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秋意 彭永
前喜岗村位于河南省西华县迟营乡,是一个典型的国家级贫困村。为了帮助前喜岗村发展致富,2014年,经过选拔考核,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工业处副处级调研员杨文才到这个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开展驻村帮扶工作。
住在离村民最近的地方
2014年3月15日,杨文才清楚地记得这个日子。因为这是他到前喜岗村的第一天。
快到前喜岗村,杨文才是走着过去了,因为贫穷,前喜岗村的路是窄小的坑坑洼洼的土路,汽车无法到达村里,村民出行只能用脚一步一步地“丈量”。
杨文才到前喜岗村时,当地政府在乡政府给他安排了住房,但杨文才坚持住在村里。他说:“我这个第一书记是村里的第一书记,住在村里虽然不便出行,但方便工作。”
因前喜岗村村室已被两个艾滋病人长期占用,乡政府和村“两委”坚决不让第一书记住在村委会,但杨文才坚持要求住在村里,怎么办?后来,他在村里找了一户常年外出打工的人家住了下来。
没有空调,用电扇;没有洗衣机,用手洗;没有淋浴,用盆晒水洗澡;没有冰箱,就少吃肉,多吃素,总之,方法总比困难多。杨文才说,驻村虽苦,但苦并幸福着,幸福的是每晚8点能准时收到妻子打的电话,提醒他收看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农村工作点多线长面广,情况复杂,尤其是贫困村,矛盾积累较多,处理起来非常棘手,驻村第一书记要想有效开展工作,必须深入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求。说实话,驻村之初,村民都认为他是下来镀金的,回头就要提拔,“肯定是走走过场”。但杨文才铆足了劲儿,决定要干出一番成绩来。
杨文才一入村就走村串户访民情,调查研究谋发展,深入到田间地头,找农民话生产、聊生活、拉家常。前喜岗村共有384户1523人,截至2015年8月底,他已走访329户,其中艾滋病人5人。
经过一番走访,杨文才找准了在前喜岗村的工作方向,带领村“两委”班子和党员研究制定了“前喜岗村三年脱贫致富发展规划”。
第一书记开出致富“药方”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一直以来,前喜岗村连一个出村的路都没有,“连车都开不过去”,交通状况落后严重制约了前喜岗村经济社会发展。
第一书记决定先拿路“开刀”,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经过多番努力,杨文才从省里和市里跑到了项目资金,完成了出村公路和村内道路的修建。截至目前,杨文才筹措资金220万元用于前喜岗村修建入村公路3.6公里,筹措资金150万元用于修建村内街道3000多米。
西华县是黄淮平原上的一个农业大县,前喜岗村位于西华县城西南方。虽然离县城不远,但是农业生产基本上是”望天收”。
为了解决村民“望天收”的难题,杨文才争取到应急抗旱资金30万元。
为给村里机井架设电线,杨文才和村干部带领规划设计人员进行实地测量,从村西地到北地,从北地到东地再到南地,高压线怎么走?变压器放哪儿?2100多亩地,52眼井,一井一线,在泥土地和庄稼地里穿行,整整走了7个小时,6名村干部掉队了4人,老支书感动地说:“杨书记你真负责,你的做法让我们想不到!”
基础设施完善了,杨文才开始考虑如何发展前喜岗村的农业生产了。为了发展农村产业,他带领村“两委”班子深入讨论。结合村情实际,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杨文才认为,大棚蔬菜、花生种植和生猪养殖是前喜岗村致富的门路。
为了发展优势产业,杨文才引导村民进行土地流转,“让会种地的种地,会销售的销售”,集中起来的土地发展大棚蔬菜和生猪养殖。在杨文才的引导下,前喜岗村目前种植花生近千亩,仅此一项,该村村民增收就超过100万元。
他还帮助前喜岗村成立了“喜上喜生态种养合作社”,流转土地60亩,开展生猪养殖和蔬菜种植,村民分工合作,种植能手种植蔬菜,养殖能手养殖,销售能手销售,抗风险能力得到了加强。
一枝一叶总关情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杨文才借助清朝诗人郑燮的诗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2015年春节后,杨文才从河南省扶贫办申请到100多万元修建村内街道。前喜岗村一大奇观是电线杆架在路中间,现在要硬化街道,得想法挪到路边上,哪家都不想电线杆栽在自己房子这边,这就需要挨家挨户做工作。
有一天,杨文才从一家“钉子户”出来时天色已晚,刚走到大街上又听到不远处吵架声、谩骂声声声刺耳。第一书记的责任心让他顾不得回家做饭,就火速赶往“战争前线”。
经了解得知,两家邻居因房屋前后几株棉花苗争吵,铁锨、砖头随手,剑拔弩张,一场惨烈打斗一触即发!
这时有群众说,“好了,别吵了,杨书记过来了。”杨文才冲到当事人面前,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大道理一讲,先制止争吵,将强势一方劝回家进行批评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其认识到后果的严重性和错误。然后,第一书记又到弱势一方家里,进行慰问、开导。最后,把两家主妇叫到一起互认不足,握手言和。
这一架劝下来已是晚上8点40分,双方居然邀请杨文才到她们家吃饭。谢绝邀请后,他带着胜利的喜悦和疲惫的身心回住处生火做饭,途中看到一户人家还亮着灯,开着门,于是情不自禁地拐进这户人家,想进一步了解刚才吵架两家实情,以免决策失误。
这是一户四口之家,经营一个小卖部,男主人坐在靠门的软床上,女主人正在收拾碗筷,见杨文才进去,略有迟疑地问道,“杨书记怎么这么晚过来啦?”“呵呵,没啥事,刚劝过架,路过你们家,看亮着灯就进来了。”
聊天中,杨文才发现,刚才劝架的决策正确,处理得当。同时了解到,男主人陈小伟股骨头坏死,半年前做完手术,不能外出打工,靠经营小卖部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
聊天中,陈小伟拿了瓶绿茶给杨文才,他不肯喝。其实从做钉子户思想工作到劝了一个多小时的架,他早已口干舌燥,心里着实想喝,但为了不给陈小伟家增加负担,嘴上却说不渴。推让了一番后,淳朴的男主人把瓶盖拧开说:“看您嗓子都冒烟了,杨书记,您喝吧!”无奈之下接过来,杨文才一口气喝了大半瓶。
聊到夜里近10点,杨文才起身准备回住处,走时摸出5元钱塞给了男主人,算是绿茶钱。等到杨文才回到住处,做饭、吃饭,洗漱完毕,已经是第二天凌晨时分。
夜深人静时,杨文才也在问自己:这么辛苦为了谁?在日记中,第一书记这样回答自己:“为了谁,为了驻村父老乡亲永不悔;为了谁,为了共产党的事业永不悔;为了谁,为了自己的良心永不悔……”
记者感言:
作为第一书记,杨文才坚持把群众当亲人,把任务当事业。只有心中装着百姓,才能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只有把群众当亲人,才能把驻村帮扶的任务当成自己的人生事业去奋斗、去经营、去打理。驻村工作非常复杂,非常困难,非常艰辛,如果没有把群众当亲人、把任务当事业去做的精神,就不会有艰苦条件下的默默无闻和无私奉献。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人生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多事。杨文才正在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他说要努力做一个无愧于党、无愧于民的“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