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
红学大家周昌曾有诗赞杨柳青年画:“杨柳青青似画中,家家绣女竞衣红;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年壁上逢。”名扬四海的杨柳青年画可谓家喻户晓,它不但构思巧妙别致,线条流畅清新,敷彩古朴曲雅,而且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像“连年有余”等喜庆的年画,蕴含着浓浓的年味儿,一直是中国传统春节最具民间艺术特色与传统文化气息的标识物,是中国传统节庆文化特别是年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年画中那些体态丰腴、活泼可爱的娃娃憨态可掬,他们或手持莲花,或怀抱鲤鱼,象征吉祥美好的寓意。
历史起源:杨柳青青
年画作为独特的艺术门类,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史料记载,年画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黄帝在门户上画神荼、郁垒防鬼。唐朝黄帝唐太宗命画圣吴道子画钟馗像以辟鬼。
明初洪武、永乐年间,先后18次自山西向外移民,其中部分移民落户杨柳青,随着移民的不断迁入,逐渐形成村落。杨柳青村的先民主要来自永乐二年和永乐三年山西平阳及周边地区的移民,在杨柳青定居后,具有雕版印刷术的山西移民为了谋生和沿袭固有的民俗,也为迎合人民大众祈福禳灾的共同心理便延续就业。当时山西平阳移民在杨柳青印制的门神、灶君、纸马可以说是杨柳青木版年画的雏形,但只是雕版印刷术的或墨或朱的单色印刷,并未形成真正的杨柳青年画风格。
明永乐十三年,京杭大运河贯通,使杨柳青村日渐繁荣,杨柳青年画艺术逐渐发展起来。现能见到的明代杨柳青印制的年画为王树村先生收藏的“四十八艺神像”“金仙菩萨”“金阙帝君圣众”及条屏“孝行图”。此几种物品,疑为进贡明宫大内特制,线条细柔、流畅,足见当时刻工治艺之道。从王树村先生收藏的绘本堆金沥粉“金瓜舞门神”“万事如意”“四季平安”“受天百禄”看,杨柳青年画的绘制技艺彼时已经十分精湛。
明天启年间,安徽胡正言印成历史上第一部木版彩色套印本《十竹斋画谱》。此后,木版彩色套印大兴。杨柳青年画的套色印刷也兴盛起来。明嘉靖元年,杨柳青村成为仕宦踵游、商贾重聚之重镇。经济的发展,人们欣赏品味的提高,都对杨柳青年画技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年画艺人在套印后,又逐渐增加了着色、润笔、开脸、加花、描金等手绘工艺,杨柳青年画也广获盛誉。明崇祯年间,杨柳青年画不仅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制作方法,且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到了清代中期,由于地近京畿,杨柳青市井更加繁荣,杨柳青年画进入全盛时期,成为宫廷御用年画。清乾隆、嘉庆年间,年画技法上有了创新,出现了多人物的繁复场面,并有背景、道具烘托主题。到了清光绪年间,全镇连同附近的32个村子,“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画店鳞次栉比,店中画样高悬,各地商客络绎不绝,是名副其实的绘画之乡。杨柳青年画在清代出现了两大派:以表现历史故事为主的齐家、以表现小说戏曲为主的戴家。到了清末,又出现了集两者之长的霍家。至此,杨柳青年画三大派形成鼎足之势。
清末洋务运动兴起,民众思想开始启蒙,西方科学民主的新鲜事物也相继被搬上年画,比如“飞艇图”“新刻天津紫竹林自行洋车图”“戏子等科”“万国桥”“天津地道火轮车”等,都是当时流行的年画。而这种民间艺术也被外国人带到西方,在全球范围产生了影响。俄国汉学家阿克列谢耶夫在《1907年中国纪行》中专门写到杨柳青年画:“我不知道世界上哪一个民族能像中国人民一样,用朴实无华的图画充分地表现自己。这里描绘了他们多彩的生活、神奇的世界,有讲述传说、寓言、神话的;有进行道德教育、针砭时事的;有漫画、桃符、画谜;还有张灯结彩和披红挂绿的年画。”阿克列谢耶夫在中国之行中购买了上千幅年画,如今大部分被俄罗斯东宫博物馆收藏。
经典工艺:五大工序
在天津地区勾、刻、刷、绘、裱“五项全能”的杨柳青年画艺人,霍庆有是独一份。勾、刻、刷、画、裱是制作一幅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五大流程。在木板上勾勒轮廓,是为“勾”;将勾成的轮廓刻成版样,是为“刻”;将版样刷墨印在纸上,是为“刷”;依纸上的轮廓处填色涂彩,是为“绘”;将成形的图画装裱起来,是为“裱”。这些步骤概括起来简单,实际上每个步骤的学问都很精深,在杨柳青年画鼎盛的时期,各个作坊里的画工大多数一辈子不过是专攻其中一两个步骤,几位画工合作才能完成一幅年画。
杨柳青年画的制作方法为‘半印半画,即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纸上,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让杨柳青年画独树一帜的是其后期的手工彩绘工序,把版画的刀法版味与工笔画的笔锋色调,巧妙地融为一体,使两种艺术相得益彰。人工彩绘,有填有染。粗活色彩粗犷简洁,类似写意中国画对比强烈。细活色调匀称中和,如工笔重彩画绘工精细,杨柳青年画在传承我国古老雕版印刷技术的同时,采用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技法,即在套色印刷后,再由画师进行抹粉、点花、开脸、染色等,使杨柳青年画作品更具魅力。杨柳青年画绘画部分,画好脸部是关键。画人物脸部大约需要20多道程序,几乎现代人化妆时所涂画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容在这20多道程序中。只有这样,年画上的人物才非常传神。一幅年画要先后上几十种颜色,仅仅脸部就要上六七种,这也是杨柳青年画活泼清新的原因。这样的年画既有版画的冲击力,又有手绘的色彩斑斓,民间艺术的韵味浓郁,富于中国气派。
从内容来讲,杨柳青年画大体分为五大类,每一类都有上百种作品:娃娃类,比如众所周知的“连年有余”;民俗类,内容多是与老百姓生活有关,如过新年等;仕女类,比如“仕女游春”;民间故事类,这一类作品又分两小类,后边带背景的是一些民间故事,还有不带背景的是舞台上的戏出儿;神像类,诸如门神、财神等。此外,还有佛像类,此类作品种类不多,目前仅有的也只是“南海观音”等少数作品。总的来说,杨柳青年画取材广泛,画面喜庆,富有夸张表现力,以浓烈的地方生活气息独树一帜。在画面上,娃娃嬉乐自在,活泼多姿;戏剧舞台人物表情和神态,绚丽中不失细腻,热烈中不乏温婉;仪态端庄的仕女淡施娥眉、顾盼生姿。著名的传统年画“连年有余”更是闻名全国,画面上体态丰腴、神采奕奕的娃娃,手持莲花,紧抱着通红的大鲤鱼,象征着人丁兴旺,丰盛有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之一。“缸鱼”也是杨柳青年画的一种,当地民俗讲究过年时将“缸鱼”年画贴在自家水缸上边的墙壁上,画中的鱼就倒映在了水缸中。
“植根于农耕文明中的杨柳青年画,是‘活化石,是中国文化的沉淀物,又是反映民俗生活的一面镜子。”年逾七旬的著名民俗专家、天津文史研究馆馆员张仲对杨柳青年画内容给予了高度评价。
传承发展:任重道远
由于历史原因,杨柳青木版年画曾一度衰落,抗日战争时期全部停业,损失最为惨重。新中国成立以后,抢救杨柳青年画的工作随即展开。1958年,天津荣宝斋、德裕公画店归并,成立“天津杨柳青画店”,后更名为天津杨柳青画社。它的成立,使杨柳青木版年画成为中国最早被国家以成立专业性经营单位方式予以保护的艺术种类。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木版手绘年画基本被机制胶印年画挤出了市场。而90年代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家居环境的变化,传统木版手绘年画作为艺术品重获青睐。2004年,天津市西青区政府开始关注年画的保护,展开的木版年画普查工作已征集了300多块古旧画版、20多件绘制工具,挖掘整理了1500多种画样。杨柳青民俗文化街建成,杨柳青木版年画节应时而生,年画作坊数量日渐壮大、文化衍生品日渐丰富。2006年5月20日,杨柳青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批准,霍家传人霍庆顺和霍庆有,杨柳青画社的冯庆矩和王文达,被确定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谈到传承,霍庆顺说:“现在传承的确是一个课题。在家庭的熏染和我们的身教之下,现在我的孩子也在做年画,还有好多人慕名来学。我一般教给他们基本方法后就让他们自己做,做完了我再指导,不能完全让学生依赖老师,应该让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因为我们既要传承,也要发展。”霍庆顺的技艺完全开放,没有保密,也不限于家族范围,但就算这样,推广发扬过程依旧存在很多问题。据说,一些冠以教授年画的培训很多,但讲师的身份就颇值得商榷。霍庆顺认为,一名讲师至少应该有长期从事制作的亲身经历;比如他的两位姐姐,10来岁就开始参与彩绘工序,一干就50多年,其间总结创新了很多绘制技巧,可就这样的背景也没有机会从事教学培训。
尽管年画的未来连霍庆有、霍庆顺兄弟俩自己都说不清,但老辈的手艺一定不能断在自己这代,却一直是他们共同的一块心病。为了这,霍庆有硬是将自己的儿子霍树林从铁饭碗的公职劝回了家,跟着他一起继承和经营“玉成号”。如今霍树林勾、刻、刷、画、裱五门手艺已经有三门过关了,有的甚至做得比父亲还好。儿子绘底稿,儿媳做销售,老伴儿当后勤……就连刚满六岁的小孙女都知道“年画好!”尽管全家齐上阵,谈到杨柳青年画的传承,霍庆有仍摇头叹了口气。原来,儿子霍树林虽然子承父业,致力于年画,但收的徒弟却大都不理想。“画看起来好看,你看我这么一演示可能也会觉得有意思,但其实天天都重复这些动作,是件非常枯燥又辛苦的事儿。过去老百姓家里穷,让孩子学年画就是希望孩子能学一门手艺生存。因此生活所迫,还有不少人家把孩子送到年画作坊当学徒。但是大家生活都好起来了,自然舍不得让孩子来学年画了。”
天津西青区人民政府这些年也在思考着杨柳青年画后继人才的培养问题。很多老艺人从小时候记事起就围着制作年画的案板转,他们对于杨柳青年画的感情体现在一点一点的凿刻之中、一笔一划的勾勒之中,他们的坚持如“刷完要晾半年”“出画最快也要一个半月”“即使干了几十年也要不断钻研”,赋予了杨柳青年画时间和文化的分量。
反观年轻的学徒们,在古柳祥画庄干了3年的小陈只是在从事简单的上色工作,1个月2000元的工资是她选择这份工作的原因,她可能无法理解勾线的灵动感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她也不了解各种木版的吃墨程度和不同种类宣纸的吃墨程度。
解决人才的问题需要政府搭台与高校合作。杨柳青年画发源地天津西青区在南开大学成人中专设立大专班,专门培养30多名高层次年画学历人才。
同时,西青区的部分小学也开设了年画课程,让有兴趣的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年画艺术。为此,西青区专门启动了杨柳青年画复兴工程,2003年建立了杨柳青年画馆,2005年成立了杨柳青年画业协会,并把杨柳青年画列入九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2004年,西青区文化局、教育局联合西青电大,开办了“杨柳青年画大专班”,对20名学生进行了为期两年的专业化培训。这些学生中的很多人在从事杨柳青年画的生产制作,有些学生还有了自己独立的工作室,这都为杨柳青年画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证。
2009年,天津市西青区政府加大了对杨柳青年画的扶持力度,征集杨柳青年画衍生品设计方案;举行新年画创作比赛;推进“年画进大学”;积极搭建年画产业化市场推广平台,创办了杨柳青年画电子商务平台,目前已经与浙江、河南、河北、安徽、山东、台湾等市场达成合作意向;正在打造“杨柳青年画系列舞蹈专场”、以杨柳青年画为主线的白派评戏剧目、杨柳青年画体裁的动漫系列剧《大头娃娃》等,力图使年画形成一个整体的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