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书屋”工程建设于2008年全面启动,现已建设汉文书屋9123家、蒙古文书屋2152家,实现了“草原书屋”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11275个行政村的全覆盖。五年间,“草原书屋”工程建设国家财政相应拨付专项资金1.804亿元、自治区配套专项资金4510万元。
草原书屋工程建设作为原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局的一号工程,要保证广大农牧民喜欢看,用得上、要保证出版物选配全过程在阳光下运行,接受监督,有章可循。
从实际情况来看,草原书屋出版物突出了内蒙古自治区的区域和民族特点,加大了贴近农牧民生产生活实际,服务“三农”“三牧”图书的品种和数量,加大了环保、法律、防灾、防疫、卫生保健等实用图书的品种和数量。
草原书屋的工作重点
在建设中,始终坚持“草原书屋建设、优质图书出版、阅读氛围营造”三位一体的工作思路,整合资源,始终坚持实现资源共享,围绕“建、管、用”三个环节,创新突破,建立健全促进草原书屋良性发展的出版物借阅、管理员培训、出版物管理等各项制度和检查验收办法,通过规范管理促进书屋健康发展,真正把草原书屋建设成为基层广大农牧民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
始终坚持在提高草原书屋建设质量上下功夫,最大限度地发挥书屋在普及农业技术、传承民族文化、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等方面的作用。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稳居自治区前列。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鄂尔多斯市各旗、县、区建成了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草原书屋。
2012年市委政府统筹规划,一次性财政下拨资金,统一购置91辆流动汽车,服务于本市旗、县、区的公共文化建设,为送文化下基层提供了强有力地保障,基层广大农牧民能够及时享受到更加直接的优秀公共文化服务。
鄂尔多斯市在自治区率先建立起对草原书屋管理人员的旗聘、镇管、村用的创新工作机制。
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全力扶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在2013年文件中,明确要求全市每个嘎查村草原书屋至少配备1名公共财政补贴的管理人员,实现了市财政对草原书屋管理人员进行财政补贴,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1000元。
一个城乡联动、多形式、多层次、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已形成。成功地构建了以市旗区公共文化服务单位为龙头、乡苏木镇文化站为枢纽、村嘎查草原书屋为辐射的三级文化网络。
从结构、机制、服务内容等方面人手,不断创新与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内涵。鄂尔多斯市在紧紧围绕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评估等内容上不断加强建设力度,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多项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亮点,具有重要的典型示范意义。
白音乌拉嘎查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东乌珠尔苏木东南哈日扎拉嘎地区,是一个以巴尔虎蒙古族为主体的纯牧业嘎查。嘎查共有149户,418人口,嘎查土地面积37.5万亩,其中草场面积36.3万亩,人均草场面积1090亩。牧民居住建立高度分散,线长面广,最大南北跨度为45公里。
东乌珠尔苏木白音乌拉嘎查流动“草原书屋”建成。其中,陈巴尔虎旗财政资助12万元,嘎查集体出资6万元,建成了40平方米房车式流动草原书屋。书屋中图书、报纸、期刊、阅读桌椅一应俱全。嘎查“流动草原书屋”中各种刊物有93种,各类图书1256册,还有103套光碟,其中蒙文出版的书籍有500多种,占全国蒙文出版图书的40%。流动草原书屋的图书以农村牧区普及类出版物为主,兼顾政治、经济、科技、法律、卫生、文艺、少儿类等出版物,分为蒙语、汉语两类。
流动的知识
流动“草原书屋”可随牧民需要,随时迁移。牧民们夏天牧场草地放牧,这时的流动草原书屋从“流动变成了暂住”,驻扎在夏营地为牧民提供方便,成了牧民群众的指导老师和精神粮食。晚上,牧民们生产生活之余学习一些剪羊毛、洗毛、防疫等知识,白天就可以操作运用实际生产中,极大地方便了牧民。
秋季是储备蓄草最为繁忙的季节,劳作繁忙,牧民一般两个月都不会离开打草场,且距离嘎查活动室路途遥远。 而“流动草原书屋” 这时就发挥了作用,它承载着牧民的渴望,承载着对文化生活的需求,穿梭于牧民的蒙古包和打草场之间,形成了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的链条,随时随地为牧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寒冬时节,地处我国北端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哈气成霜,然而在东乌珠尔苏木白音乌拉嘎查的流动“草原书屋”中却暖意融融。有的站在书架前精心挑选,有的端坐在书桌前捧书阅读,借阅、登记、还书形成了习惯,场面温馨。
流动“草原书屋”的建成是符合牧民的生产生活规律,牧民逐水草而居,书屋随牧民而走,流动性大是特点,流动“草原书屋”的建成正如“干旱草原的及时雨”,给牧民带来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为广大牧民送来知识、送来致富的信息,流动“草原书屋”成为牧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良师益友,流动草原书屋载着智慧,载着文明,载着希望,载着书香飘向草原的深处,带给牧民群众无限的富裕和安康。
为贯彻落实《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贯彻落实〈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的实施方案》,鉴于2014年“数字书屋”试点建设的成功经验,我们又将2015年草原书屋配套资金再次投入建设1100家数字书屋。
其建设主要分布为:
一是“固边工程”。对内蒙古行政区划的19个边境旗县,实现“数字书屋”的全覆盖。
二是对口帮扶地区。对兴安盟范围内的林场、农牧场和符合要求的城镇社区,实现“数字书屋”的全覆盖。
三是自治区的对外口岸。先行对符合条件的边境对外口岸,实现“数字书屋”的全覆盖。
四是对2014年数字书屋建设还未覆盖的偏远林区、牧区、农区、矿区,实现“数字书屋”的全覆盖。
“十个全覆盖”
内蒙古目前正在实施的自治区成立以来最大民生工程,在自治区称作“十个全覆盖”。
从2014年到2016年,内蒙古计划3年时间投资1000亿元,对农村牧区全部11224个嘎查村、1144个国有农牧林场的分场实施危房改造、安全饮水、街巷硬化、村村通电(包括电网升级改造)、村村通广播电视通讯(包括通网络、宽带)、校舍建设及安全改造、标准化卫生室、文化室、便民连锁超市工程和养老医疗低保等10个社会保障工程。
内蒙古自治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的原则,采取“整村推进”的办法,全面落实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
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直接关系到1000多万农村牧区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问题,直接关系到近200万贫困人口脱贫,对于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
我们将抓住自治区实施 “十个全覆盖” 的有利时机,扎实推进,全面落实,力争在之前书屋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把草原书屋建设从选址、设施到管理再上一个新台阶,从而使公共文化服务跟上快速发展的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内蒙古自治区广大农牧区地处边远、居住分散,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一直是我们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努力方向。而国家航天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数字书屋”的适时推出,为我们解决图书、报纸、期刊投送、更新难的基层实际提供了一条比较好的路径。
“数字书屋”利用卫星数字发行平台,将数字化的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等内容通过专有的接收和存储设备投递到每一个草原书屋中。同时,数字书屋在确保内容和信息渠道安全的前提下,地处边远的广大农牧民可以通过电视、投影、手机和各种阅读器随时阅读和观看。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文件精神,经自治区财政厅批准,同意将“草原书屋”工程建设配套资金用于全区“数字书屋”工程建设中。2014年12月8日,在自治区辖区范围内展开了1200家“数字书屋”的试点建设工作。
“数字书屋”的建设,使内蒙古地处边远的广大农牧民得到了安全、及时、共享最新的社会资讯和公共文化服务,受到了广大偏远地区农牧民、职工的欢迎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