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方面需要上级政府部门的重点扶持,另一方面,要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壮大民间文化队伍,培育特色乡土人才,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激活文化建设内生动力,变政府输血为自主造血,为农村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转变政府职能,发挥组织保障作用。改进文化建设的领导方式、组织方式、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建立健全政府文化部门协调引导、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公共文化市场化运作的工作格局。有关部门要从干预文化建设向监制文化建设转变,将重点放在政策供给和制度创新层面,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并将有限的资源投入,更加合理地运用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对文化主体的培育上,为农村公共文化发展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和软环境。
二、激活民间资本,拓宽文化融资渠道。坚持上级持续投入与自筹资金两条腿走路,借助政府扶持、资金补贴等措施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到文化建设上来,充分发挥社会闲散资金的作用,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投资机制。
三、传承历史文化,培育特色乡土人才。要分层次、多渠道组织文化站长、农家书屋管理人等镇、村文艺骨干加以轮训。同时,把熟悉文化建设工作、富有改革创新精神、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选拔到文化领导岗位上来,确保文化建设始终坚持正确方向。
四、建立内生机制,发展壮大市场主体。农村文化团体只有进行市场化运作,才能改变只投入不产出的局面。要把农村文化社团推向市场,在市场环境下增强自身的发展活力。在争取财政支持、增加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的同时,鼓励和引导集体、企业和个人等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资助文化建设。要实施地方文化产品走出去战略,大力弘扬民俗民间特色文化,加大文化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农村特色文化品牌。
五、巩固文化阵地,提高文化活动质量。要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创作,对贴近农民群众、贴近农村生活、贴近实际、农民喜闻乐见的农村题材的文艺作品,给予重点扶持。
——《人民日报》/王传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