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瑞鹤 孟靖宇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在新乡,基层四项基础制度的推出,得到了基层党员干部及广大人民群众的赞扬和拥护,为党和政府赢得了良好口碑。
“党群服务站”:让党员干部使上劲
孟庄镇有党员1862个,其中1030名无职党员都进入了党群服务站。“今年,我们提出要实现党群服务站在行政村的全覆盖,并把服务水平和水准再提高一些。”近日,一走进辉县孟庄镇常屯村,镇党委书记孙福海就介绍说。
党的执政根基在基层、在农村,党的执政基础靠农村党员来坚守。为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协助配合村“两委”搞好工作,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从2013年7月起,孟庄镇开始在全镇推行党群服务站制度。
所谓党群服务站制度,就是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矛盾和困难时,由党员和干部共同及时化解和解决,并由党委、支部邀请党员进入到服务站,用积分量化考核来约束普通党员,提高其先进性。各村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设定不同的岗位,比如民事调解岗、村务公开监督岗、政策法律宣传岗、社会治安维护岗等,党员可根据自己的特长认领岗位。
“我认领的是收集民情民意岗,负责把群众的心声及时反映到村支部来。”在常屯村党群服务站里,现年79岁的老支书开心地说,“想不到从村干部岗位退下来20多年了还能再次为村里作贡献。”
“建立党群服务站时,我们定了三个原则:不一刀切,不作秀,不炫耀。”孙福海说,当前,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村个别党员组织观念淡薄。孟庄镇通过党群服务站制度,党员亮明身份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激发了党员的光荣感和自豪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思想境界,有效解决了部分党员先进意识不强的问题。
“衣服脏了可以洗,思想脏了怎么办?”段屯村身患绝症的70岁党员董自有,主动认领了打扫卫生的岗位,每次扫完地,全身上下都是灰,面对老伴“扫个地,不挣一分钱,我净得给你洗衣服”的埋怨,董自有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党员和群众之间接触多了,党群、干群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一年来,孟庄镇党群服务站服务内容基本涵盖了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群众有需求,党员就有相应的服务,实现了群众办事“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琐事不出组、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三项制度”:用脚步丈量民生民情
“乡里干部对俺真是好。”“乡镇干部在我们群众中有相当大威信,确实把为人民服务做到了实处。”“俺庄里的干部,俺镇里的干部,都来帮助,我真是太高兴了。”这些淳朴的话语,分别来自辉县翼屯镇的村民王清香、刘振智和徐运凤。
类似的声音,在翼屯镇随处可以听到。近年来,位于太行山南麓的翼屯镇,不知不觉间发生着振奋人心的变化。在这里,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这些一直困扰着农村和谐发展的“病症”,已经悄然被有效化解。
化解这一“病症”的神奇“良药”,在当地被称为“三项制度”,即民情日记制度、镇村干部代理代办制度和扶贫帮带制度。
翼屯镇是河南省百强乡镇,发展喜人,成绩骄人。然而,多年来,与当地经济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依然存在。有的机关干部,不愿深入群众了解村情民意,习惯于坐在办公室听汇报,用手机、电话来指挥,有的开展工作时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不能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工作岗位虽然离群众很近,思想却离群众很远。
“我们认为,乡镇干部的岗位,应该在农村,在群众当中,在田间地头,只有清楚了解群众需求,了解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真正把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解决了。”在翼屯镇宪录村,镇党委书记赵化录介绍说,为此,我们提出了“三项制度”。
民有所思,我有所知。民情日记制度,就是要求机关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和问题现场,掌握普通百姓,特别是种养大户、孤寡老人、贫困家庭等群体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并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过去到村里,老百姓看到我爱理不理的,现在一见到我经常打招呼,让去家里吃饭。”镇政府干部宋希贵说。
作为“三项制度”中的镇村干部代理代办服务制度,其发挥的作用同样无处不在。该制度实施以来,每个村都设立“代办站”,镇里设置“便民服务台”,镇村所有干部都是代办员,每天轮流值班。为方便群众办事,翼屯镇还特意编制了《代理服务办事流程手册》,明确了9个部门35项办事流程,使群众一看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近年来,翼屯镇党政干部在走访中了解到,全镇虽然经济发展良好,但群众生产生活中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为此,翼屯镇又出台了“扶贫帮带”制度。扶贫就是救助生活中的困难户,帮带就是帮助生产中的困难户。
“尊敬的赵书记,我们非亲非故,你们不求回报的帮助我,帮助我家,我心里真的很感激。”赵化录收到的这封感谢信,来自南昌航空航天大学的贠世林,他是翼屯镇党委救助的贫困大学生。
看似平凡的小事,折射的却是基层党员干部“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在群众眼里,“三项制度”就是党委政府为他们量身打造的衣服,“穿在身上很合适”。如今,发源于翼屯镇的“三项制度”,在新乡市已全面推广,许多农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都在“三项制度”面前迎刃而解。
“幸福之家”: 凝聚人心的精神家园
“不管财政多困难,这一次全县下大力气,整合资金3000多万元,新建村室139个,改造村室88个。”指着应举镇宋小寨村漂亮的村委会大院,封丘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马春萍介绍说。
作为全国贫困县,今年封丘对全县农村村室的建设或改造,堪称一个大手笔,这些村室被统一取名为“幸福之家”。
宋小寨村很小,不到400人,“幸福之家”算是该村有史以来第一个“有了建制”的村委会。与人口较多的村庄相比,这个“幸福之家”面积大约100平方米,虽然面积不大,但服务功能一点也不少。农家书屋、党员干部会议室、矛盾纠纷调解室等一应俱全,特别是宽阔平坦的活动广场,不但是群众活动娱乐的场所,也是群众了解各项惠农政策、村规民约、民俗文化和文明新风的地方。其中村规民约最引人注目:“自己门前的下水道自己管理;办红白事,早晚吃大锅菜;不管老少,不尊敬老人的,一律不能申请低保……”这些规定,都是村民自己提出来的,村干部经过讨论后觉得“中”,就上墙。
“封丘县为规范村级组织运行,创新实行了‘联户代表制,让村民通过联户代表的形式,在民主科学决策和便民服务等工作中说得上话、做得了主、使得上劲、管得到位,使基层四项基础制度落到实处。”指着墙壁上的“联户代表制”,马春萍解释说。
这样的“幸福之家”,封丘县每个村都有,内容丰富,特色各异。
“2015年,封丘县各级党委积极回归党建主业、大抓基层基础,以‘强基础、铸党魂、聚合力、抓服务、促和谐为主题,加快‘幸福之家标准化建设,把‘幸福之家建设成为党在农村的‘红色地标,群众的‘精神家园。”马春萍介绍说,“如今,‘幸福之家是农村开展工作的指挥部,更是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家。”
在“幸福之家”的建设中,封丘县把方便群众、服务群众作为重要内容,每个村都设立了一个便民服务站。“每天都有党员干部在这里值班,村民自己办不了的,我们去代办。”在宋小寨村,村委会主任刘英是位热心大姐。
由72名老党员老干部组成的“老年协会”,是应举镇龙华村的便民服务特色。别小看这样一个老年团体,他们为村民提供的服务内容既丰富又具体,发挥的“余热”更是难能可贵。红白事、环保卫生、老人权益、关心下一代、矛盾调解等,凡是村里的事务,无论大小,老年人协会几乎都能帮忙办好。
封丘县西贫东富,在鲁岗镇齐寨村,“幸福之家”是一栋面积24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无论是村民还是党员干部,都对“幸福之家”充满期待。建成后,这里将设有决策议事中心、党员活动中心、教育培训中心、便民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这样的建筑,在封丘县其他许多乡镇也正如火如荼地建设着,今年6月底将全部投入使用。
封丘被称为长寿之乡、树莓之乡和爱情之乡,三者之中,留光镇就占据其中的后两项。“‘打造文化乡村更要注重精神引领和心灵洗礼,相信‘幸福之家将是传播现代文明、弘扬主流价值的新平台,普及科技知识的大讲堂以及农民文体活动的主阵地,真正成为乡村‘凝神聚气的地方。”马春萍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