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淑贞
逢年过节各位老年朋友在家庭聚会时,少不了对家里还没对象、没成婚的小辈们催婚。今年61岁的老丁近日与30多年没联系的老同学微信聊天时,听到对方忙着接送孙子上小学,心里就不是滋味,老同学的祖孙乐让他羡慕不已。他的女儿今年已经31岁了,还没结婚,老丁为此没少操心。
现在有不少像老丁一样的老人,在同龄人早已升级为爷爷奶奶、公公婆婆辈时,他们还在为子女的婚姻大事发愁。
老人为何絮絮叨叨、不厌其烦地对儿女催婚?有心理专家认为,关心子女婚事其实是老年人的一种情感需求,许多儿女却不能理解老人的这种心理,往往容易引起两代人的争吵,造成老人的不快与烦恼。
父母说:催是为子女的今后着想
小赵是一名85后,现在对象还没着落。为此,赵妈退休后的主要工作就是四处托人为自己的女儿介绍对象。赵妈最常挂在嘴边的话是:“父母不能跟你一辈子,如果以后的路只有你自己一个人走,我们怎么能放心呢?”“别和我说找不到合适的不想结,妈妈年轻时也是这样的想法,但这是会变的。”“现在还不赶紧找,好的都要被别人挑完啦!”诸如此类的念叨让小赵很烦恼。由于催婚,母女俩发生过多次争吵,最激烈的一次赵妈差点动手打女儿,最后老伴出面劝解才作罢。
赵妈的朋友崔女士也是老年催婚族,她的儿子现在外地工作,35岁依然单身。崔女士的催婚方式比较直接,每次儿子放假回家,日程表里一定有相亲项目。由于儿子有点“外貌协会”,介绍了多个她觉得理想的女孩子,儿子都不满意。为此她没少批评儿子,却完全没起到作用。她操心地说:“看着别的朋友早就当上婆婆、奶奶了,我家这个任务还没完成,经常烦到夜里睡不着。”
心急催婚的不仅是妈妈们,老爸们也没少操心。60岁的顾爸爸每周都看《非诚勿扰》,看到满意的人选就认真记下来,让女儿有空就联系。他还为女儿在婚恋网注册了一个账号。看到女儿对结婚的事并不积极,还笑他在做无用功时,他就着急:“你什么时候找到对象,我也不用看《非诚勿扰》了!”
子女说:有自己的生活,不想凑合
38岁的“晓空”在QQ上告诉笔者,她来自重庆,现在南宁工作,每次打电话回家,被催婚是她最无奈的事情。“晓空”对结婚这事也不是不积极,问题是她“不想凑合”,就在上周,“晓空”刚相亲过一名离异男士,没有孩子,各方条件其实还不错,但还是被她拒绝,理由是兴趣不合,谈不来。
丁丁现在做汽车销售,32岁,单身。她苦恼道:“从大学毕业后,爸妈就开始张罗给我找对象了。但我觉得现在一个人过得也挺好,硬是为结婚而结婚,找一个人凑合过,我想结局并不一定好。”丁丁最烦恼的是,每次回家吃饭,父母的话题总会绕到结婚上来。她坚持“现在时代不同了,并不一定要结婚”的观念,抱怨父母不理解她。这番话同样惹得父母一阵激动,批评女儿不懂他们的苦心。
“现在有着爸妈照顾你,你不觉得一个人生活苦,等以后我们都不在呢?生病了身边连个端茶倒水的人都没有!”询问了几位单身人士,被催婚的理由大多都是这样。90后的小魏今年刚参加工作,也被动加入了被催婚的行列。被催得多了,她特地加了一个QQ群,里面都是和她一样,到了一定年纪还没结婚又被父母不停催婚的网友。一旦有谁被催了,就在群里大吐苦水,求得网友们的安慰。
催婚是老人的情感需求
部分老年人过度对子女催婚,是他们焦虑心理的一种体现,也是在用关心子女人生大事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为什么老年人会把儿女的婚姻大事挂在嘴边?心理医生认为,这与国人的文化观念有一定的关系。父母总以为子女的生活轨迹就是成家立业、结婚生子。一旦儿女偏离了这个轨道,他们往往觉得很难接受,特别是一些自己结婚比较早的老年人,经常在嘴边念叨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你都上小学了!”
老年人过度关心子女的婚事,还与老年人的焦虑状态有关。人到老年退休后,空虚无聊,总要找点寄托,儿女的婚事就成了最好的寄托点。如果老人周围的亲朋好友再多念叨几句,他们的内在焦虑就会被激发出来。实际上,婚姻大事是他们焦虑的“替罪羊”,即使孩子在催逼下结婚了,他们还会涌现出新的焦虑点,也许是催儿女赶快生孩子,也许是其他的事情。为此心理医生建议,过度焦虑的老年人最好进行身心的自我调节。倘若自己调整不好,则需要看看心理医生,同时要丰富自己的生活,培养自己的爱好,以免把焦虑转嫁给子女。
现在很多老年人的家庭都属于“空巢家庭”,儿女工作后虽然没结婚,但已经单飞。这时,老年人关心子女的婚事说到底就是一种情感需求。空巢家庭的老年人很希望能和子女有更多的互动,操心儿女的大事小情,但是因为离得远,吃穿住行这些小事不用他们关心,因此,他们会用关心儿女人生大事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
负面舆论的影响也是老年人关心儿女婚事的原因之一。现在的社会舆论环境对单身的人不够友好,“剩女、圣(剩)斗士、齐天大圣(剩)……”这些说法常常会冲击一些家有单身孩子的老年人。在这种状况下,老人就有可能会催着儿女赶快结婚,甚至采用一些简单粗暴的方式逼婚。
学会明确父母子女间的边界
心理学上有个很重要的概念叫“边界”,但在中国的家庭,彼此拥有边界是比较困难的。这是因为中国人注重集体甚于个人,这就造成很多家庭的父母为了孩子而活;等到孩子长大后,孩子又为了父母而活。频频催儿女结婚的家庭,就是家长模糊了与孩子的边界。实际上,这样的家长本身人格还不够完善,在心灵上还没有长大。
健康的家庭应该是父母有父母的生活,孩子有孩子的生活。催婚的父母看起来处处为子女操心,很爱孩子,本质上却是想继续控制孩子的生活。他们在潜移默化中给子女灌输这样一种理念:你要是不结婚就是不听话,你不听话,就是对不起我。但事实上,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凭什么子女不结婚就是对不起父母?
父母催婚时,儿女要不要将就着结婚,是父母与子女心理博弈的过程。如果子女这次妥协了,那么赢了的父母接下来还会催你早点生孩子,生了孩子之后要求你按照他们的方式养育孩子……父母看似“无私”地关心孩子,实质上也是想向别人证明:“你看,你的孩子结婚了,我的孩子也结婚了。”特别是那些婚姻生活不够幸福的父母更有一种补偿心理,希望孩子能早点结婚,实现自己婚姻美满的愿望。
现在有些年轻人对婚姻的确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其实各种想法都可以和父母沟通,不要人为地形成屏障,要让父母明白自己的选择,接受自己的选择,从而不再催婚。
足够智慧的子女应该学习如何“教育”父母。遇到了喜欢催婚的父母,子女应该引导他们,让父母知道自己的生活很充实,自己过得很愉快。此外,子女要真诚地告诉父母自己的人生规划,告诉父母自己的人生理想,告诉他们自己的婚恋价值观,用自己的真诚、知识、阅历带着已经年老的父母一起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