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仁
由湖南省博物馆、湖南广播电视台、谭国斌艺术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14家机构联合主办的“三湘四水集萃:湖南出土商、西周青铜器展” 于2015年8月28日——10月8日在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五楼隆重展出。
湖南是中国南方发现商周青铜器最多和最重要的地区之一,出土地点遍及三湘四水。三湘四水孕育了湖南卓越的古代文化,青铜器作为其具象的载体使今人得以穿越时光,以物追古,传承不朽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作为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出土的商周青铜器有其独具地域特色的器物特征和历史内涵,件件堪称古代青铜艺术宝库中的精品。为了向公众展示湖南地区丰富多彩的青铜文化,展览将以物追古,以青铜溯源,让世人感受传承不朽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本次展览所展出的展品,或造型诡异奇特,或装饰精美绝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能给观众带来独特的艺术享受。
“三湘四水集萃:湖南出土商、西周青铜器展”以规格高、展品全为办展特色,基于湖南洞庭湖流域出土的青铜器这条主线,集中展示了湖南出土商、西周青铜器的典型代表。本次展览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湖南青铜时代的源起”,主要展示了公元前 14 至12 世纪,中原的青铜文化逐渐向南传播,在长江中游流域出现了独具特色的地方青铜文化,其中以湖南地区为典型代表。体型较大的兽面纹鼎就是该时期的代表器物,也是为数不多的南方商代青铜鼎之精品。第二部分为“湖南青铜时代的发达”,即公元前12 至11 世纪,湖南地区的青铜文化进入空前发达的阶段,其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器数量之多位居长江流域之首。由于该时期的青铜器品种丰富、风格多样、渊源各异,为便于观摩研究,展览中将该部分细分为中原式青铜容器,中原、地方混合式青铜容器,动物形青铜容器,青铜杂器、兵器、工具,青铜发音器五大类别。展品荟萃了商、西周时期的湖南青铜器的精华,以展示湖南地区青铜文化的特色与发展变化,凸显湖南省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至迟公元前二千纪中叶, 中国北方黄河中游地区(即文化地理学意义上的中原地区)已经出现了发达的青铜铸造业,是为中国青铜时代的起点。不晚于公元前14世纪(即商代早期或考古学上的二里冈文化期),中原的青铜文化开始向南传播,到达长江中游。从大约公元前13世纪(即考古学上二里冈文化和安阳文化之间的转变期)开始,长江中游出现了具有特色的地方青铜文化,其中包括湖南地区。
湖南省全境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因大部地处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洞庭湖北接长江,自东往西由湘、资、沅、澧四水注入。河流乃古代文明的供给线、人类活动的主要通途,故湖南的青铜器基本也都发现于这四个水域,其中尤以湘江下游地区的发现最为丰富。
根据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湖南地区的青铜文化在公元前12和11世纪(即考古学上商代安阳文化期至西周文化早期)空前发达,体现出显著的地域性。因此,湖南出土器物为中国青铜时代的区域性研究提供了一个精彩的案例。本展览即以此为理念,集中了湖南出土商和西周青铜器的典型代表,展示湖南地区丰富多彩的青铜文化,供观众和学者们领略、探讨其兴起、特征和沿革。
本次展览所展出的展品,或造型诡异奇特,或装饰精美绝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能给观众带来独特的艺术享受。其中包括:2014年备受全球瞩目,掀起“国宝归湘”热潮,并最终身盖合一、圆满归湘的“罍王”——皿方罍;以超大体量和夸张纹饰而闻名于世的“铙王”——象纹兽面纹大铙;有着“瓿王”美誉的兽面纹铜瓿;国内唯一一件商代猪形祭祀酒器青铜豕尊;商周青铜器中唯一一件以人面纹为装饰的方鼎等,都在此次展览中得以全面展现。
“三王”聚会,光耀星城
此次展览中,有三件以其体型高大,为同类文物之最,号称王级重器,十分珍贵。分别为“罍王”——皿方罍、“瓿王”——兽面纹瓿、“铙王”象纹兽面纹大铙,“三王”来自不同的收藏单位,同时借来展出,实属不易。
“罍王”——皿方罍
商晚至西周早期(公元前12 或11 世纪)
通高88厘米,口长26.1厘米,口宽21.6厘米
1919年湖南省桃源县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容酒器。盖为四阿形,中央有四阿形纽。器身为高领,圆肩敛腹,高圈足。器身饰兽面纹,领与足饰小鸟纹,肩饰夔纹,肩上饰卷角羊首衔环,垂环饰斜角云纹,腹下正面有鼻,鼻上有兽首,自顶至足,有8道高高突起的勾形扉棱,通体花纹都有细腻的雷纹衬地,十分精致。器盖铸有“皿而全作父己尊彝”八字铭文,器身则铸有“皿作父己尊彝”六字铭文。整器集立雕、浮雕、线雕于一身,造型庄重高峻。
皿方罍的流传经历
出土情况
皿方罍的出土时间和地点。《桃源民国志》的记载是1919年,出土地点是水田乡茅山峪(其行政机构经多次变更,2011年以来的地名是架桥镇栖凤山村毛山峪组)。经实地调查,具体出土地点为杉园山山坡,山坡下有艾清宴兄弟原来的住屋(现已离开)。这与长沙大公报1925年报道其出土地点在艾心斋(艾清宴的儿子)的住宅旁是相符的。据当地老人讲述,其发现过程是艾心斋在山坡上捡肥料,看到了露出地表的铜器,告诉父亲,艾清宴去山坡上挖出了皿方罍。
器盖分离
1924年益阳人石瑜璋看到器身,出重价相买。石瑜璋谈好之后,雇当地人帮忙将器物扛走,器身和器盖就这样分开了。艾心斋在新民学校读书,提出以器盖作学费,学校即派人搬取器盖,并认出了器盖上的铭文,确认此为商代器物。器盖就这样到了新民学校。
新民学校
1925年6月11日,长沙《大公报》报道了新民学校校长钟逢雨举报益阳人石瑜璋买走皿方罍的事情,要求政府追查,此事引起了教育总长章士钊的注意,章士钊要求湖南省省长进行追查,7月5日的《大公报》报道了此事。政府确实进行了追查,长沙内务司发出了第二十三号训令,要求益阳县查办此事,7月26日的《大公报》报道益阳县长回复了长沙内务司,因器物在长沙的杨克昌古玩店,无法查扣,只是要求石瑜璋五日内归案,将器物缴呈。此事没有下文,或许这时期器物已经离开长沙,也有可能器物还在长沙,没有查出来罢了。
钟校长没有找回器身,器盖也没有保住,据桃源民国志记载器盖被周磐以3000元强迫买去。1950年周磐在昆明被捕,他交出了皿方罍器盖,并附带了一份材料。195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金明将皿方罍器盖和材料交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保存,1956年省文管会与省博物馆合并,器盖和材料也移交给了湖南省博物馆。
器身流传时间及地点
1919年桃源→1925年长沙→上海→巴黎→1930年大阪→1950年东京→纽约→2001年法国→ 纽约→2014年长沙
1928年法国学者乔治·苏利耶德莫朗著有《中国艺术史》一书,书中有皿方罍照片,并介绍为包尔禄、姚叔来、卢芹斋等收藏。此书1931年在美国以英文出版。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此器为日本人浅野梅吉收藏。其子浅野刚为完成父亲遗留的书稿,1961年出版有《中国金石陶瓷图鉴》,其中有皿方罍的图片和文字说明,并介绍购买于1930年。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日本收藏家新田栋一收藏。据新田栋一自述,于1950年见到此器,当时以重金购买,一直收藏到2001年美国纽约佳士得拍卖公司拍卖。
2001年,美国佳士得拍卖公司拍卖皿方罍器身。得到这个信息,上海博物馆和保利艺术博物馆联手筹集了一笔巨款,赴美参加竞买。拍卖会上一位法国买家以924万美元的高价拍得皿方罍器身。
洽购回归
得知纽约佳士得将再次上拍“皿方罍”后,湖南省委、省政府运筹帷幄,文博界、企业界和收藏界代表组团赴纽约进行洽购。湖南省博物馆于3月15日致信佳士得拍卖公司亚洲区总裁,表达了收藏意愿。经过艰苦谈判,在全球华人的共同努力下,2014年3月19日达成了洽购协议,皿方罍器身回归家乡。皿方罍的回归创造了一种海外文物回归的新模式。
“瓿王”——兽面纹瓿
商(公元前13 或12 世纪)
通高62.5厘米,口径58厘米,肩径89厘米,重61.9千克
2001 年宁乡黄材沩水河出土
长沙市博物馆藏
容酒器。高领,小口,外折唇,圆肩近折,高圈足,足上有四个方形镂孔,瓿颈饰两道凸弦纹,肩部与腹部兽面纹中轴线对应的位置有牺首留下的痕迹,肩部朝上的平面饰长鼻状龙纹,腹部与足主纹均为带立羽的兽面纹,兽面线条如云纹,腹部兽面之嘴为一通贯的刀形线条。腹肩以云雷纹为底,饰龙纹8条,腹饰兽面纹饰4条,圈足饰以云纹组成的兽面纹4条,腹、圈足稍有破损。此瓿是目前所见铜瓿中最大的瓿,被称为“瓿王”。
“铙王”——象纹兽面纹大铙
商(公元前12或11世纪)
通高103.5厘米,甬长36.3厘米,铣宽69.4厘米,重221.5千克
1983年宁乡黄材镇月山乡转耳仑出土
长沙市博物馆藏
合瓦形,长甬,甬上有旋,甬中空与腹腔相通。旋上饰双身虎纹。钲面主体纹饰为粗线条变形兽面纹,无地纹。鼓部以云雷纹为底,隧部浮雕一对卷鼻小象,象身满饰云纹,似正对视叫闹。大铙又称大钲、早期甬钟等,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打击乐器,能单独使用,也可以多个组合在一起。它流行于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主要发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湘江流域尤其是洞庭湖及其周围地区是这种器物发现的中心。本器乃目前所见商代铜铙中体量最大的,被誉为“铙王”。
钟鸣鼎食,尽显风流
青铜器作为上层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其铸造和使用首先发端于中原。传入长江中游地区以后,在湖南地区大放异彩、独树一帜,达到了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巅峰。湖南地区商周时期的豪门贵族同样在吃饭时要奏乐击钟,用鼎盛着各种珍贵食品(敲着钟,列鼎而食),在举办盛大祭祀礼仪时也制作了不少珍贵的器物。
人面纹方鼎
商(公元前12或11世纪)
高38.5厘米,长29.3厘米,宽23.7厘米
1959 年宁乡县黄材寨子山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长方形体,二直耳,四柱足。器四角有较高的扉棱。器腹四面各高浮雕出形象相同的人面,人面方圆、高颧骨、隆鼻、宽嘴,双目圆视,双眉下弯,双耳卷曲。腹内壁铸铭文“大禾”二字,字体宏伟有力。人面纹方鼎的用途可能与祭天祈求丰收有关。此鼎器形雄伟,在装饰上又以人面为饰,更为孤例。人面的形象极为奇异,给观者一种望而生畏、冷艳怪诞的感觉,是一件匠心独运的青铜器精品。
该鼎腹饰人面,足饰饕餮纹,造型古朴威严,凝重结实,体现了奴隶主至高无上的权威。有专家认为这组人面纹有爪而无身,属于传说中“有首无身”、贪吃人的凶兽饕餮一类怪神。究竟为何采用如此写实的人面纹作主题装饰,仍是个谜。
从艺术形式上看,此器运用反复、对称的装饰手法,布局严密,写实与抽象纹饰结合。四组相同的纹饰集于一身,不仅强化了装饰主题,而且给人视觉上以强烈的冲击,达到特定的装饰效果,反映出商代晚期青铜制作者已具备了较强的写实能力和形象概括能力。
发现与入藏过程
约在1958-1959年左右,中国湖南宁乡县黄材镇炭河里乡胜溪村一个叫新屋湾的地方,一位农民在挖地时发现了这件人面方鼎,当时,这并没有引起他的特别注意,不久,他把这件器物连同他们家的一堆废铁卖给了收废品的人。
当时,正是全国人民大炼钢铁的年代,金属制品是重要的回收物资。
很快,这件器物像所有当地的废旧金属制品一样被分类集中到了长沙毛家桥废铜仓库。在废铜仓库,专门的拣选师傅将对铜料再次分拣,然后分送到有关冶炼厂。
这件今天被定为了国宝的人面方鼎,就堆在小山一样的、准备发送到冶炼厂的材料中。幸运的是,这件器物的一块残片被湖南省博物馆派驻到废铜仓库拣选文物的师傅发现了。于是,他们跟踪追击,找到了10多块,经初步拼对与研究,发现只缺一条“腿”与底部。器物运到馆里后,修复师傅张欣如马上对其进行了修复。有意思的是,隔了两年,残缺的一“腿”也找到了,于是用这条正宗的“腿”换下了“假腿”。
鼎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常出现在祭祀礼仪中,故被视为礼器;鼎也是一种实用器,作为一种实用器,流传时间、范围非常广,主要用以烹煮食物。鼎的基本形状分为方鼎、圆鼎两种。商周铜方鼎出土也非常少,全国共计百余件。大型方鼎主要流行于商代,而且大型方鼎的使用与王或后有关;中型方鼎所有者的政治地位也相当高,有的就是方国的国君;小型方鼎也多为方国国君或其配偶、有政治地位的贵族所有。人面方鼎的所有者应该是极有身份地位的。
四瓣目间涡纹鼎
商晚至西周早期(公元前12 或11 世纪)
口径20.4厘米,腹深11.8厘米,高24厘米
1996 年望城高砂脊AM5 出土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食器。索状立耳,厚圆唇,垂腹,底外表存有三角形范线,柱形三足内侧为平面,足端部明显粗于中部,出现了向蹄形足变化的迹象。上腹部饰一组规矩四叶与涡纹相间的纹饰带,下腹部素面。
兽面纹爵
商晚至西周早期(公元前12 或11 世纪)
全高17厘米,柱高3厘米,腹径7厘米,口径7.8-8厘米
衡阳公行山东汉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酒器。基本形制为尖唇,深圆腹,圜底,三棱状足。前有长流,后有三角形尾,流尾较长并上翘,近流处有柱,深腹,一侧有鋬,圜底,三刀形足。口上靠流处有两伞形柱,立柱上有圆涡状纹和云纹,一柱上铸“父乙”二字。兽形鋬耳,鋬内铸“子荷贝”三字, 腹部纹饰带以圆圈纹分割,主体纹饰为兽面纹。
湖南地区出土了许多青铜器,绝少成套出现,用途特殊,如在中原属于酒器类的卣多用于盛放玉器,另有一件瓿盛放铜斧。不少器物铸有中原氏族族徽或再加辈分和日干名,如“戈”族和“ ”族。 这类铭文铜器的较多出现反映了两族与长江中游的密切关系。中原式青铜容器应大多来自北方,也有本地铸造的仿品。
凤鸟纹觯
西周(公元前11 世纪)
通高20.1厘米,口径9.2厘米
1981 年湘潭县青山桥窖藏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酒器。敞口,束颈,鼓腹,圈足。器体瘦高,口足均呈喇叭状,颈部一纹饰带饰凤鸟纹,凤鸟形状长喙长尾,长尾分歧,羽下垂。
兽面纹尊
西周(公元前11 世纪)
高28厘米,口径22.2厘米
1981 年湘潭青山桥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容酒器。黑绿色,器呈圆筒形,敞口,鼓腹,高圈足,腹部饰一圈花纹,以云雷纹为地,主纹为兽面纹,其两侧上有夔作倒立状,下有凤鸟举首而立,花纹繁缛瑰丽,器内有“旅父甲”三字,应是“旅”氏家族的,是西周早期的器物。与其同出的器物中有“戈”等族的器物。该器形制以及腹部兽面配夔龙、立鸟的方式,具有典型的中原风格。
凤鸟纹卣
商(公元前 12 或11 世纪)
通高37.7厘米,口径15.4-13.2厘米
1970年宁乡黄材王家坟山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酒器。椭圆形,子母口,鼓腹,高圈足,盖顶和器身饰四道扉棱。盖、腹、足饰相同形态的凤鸟八对。器身近口沿处饰夔龙纹,均以云雷纹为地纹。肩部饰直棱纹。出土时卣内有玉兽、玉玦、玉龙、玉环等320余件。凤鸟是一种吉祥的鸟,也是中华民族最喜欢的神话动物,商代晚期在铜器上开始出现,西周时期相当盛行。出土时,器内有三百多件玉器。如此贵重的铜器和玉器于一起,显然是作为财富窖藏的。卣盖内和器底部铸有“戈”字铭。戈族在夏商时期是中原地区的旺族,许多铜器上都可以见到同样的铭文。
兽面纹瓿
商(公元前12 或11 世纪)
通高44厘米,口径23厘米
1959 年宁乡黄材寨子山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容酒器。有盖,子母口,鼓腹,圈足。盖至底部有三道不相连但对应的扉棱,肩部饰四个牺首,将器盖到器圈足的另3道扉棱相分割。器盖上有捉手,捉手为盘绕的龙纹,龙首似虎首,盖和器身饰兽面纹。出土时内有224件铜斧。斧有长方形銎、弧形双面刃,刃部外扩。斧身两面饰线条纹。
蟠龙蕉叶纹铜罍(39219)
西周(公元前11 至8世纪)
通高28.5厘米,通宽41厘米,口径17.5厘米
1954 年湘阴县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容酒器。侈口,颈部内敛,肩部丰满,肩上有一对夔龙形耳,弧腹斜收,圈足较高。带有夔龙形耳极为少见。肩部饰凤纹和夔龙纹,凤纹与夔龙纹相间排列。腹部饰6组下垂的蕉叶纹,每片蕉叶均以两条相向的立式夔龙组成。肩腹部纹饰以一圈重环纹相隔。该器造型庄重,典雅大方,极具湖南地区青铜器特色,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精品。
龙首鋬盉
西周(公元前11 世纪)
通高25厘米,通宽 32厘米
1990 年代宁乡县黄材镇龙泉村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调酒器。此盉侈口,长颈,分裆三蹄足。器盖上有一盘踞的卧龙,龙头凸起为捉手。器盖上有三条短扉棱。器身一侧有龙形鋬,龙首凸起,鋬下有垂耳,似龙尾。器身另一侧有一龙形流,流口为龙头。颈部饰有龙纹,并间有涡纹。腹部饰有夔龙纹并以云雷纹衬底。此盉造型别致,独具特色,体现出西周时期湖南地区铸造青铜器的高超水平。
礼乐文明,源远流长
湖南商周时期的青铜乐器且多具有典型性,为研究我国古代青铜乐器的发展史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如镈,目前所见不过20件,而湖南即有7件。这些镈的有关资料表明,镈并非中原文化传统的乐器,而是我国南方的产物,其主要产地应在南方越人聚居的湘水、赣水流域及其邻近地区。又如大铙,我国古代的重要青铜乐器之一,湖南所见有63件之多,而全国总数还不足120件。这些丰富翔实的实物资料证明,大铙应为越族人的主要乐器之一。再如甬钟,关于其起源问题一直争论不休。通过对湖南所见甬钟实物的研究可以初步确定,北方的编铙发展演变为甬钟的论点难以成立,甬钟应该源于南方大铙。
湖南近年来又发现数件青铜磬,是此类发音器中最早的青铜制品,因外形略似猪形而统称为猪形磬。
虎纹兽面纹铙(一)
商(公元前12或11世纪)
通高68厘米,甬长27厘米,铣宽46.8厘米,重55.8千克
1959年宁乡老粮仓师古寨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合瓦形,甬中空直通腔内,有旋。甬施云纹,旋上以圆凸目和云纹组成一幅简化的兽面。钲面主纹为粗阳线表现的变形兽面,隧部阴刻变形兽面纹,周边绕卷云纹,结构严谨、线条流畅。铙腔内铸有卧虎四只,头朝上。
虎纹兽面纹铙(二)
商(公元前12或11世纪)
通高68厘米,甬长27厘米,铣宽46.8厘米,重55.8千克
1959年宁乡老粮仓师古寨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有旋,甬中空直通腔内,器身粗犷厚重,纹饰邃密精细。钲面主体纹饰均为粗线条兽面纹,正鼓饰兽面,细部有差异,侧鼓浮雕虎纹。
象纹兽面纹铙(39202)
商(公元前12或11世纪)
通高70厘米,甬长26厘米,铣宽46.2厘米,重67.3千克
1959年宁乡老粮仓师古寨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有旋,甬中空直通腔内,器身粗犷厚重,纹饰邃密精细。钲面主体纹饰均为粗线条兽面纹,正鼓饰兽面,细部有差异。侧鼓浮雕象纹。
云纹铙
商晚至西周早期(公元前11或10世纪)
通高66.3厘米,甬长24厘米,铣宽49.6厘米,重79千克
1973年宁乡黄材三亩地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该铙光洁似碧玉,呈合瓦形,有旋。钲部兽面纹仅存凸起的菱形双目,地纹满饰细线云纹,使得双目更醒目突出。旋上饰“C”字形纹,甬部亦满饰云纹。同坑出土有铜刮刀、玉环及各种佩饰等7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