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霞 魏爱华
[摘要]阐述学校生命教育的内容,即开展生命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教育学生爱惜生命,引导学生欣赏生命,期望学生尊重生命,鼓励学生挑战生命,通过对生命本质、生命意义的理解和认识,教育学生敬畏生命、保护生命,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
[关键词]学校生命教育教育内容
[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30097
每一个花季生命的逝去,都会在大多数人心中溅起阵阵涟漪;每一起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都会引发社会对学校教育的热议。怎样才能让一个生命健康成长,怎样才能让“生命”之痛不再触及人们敏感的神经?生命教育应该而且亟须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学校来说,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生命教育。
一、帮助学生认识生命
在风靡网络的各类战斗、凶杀游戏中都有这样一种设置:当主人公英勇牺牲后,他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重新获得生命,又可以继续“战斗”。这给一些中小学生造成一种错误的认识,即生命可以重来。某地有一个七年级的学生,有一天因为一件小事居然把同学给捅死了,他对警察说,我以为他还可以得到生命,还能活过来。这个学生对生命的盲目与无知真让人惊叹,他竟然把真实的生命与虚拟的网络混为一谈,竟然不知道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开展生命教育首先就要使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我们要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将生物科学、生理科学、神经科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用深入浅出的方式教给学生,使学生了解生命的诞生、成长、衰老、死亡等自然现象,让他们真正认识生命,了解生命的必然性、偶然性和不可逆性。
二、教育学生爱惜生命
生命需要保护。在过去乃至现在,我们的媒体曾连篇累牍地宣扬舍己救人、见义勇为的英雄事迹,这固然符合中国的文化传统,但也是一种对生命的误导。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只有生命的存在,才有人生价值的创造和实现。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的人怎么谈得上实现生命的价值?反之,在西方,他们把珍惜生命作为生命教育的第一课。有篇报道讲述美国某学校发生火灾,许多学生在火海中逃离出来,教师发现少了两个学生,于是命令所有学生到火场外去寻找他们。一位来自中国的学生没有向教师报告就奋不顾身地冲进火海而不幸遇难,而他要救的那两个美国学生早已顺利逃生。这个在我们看来“真正”的英雄,美国学校竟没有“表扬”,更谈不上“追认”,教师反而因为没有教育好中国学生如何逃生而受到地方当局的处罚。美国的这一做法值得我们深思,生命教育应该从教育学生珍惜生命开始,要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宝贵,学会保护生命。见“义”要“智”为而不要“勇”为,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境况,保护自己的生命是第一位的。这不是自私,这是对生命的珍惜。
三、引导学生欣赏生命
要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关键是要让学生体验到生命之美。从虫蚁花草到飞禽走兽,及至万物灵长的人,每一个生命都是美好的、奇妙的。阳光下怒放的花朵,晨露中摇曳的小树,花丛中飞舞的蜂蝶,草原上驰骋的骏马,森林里游荡的虎豹,蓝天上翱翔的雄鹰……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无不张扬着生命的活力。一家人团坐而餐的温馨,父母体贴入微的关爱,教师循循善诱的教导,同学之间共同学习与进步的快乐……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无不显示着生命的美好。生命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生活中的这些生命之美,进而欣赏生命、感悟生命、善待生命。欣赏是一种理解的延伸、知性的壮美。欣赏教师,才会悉心接受教师的教导;欣赏同学,才会宽容别人、悦纳别人;欣赏自己,才会让阳光驱走阴暗。学会欣赏生命,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就会平等且和谐;学会欣赏生命,才会以珍惜的态度对待生命,以进取的意识实现生命的价值。
四、鼓励学生挑战生命
对人而言,个体生命存在与发展的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有鲜花、有掌声,也有荆棘、有暗礁。任何不期而来的变故或生活、工作中的种种不如意,随时都可能击中我们脆弱的生命。特别是今天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家长提供的良好环境中,“一心只读圣贤书”。经济上的宽裕、生活上的无忧使他们成为“温室里花朵”。由于时时处处养尊处优,因此一旦有什么失败、挫折的话,就不能勇敢地面对,甚至在思想上走进死胡同。仅仅因教师的几句批评,家长的轻微责备或一次考试不理想、一次人生的变故就出走或轻生,这是不理智的行为。所以,开展生命教育更要鼓励学生直面生活中的挫折,迎接命运的挑战,做命运的主人。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痛苦和苦难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只有在战胜苦难中才会有乐趣,才会有耐心,从而更加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
生命,是个沉重的话题,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我们都是生命的个体,所以我们不能回避生命,我们要做的就是让生命更美好。作为教育者,要做的就是要让青少年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从而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
(责任编辑斯陌)
[基金项目]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中小学生命教育现状与有效实施研究”论文,课题批准号:GS[2014]GHB1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