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跨国公司组织形态从传统等级制(Hierarchy)向异层级制(Heterarchy)的变迁引发了海外子公司在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中扮演的角色从同质性向异质性的转变。尽管现有文献中已初步形成几种不同的子公司角色分类,但由于学者研究视角的差异导致子公司角色划分较为混乱。文章对现有文献中子公司角色类型进行归纳和分析,提炼出界定子公司角色的关键特征,以族系相似性为依据对子公司角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整合,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海外子公司;角色类型;异质化;族系相似性
一、 引言
随着海外子公司在跨国公司维持企业成长、建立持续竞争优势中重要性的提升,海外子公司成为跨国公司理论研究的关注点。早期跨国公司理论认为,跨国公司母子公司之间是一种等级制(Hierarchy)关系,子公司仅履行母公司指派并“强加”的特定职能和任务,子公司在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中扮演的角色具有同质性(Prahald & Doz,1981)。然而,随着跨国公司经营范围的持续扩大和面临更加复杂、多样的经营环境,传统等级制组织结构已无法适应企业在更大范围内调配资源,组织和安排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因此传统等级制逐渐演变为异层级制结构(Hedlund,1986),同时也伴随着海外子公司在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中同质性角色向异质性的转变。分布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各个子公司面临特定外部环境中独特挑战,在利用母国专有优势开拓当地市场以获取更高收益或是寻求战略性资产为企业带来新的战略契机时,拥有独特知识、专业优势或是卓越能力的不同导致子公司在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中具备差异化的职能并发挥不同作用,因而扮演迥然各异的专业化角色(Rugman et al.,2011)。
现有文献中对海外子公司异质性角色的分类研究主要包括市场和增值活动范围、一体化当地化战略以及子公司知识和能力三大视角。但由于学者研究视角的差异,界定出的子公司角色类型较为分散和混乱,甚至有部分子公司角色名称相同却表现出不同的角色特点,导致不同类型子公司角色界限模糊不清,无法实现区分不同子公司角色之间的差异性和类型化的目的,因此对不同视角下的子公司角色分类进行归纳和有效整合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 文献回顾
较早关注海外子公司在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中扮演不同角色的是White和Poynter(1984)从市场和价值链活动范围对占加拿大制造业海外子公司的研究。受跨国公司总部战略决策的影响,设立在不同地区或国别的各个子公司分别托管不同的业务活动,在销售目标区域以及在当地经营过程中从事的增值活动(如生产和销售、研发等)方面产生差异,因而形成了微型复制品、销售卫星、合理化生产者、产品专家以及战略独立者五种子公司角色类型。微型复制品相当于母公司在当地市场的缩影,负责生产并销售母公司现有生产线上产品以满足当时市场对该产品的消费需求。销售卫星型子公司是企业在跨国经营初期阶段进入某一国家市场的主要形式,其设立的根本原因往往是由于当地市场的进出口贸易活动受阻(Benito,2003),子公司直接從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获取产品并负责当地市场的销售。合理化生产者的主要职责是为分布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组织内部成员提供产品零部件。产品专家为全球或地区市场研发、生产和销售与跨国公司核心业务相关的特定产品。战略独立者服务于跨国公司全球市场,是组织中增值范围最广的子公司类型,也是跨国公司中研发新产品的主力军,因而属于五种子公司角色中级别最高的子公司类型。Hogenbirk和Van Kranenburg(2006)随后结合子公司规模和经营年限,采用实证分析方法从市场和增值活动范围对子公司角色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并提出出口平台、当地销售卫星、全球托管中心和微型复制品四种子公司角色。其中,当地销售卫星与微型复制品与White和Poynter(1984)界定的两种子公司角色类型特征一致。而出口平台则专注于现有产品线上特定产品或者企业垂直化生产过程中零部件的专业化生产,负责将产品销往组织内部或外部市场,增值活动受限但市场活动范围较广。全球托管中心增值活动范围和市场范围都较为广泛,具备一定独特能力,因而可充分利用东道国当地区位优势从事新产品开发并将新产品销往跨国公司全球市场。
从一体化和当地化视角对子公司角色的分类源于Prahalad和Doz(1981)对跨国公司战略的研究。Prahalad和Doz(1981)指出,跨国公司从事全球经营时需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子公司之间的战略性协调和全球一体化,二是响应不同国家市场的本土化需求。对海外子公司来说则面临双重压力,即与母公司全球业务整合的压力以及在当地开展经营满足所处市场的差异性需求。以此为依据,Jarillo和Martinze(1991)按照子公司当地化和母公司一体化程度的不同,将子公司划分为接受型、积极型和自主型三种角色。其中,接受型子公司仅执行价值链上的少数活动,从事简单的生产或销售,与组织内部从事相似活动的其他子公司高度整合,是跨国公司在海外市场追求低成本效益或实现规模经济设立的子公司类型。与接受型角色相比,积极型子公司在当地执行大多数价值链活动,具有一定自主权,同时与其他子公司从事的价值链活动密切配合以实现协同效应。自主型子公司较为注重自身层面的发展和当地市场异质化需求,不依赖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获取知识和资源,与公司内部其他子公司活动联系较少,一体化程度较低,但由于自身具备较高自主权,最具新产品开发和创新潜能。在此基础上,Taggart(1998)指出了该视角下的子公司角色应包含第四种类型,继而以英国制造业子公司为样本,发现确实存在静止型子公司。与其他三种角色相比,静止型子公司仅执行少数价值链活动,与组织内部网络中其他成员的关联度较低,并不关注当地市场需求,因此一体化当地化程度都较低。
随着产业全球化的趋势以及跨国公司组织、战略复杂性和持续变革的升级,跨国公司母公司已经从知识和能力的主要创造者转变为吸收和利用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子公司具有的独特能力和知识的知识资本和能力的接收者(Ambos et al.,2006)。Bartlett和Ghoshal(1989)从子公司自身能力出发,依据子公司所处当地环境在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中的重要性,将子公司划分为战略领袖、贡献者、执行者和黑洞四种角色。战略领袖处于重要性较高的当地环境,协助母公司制定战略决策,自身能力较高,是跨国公司网络中的知识和能力的源泉和创造者。尽管贡献者所在当地市场战略性相对不高,但却因具备某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而拥有独特能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属于知识和能力的创造者。执行者是公司附加价值的传递者,属于跨国公司利用母国专有优势在国外寻求规模经济性的典型子公司角色。一般来说,执行者从事的价值链活动技术含量较低,自身无法创造知识,凭借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的技术转移在当地进行日常运营,具备的一般子公司能力也仅能满足在战略重要性不高的当地市场经营所需,属于知识和能力的利用者。黑洞所处当地环境战略重要性相当高但子公司能力最弱,几乎无法创造经济效益。此外,Gupta和Govindarajan(1991)等学者认为,只有实现了知识在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流动才能保障企业整体竞争优势的形成,因此从跨国公司内部知识流动模式出发,按照知识流动程度和方向的不同将子公司划分为:当地创新者、执行者、整合者和全球创新者。其中,全球创新者在所有角色中属于组织内部知识创造的重要源头,几乎不需要从其他子公司获取知识,是跨国公司的全球发展中心。整合者虽然也具备知识创造的能力,但同时需要从其他子公司汲取更多知识以供自身发展所需。执行者属于几乎不创造知识的子公司角色,需要依赖母公司和其他子公司获取知识。当地创新者根据当地环境需要可形成相关专业知识,但该类知识由于其特质性不适用于其他子公司,因此当地创新者属于知识流出和知识流入程度均较低的子公司角色类型。Wang等(2009)结合跨国公司子公司所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研究了双重网络中子公司产生的双向知识流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Gupta和Govindarajan(1991)仅从跨国公司内部网络知识单向流动对子公司角色研究的单一性。
三、 区分不同类型子公司角色的关键因素
不难发现,现有分类框架下界定的子公司角色类型,實质上均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子公司决策自主权这一因素,也正是由于各种文献在区分子公司角色时都将决策自主权作为极其重要的考察维度,因而造成了不同视角下界定的子公司角色类型产生了部分重叠。一般情况下,业务活动覆盖的范围越广,母公司授予子公司的自主决策权就越高,从而越有利于子公司的创新行为。无论战略独立者还是全球托管中心,都获得了母公司较大程度的授权,这也是从市场和价值链活动范围区分不同类型子公司角色的主要依据(White & Poynter,1984)。一体化与当地化分类框架中关注当地市场独特需求的子公司需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它在本地化经营过程中决策自主权的大小会随着当地环境嵌入性发生变化,越是高度嵌入于所处当地环境之中,子公司的自主决策权就越高(Jarillo & Martinze,1991)。而从子公司知识和能力视角对子公司自主权的研究表明,子公司知识和能力的高低与子公司拥有的自主权高度相关。子公司知识创造的范围及规模越大,就越能不依赖于其他自身独立运营,因此越能从母公司获得更高自主权。由此来看,不论是从何种视角对子公司进行角色分类,子公司决策自主权显得尤为关键。
四、 子公司角色类型整合——族系相似性
族系相似性理论是类型学研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在类别结构的构建、层次划分、成员的关联过程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Wittgenstein指出,族系相似性实质上是家族成员之间以多种方式彼此相似而形成的复杂网络。也就是说,家族中所有成员并不共同具有某一种特点或属性,而是存在一种相互交叉重叠的部分共有特征模式,即家族相似性(Beardsmore,1992)。与共性哲学思想中认为某一类别所有成员因具有同一共性(除此之外别无他有)而具有相同的地位不同,相似性哲学认为,处于同一类别中的每个个体都具有其独特的特点,而拥有该类别中所有特征且处于核心地位的一小群关键成员则是该类别中的原型或标准物,其他成员要尽可能地与这些标准物相似(Rosch & Mervis,1975),并且可按照相似程度的不同划分层次等级。因此,将事物进行类别划分时,并不需要该个体具有某一类别中成员的所有共同特征,只需要看其是否与该类别原型有足够的相似性(尹蓉,2012)。
按照家族相似性原理,以子公司决策自主权为区别不同类型子公司的关键特征,并以子公司经营范围为各个类型子公司角色的划分界限,现有文献中多样化视角下的子公司可形成领袖、整合者、执行者和观察者四种类型原型,其他的角色可作为族系成员归置于以上这四种角色原型中,其他类型与这四种角色原型可形成一定的族系成员层级关系。
在领袖型族系中,现有文献中不同学者界定出的战略独立者、战略领导者、全球创新者和战略托管者与其最为相似且地位相等,因而处于该族系中的第一层级。White和Ponter(1984)界定的产品专家尽管因具备大多数领袖型子公司族系成员特性,如服务全球市场,具备产品研发自主权等而归属于该类家族成员,但由于其生产的产品必须与母公司核心产品相关,与其他成员研发产品范围相比较低,因而在该族系中处于较低层级。可以看出,属于领袖型子公司族系中的角色类型,无论是从事新产品开发还是自主知识创造,具有最高级别子公司角色类型的大多数特性,例如服务于跨国公司全球市场,在跨国组织内部享有最高自主权,拥有垄断性知识,子公司创新和研发能力极强,不依赖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获取知识,是组织中新知识创造源泉。
整合者族系成员一般情况下服务跨国公司某一区域市场,主要特征在于对组织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的整合,实质上则是对子公司能力的重构。一方面整合者具备一定能力可自行创造知识并与组织内部成员共享,另一方面也需要从其他子公司汲取知识以满足自身对知识的需求。积极型子公司在当地经营过程中与母公司其他成员高度整合的同时积极结合当地经营过程中积累的能力进行创新,市场范围较广,具备整合者角色的大多数特征。
执行者族系中的子公司通常仅在当地生产和销售产品,当地嵌入性和能力受限,主要依赖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摄入日常经营所需知识和资源。跨国公司设立该类子公司的战略动机在于利用母国优势在海外市场寻求更高效益实现规模和范围经济。执行型子公司有两个子类:当地执行者和当地适应者。当地执行者在当地生产或销售的产品属于母公司现有生产线上成熟产品,不能对产品做任何改观。微型复制品和当地销售卫星均属于这一类别。当地适应者可以对产品作适当调整以适应当地市场特殊需求。尽管当地创新者可在此过程中积累相关技能,但往往由于该项技能只适用于当地市场而具有一定的特质化,无法与其他组织成员共享。当地创新者是在适应环境权变过程中进行创新性改变,因而分属贡献者族系中适应者的下一层级。
观察型子公司族系成员最突出的特点是子公司自身能力很弱,与组织内部其他成员关联度较低,也不关注当地市场需求。尽管无法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但当地市场却在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设立的根本目的要么为接近高新技术产地以及时捕获当地先进技术维持全球竞争地位,要么是仅为某一特定市场的特定顾客提供产品,是跨国公司以国别为中心的策略而产生的专业化角色。
五、 结论
研究表明,通过对自身能力的探索,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不再是跨国公司母公司“扩张的工具”,而是促进企业建立持续竞争优势、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以实现战略规划的主力军(Beule,2011)。对子公司角色进行类型划分有助于跨国公司根据子公司在其全球战略中扮演角色的不同进行最佳组合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目标。尽管现有文献中对子公司角色进行了类型划分,但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现有的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母公司角度对子公司战略角色的研究,忽略了外部环境和子公司自身因素对子公司在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中扮演差异化角色的形塑作用。其次,现有文献中对子公司角色的分类事实上属于McKelvey(1982)在研究组织分类学中提出的特殊(Special Classification)分类法。特殊分类法是指研究者从个体中挑选出小部分其感兴趣的个体特性加以研究并以此作为依据将个体归类的方法,因此实质上只研究了该类组织的某一方面或其局部特征,难以对子公司角色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实现其研究价值。由此来看,对海外子公司在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中异质化角色的研究一方面应全面考虑决定子公司角色的各种因素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子公司角色的影响和塑造,进而促进对不同类型子公司角色及其如何产生更为科学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Ambos B.& Reitsperger D.W.Offshore centers of excellence: Social control and success.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Special Issue,2004,(2):51-65.
[2] Barlett C.A.& Ghoshal S..Tap your subsidiaries for global reach.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86,64(6):87-94.
[3] Beardsmore R.W.The theory of family resemblance.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1992,15(2),131-146.
[4] Benito G.R., Gr?gaard B.& Narula R..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MNE subsidiary roles: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the Nordic countri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3,34(5):443-456.
[5] De Beule, F.Subsidiary strategic evolution in China.Entrepreneurship in the Global Firm,2011,(6):199-205.
[6] Gupta A.K.& Govindarajan V.Knowledge flows and the structure of control with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1,13(4):768-792.
[7] 尹蓉.家族相似性與原型范畴理论.经济研究导刊,2012,(26):213-214.
作者简介:郝瑾(1986-),女,汉族,陕西省咸阳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博士生,西藏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
收稿日期:2015-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