,这是我一辈子要做的事情。

因为要跟行业里的很多人交流,平时我都是一对一地维系着客户关系,效率有点低。如果开一个咖啡馆,大家在一起聚会聊天,效率就会比较高。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2010年10月份的一天,我在腾讯离职员工的QQ群里发了一条消息:“我们众筹一个咖啡馆吧。”很快得到ELLA和马德龙的回应。他们成了我的创业合伙人。

我们决定开一间100多平米的咖啡馆,其中一个人做了预算,只要39万元就可以启动它了。募集过程出人意料的顺利,一些互联网和投资界的大腕成了我们的股东,包括沈南鹏、徐小平、庄辰超等。结果还超募了。我们一共募集了100多万元。

始料未及的是,光消防检查一项,就花去了16万元。这在我们预算中是没有的。我们3个创始人,没有一个人创业过,甚至也没有一个人曾经带过哪怕一个手下。最要命的是,我们还都是兼职。我是分析师,ELLA此时还在搜狐公司做着出国频道的编辑,马德龙则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着策划和推广工作。

房租在装修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计算了,一天出去好几百元,而且按照国家标准,一周只能装修5天,晚上和周末都不可以装修。房租每天都在交,员工必须提前招聘,这都是钱呀,那时候感觉很痛苦,想要加快装修的速度,中国特色就是请客送礼。于是就给我们楼的物业送礼,一天800元钱,否则就不允许非装修时段装修。

我们不懂装修,自然也不懂监督,开业一段时间后,水管漏水了,滴到了地下车库。物业将我们的水也停了,咖啡店没有了水,也就没办法营业。不得已,我们只好去求情,请求不要停我们的水,并发誓一定会请人修的。结果物业不同意。女合伙人Ella就跑过去给人家点烟。回来后,她哭得稀里哗啦,说,“老娘这一辈子好歹也是和各国大使一起吃饭的人,现在沦落到给小区的保安点烟。”那时候我们都很伤心。

39万的预算简直就是毛毛雨,最后装修费就花了100多万,钱不够用了,就做了第二次募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3W股东这么多的原因。因为不多募点股东,咖啡馆就开不了业。

一般公司起步的时候,都是几个人合伙,股权千万不能分散。可是,我们3W咖啡馆从一开始,就有100多个股东,这是一种创新。是我们有意为之的吗?其实并不是。就是钱不够用了,逼着我们再去募集第二次,第三次。

曾经濒临倒闭

那时候我们想着只要开业,一切步入正轨就好了,可是等到真正运营的时候,才发现我们几个根本就不懂咖啡,也不懂管理。服务员打架、偷工减料,我们都不知情,有一个服务员从吧台借走了2万元,也是过了好几个月才发现。后来这个服务员跑路了,到现在钱也没有追回来。我们对此完全无知,也不知道如何去监控这套流水。后来就想着要不要去打官司,可是都找不到人家了。

现金流很糟糕,每个月都在亏钱,生意越做越差。如果只是几个人凑钱开的咖啡馆,倒了就让它倒了吧,因为当时我的工资已经挺高,也赔得起。可是这是一百多个股东众筹的咖啡馆,就这么让它倒闭,就辜负了别人对你的信任。

我的一个师兄对我说:“无数的人想把行业里的大佬拧在一起做点事情,都没有做到。最后居然是一个小朋友用一个咖啡馆的方式把大家聚集在一起了。这是上帝给了你一次机会,敲了一下你的脑袋。你却不珍惜。”

当时听他这么讲了之后,我想他都50多岁了,这么成功的一个企业家,他能看到的肯定比我多。既然他都认为这个事情有价值,那就值得我继续折腾。我应该选择去相信他。

我们决定要救活咖啡馆。怎么救活呢?用兼职的方式肯定做不好,那就全职来做吧。抱着背水一战、全力以赴的心态,我们开始全职做咖啡馆。

咖啡馆让给专业的团队操作,我们转向互联网

一杯杯地卖咖啡,简直太不赚钱了。我们一共只有几十个座位,咖啡又便宜,20多元钱一杯,每人点一杯咖啡,20个人也才不过500元钱,而且一坐就是半天。

可是,如果做一场活动,可能就有两三千元的场地费。于是我们就多做活动。

做活动的时候,很多人就有需求:能不能帮我邀请点嘉宾?大家都知道3W咖啡的名气大,股东多。所以我们就开始帮人家邀请嘉宾。邀请嘉宾的时候,人家又说,能不能帮我们在你们的微博平台上发布一下信息?因为我们3W咖啡微博粉丝很多,而且我们还很专业,是互联网行业出来的人。于是,我们就帮别人邀请嘉宾、做主持、帮助发布消息。这样,一次活动下来,可以有一两万元的收入。

后来,我们干脆成立了一家传播公司,帮助企业做互联网行业的推广。随着业务范围越来越大,很多大企业,包括海尔、中信旅游等都成为了我们的客户,它们的新闻发布会、产品发布会,包括很多的市场推广,基本都是我们做的。

因为我们不懂咖啡,就将咖啡交给专业的团队去做,我们去做跟互联网相关的业务。我们要做什么呢?不知道。反正得是基于3W咖啡馆做一个跟互联网相关的东西。

我们又跑去融资。融资很诡异,因为还不知道要做什么。好在我们的名声足够好,行业人脉足够好,投资人觉得如果我们愿意全职来做,就支持我们去做。于是,就又给了我们一笔200万元的天使投资,他们相信,我们会探索出一个东西来。我们拿这笔钱创办了拉勾网。

刚开始做拉勾网的时候,没有域名,也没有方向。我们觉得3W咖啡来的人多,可以做一个基于人的社交网站,于是买了一个域名叫拉勾,意为人和人之间拉勾,一听就是做社交的网站。

我们以为参加同一个活动的人,肯定有比较强的互相认识的意愿。我们就做一个网站,让这拨人进到论坛里面,加好友、加微博,讨论与论坛相关的话题。结果网站上线三个月,我们想象的用户加好友的意愿、讨论的意愿都没有。

做着做着,又不行,快要死了。怎么办呢?做赚钱的业务。什么业务赚钱?当时我们已经开始做猎头公司了,因为有些3W的股东让我们帮忙找创业者,找合伙人。我们感觉做招聘挺赚钱,于是就转向做招聘。将社交网站转向了招聘网站,瞬间,风声水起。

创新,来自于用户需求

拉勾网的定位就是互联网的垂直招聘网站。

大部分人投递简历后,最痛苦的莫过于石沉大海。这是应聘者最痛苦的事情。投完简历后,前一两天,企业方根本就不会有联系,这时候应聘者还优哉游哉。过了三四天,应聘者开始电话不离身,上厕所都要带着电话,生怕漏接了一通电话,过了一星期还是如此。要是过了两星期,还没有收到面试通知,他就开始绝望了。从焦虑到绝望,这个过程,应聘者很痛苦。

我们要求企业必须给面试者回复。企业如果偷懒,不给面试者回复,怎么办呢?我们就做了一个设置。企业HR只能看到20个相对少的简历,如果你收到应聘者的简历,你只能从这20个里,点开其中一个告诉他,是面试,还是不给面试,消掉一个才能进来一个。这样倒逼企业HR,到底是给面试,还是不给面试。不点开其中一个,你就收不到新的简历。

其实在整个中国,中小企业数量庞大,他们求才若渴,又收不到多少简历。所以,当他们收到简历的时候,都会第一时间看,第一时间回复。

因为当时我们只做PC端和微信端。尤其是微信端,HR收到简历,是会第一时间弹出来的。所以,HR通常都会第一时间看,可能10秒钟就看完了简历。看完简历之后,觉得还不错,就按一个钮,“通知面试”。然后再在里面选择一个面试时间,一切方便快捷,一分钟之内就搞定了。

这是一个极强的创新,以至于颠覆了用户的认知。很多应聘者在拉勾网上投了简历之后,一分钟之内就收到了面试通知,还以为是拉勾网在忽悠他,他们将它贴到了网上,说拉勾网怎么骗他。

看来太快了也不行,让人感觉不真实。于是我们就延迟一点时间。凡是HR在一分钟之内回复应聘者的,我们就在后台给它延迟30秒。就是因为快,拉勾网获得了很好的口碑,迅速蹿红。

我们也有过失败的创新。当时我们想,如果一个人通过拉勾网拿到面试通知,我们就派一辆专车,去送他面试,然后再把他接回来。我们觉得这样的服务足够地贴近人心。

但是我们又不能给所有的面试者提供这项服务,因为拉勾网每天有近两万人面试,我们不可能派两万辆车去,所以我们就给高端用户,那些工作六七年以上,年薪在30万以上的人,提供专车接送。我们花了10万元,充了滴滴专车十万元钱的卡,结果,试行几星期之后,一个要车的人都没有。

我们特别惊讶,就问为什么?原来这群人都有车,不需要专车。

后来我们就自己天天打车,没事就坐滴滴专车,有车也不开了,因为那10万元钱的卡,放着也是放着,我们几个人总要把它消费掉。这种坐在家里、自己臆想出来的创新,最后用户根本就不care。

那些让你痛苦的,就是让你成长的

我是一个分析师,做的是行业研究,不太喜欢跟人打交道。这是我最大的优势,也是我最大的劣势。

3w咖啡馆和拉勾网之所以发展得很快,得益于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比如说,当时移动互联网如日中天,所谓移动互联网就是APP,APP就是移动互联网。大家都这么感觉。可是我不这么认为。我押在了微信端。那时候微信还没有服务号,只有订阅号。

这并不是说我比别人聪明,而是过去的4年,我都在做同样一件事情——研究行业规律。所以天然地就容易对一些事物敏感。也站得高、看得远。可能这是我与大部分实战出身的CEO的最大不同。

拉勾网要不要做APP?我和拉勾网的CEO马德龙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马德龙在黑板上写下全平台计划:PC端、微信端、H5端、APP端。

我们已经吵了十几个小时,最后,精疲力竭。

我说:人力和资金有限,只许你做三个。

马德龙愣了一下,拿起板刷,将H5擦掉了。

我继续做减法,说:“就这么点钱,做两个吧。”

马德龙又把APP擦掉了。

“看嘛,我们达成共识了。”

现在说起来可能云淡风轻。但是当时我们几乎天天吵架。估计很多顾客来咖啡馆,就见过我们吵架的样子,整整吵了两年。后来吵着吵着也觉得伤感情,就制定了一条游戏规则,我们三个人都必须遵守:凡是遇到问题,又没有达成共识的,我们3个人就在一个星期内,做一次不低于2个小时的沟通;如果这一次还没有达成共识,那就在一周之内,再做一次不低于2个小时的沟通。如果这一次还没有达成决议,就以许单单的为准。既民主又集中。

做研究的人有一个毛病,容易自大,站着说话不腰疼,有时候觉得想通了,貌似问题就解决了。做研究的人,眼睛里面是没有人的。只看行业规律与大势,人只是里面的棋子。但是真正做企业的时候才发现,任何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95%的时间都在处理人的问题。这个部门老大不开心了,那两个部门之间因为本位主义打架了,这个人今天又要离职了。每天都在处理鸡毛蒜皮、鸡飞狗跳的事情。

最开始的时候,我特别痛恨管理。我总是在想,你们怎么这么笨呢,连这个都搞不出来?或者,怎么就这么想不开,老想着自己部门那一点田地,有什么意义呢?一度自己还特别苦闷,痛苦到什么程度呢?只要哪个人敲开我的办公室进来,我心里先骂他八辈子祖宗,然后再强颜欢笑与之沟通。

但是长期这种状态,人的身体就会极度的差。2014年7~8月份,一度接近崩溃的边缘。我一个人跑到大理去闭关修炼了一个星期。因为实在是支撑不住,感觉自己快要 HOLD不住这公司了,虽然公司在外界看起来蒸蒸日上,但是实际上已经几近失控。

我一个人跑到大理,住在苍山上面,这时候也不觉得苍山洱海有多漂亮,结果还有两个核心高管提出离职。我心里想:我都替你们蒙羞。人都被你们逼到大理来了,你还好意思来提离职?

突然间,不知道是哪里来的顿悟,就在我从山上往下走的时候,我对自己说:“不就是一个一个的问题吗?高管离职是一个问题,公司管理混乱是一个问题,企业文化不好是一个问题,各种各样的问题,数一数下来,也就十几个问题。我就不相信我解决不了。”就在那一刻,感觉自己的身体一下子就好了。再抬眼一看,看哪哪都很漂亮。风景也美了。心情也好了。

从大理回来之后,我整个人变得快乐了很多,然后抱着一颗解决问题的心,一个一个去解决问题。我把解决问题当成游戏里的通关打怪。搞定一个,又搞定一个。反正,只要给你时间,就总能通关。没有通不了的关,也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我确实已经做到了每周7天都在工作。我就在疑惑一个问题:每天从早忙到晚,公司也就这么大一点,可是我已经分身乏术了。人家马云、马化腾的公司比我复杂1000倍,人家一天也是24小时,人家是怎么干活的?我到底比人家笨在哪里?我和马云、马化腾的差距在哪里?中间差了多少?

后来,我的理解是差在做事情的效率上面。如果我光靠努力,光靠拼汗水,那还是不行的。因为我已经足够努力了,我再努力也变不出一天25小时来。只有提高单位时间的产出,以及决策的效率,做正确的决策,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尽量减少内耗。

我要去学习。我报了各种各样的训练班。平均每个月有10天时间在上课。包括联想之星CEO特训营等。以及一些心理学的班,“如何做一个心智健全的CEO”,诸如此类。

短短几个月时间,公司的各个管理都上了一个台阶。现在,公司人数加起来快500人了,已经是去年7~8月份的两三倍。虽然公司管理还有问题,我觉得没有一个公司,管理没有问题。但是我感觉到它都在轨道上,核心的事情都在正确的道路上行走。自己也愿意面对这些管理问题。也觉得搞定了一个问题,挺有成就感的。自己以前挺不擅长管理的,现在慢慢地觉得,其实管理也没有那么难。就是把以前痛苦的事情,变成了让自己有成就感的事情。

许单单:3W咖啡创始人,拉勾网董事长

猜你喜欢
应聘者咖啡馆咖啡
关于咖啡的9个真相
下午三点的咖啡
Be a Helper in the Meow Cafe猫咪咖啡馆的小帮手
差咖啡馆
面试好难
把降落伞卖给农夫
就是想泡在巴黎咖啡馆里
电话预约技巧知多少
咖啡
水上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