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香发
[摘要]导入是语文课堂的第一个环节,十分关键,应当引起重视。一个精彩的导入,既能使学生情趣盎然,又能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使课文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课堂导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30043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更注重知识的理解,并不像其他学科如化学、物理等富有操作的趣味性和思维的逻辑性,语文更偏重于理解与感悟,而这也导致了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厌倦。千篇一律的讲课方式,令人昏昏欲睡的内容,无一给学生带来乐趣,学生对语文的厌倦影响了教学效率,其语文成绩逐渐变差。此时,语文课堂的导入就显得十分有必要,只有在开始时吸引了学生,那么学生的思维才会紧跟教师的步伐,才能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积极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一、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即开门见山,不带掩饰,直接向学生宣布上课的内容,这是传统的导入方法。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今天我要讲解的是《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大家翻开书页,带着老师的问题再次阅读文章。”这样的导入显然给学生的感觉是毫无新鲜感,甚至与学生的期待相差很大,久而久之,学生会越来越抗拒语文学习。这种课堂导入方法虽然直截了当,但并不适合长久使用。
二、问题导入法
循序渐进,逐步导入,是指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带动学生的思维随教师展开,从而开展教学。如在讲解同样的课文《济南的冬天》时,笔者这样导入:“同学们,在上课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印象中的冬天是什么样的?对,大家都说出了自己眼中的冬天,那么大家认为每个地方的冬天都是一样的吗?不同的地方其冬天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眼中的冬天也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是什么样的。”通过问学生问题来导入,显然比直接导入更加吸引人,可以逐步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跟随教师深入课堂,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
三、故事导入法
毫无疑问,在学生感觉语文课堂枯燥无味的时候,故事性的导入对学生来说吸引力是很大的。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课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再一开始就产生抗拒心理,并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教师可以先讲述课文中的一些情节或与作者、作品有关的故事,由此展开讲解。如某位教师在讲解《斑羚飞渡》时这样设计导语:“(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同学们先听老师讲一个小故事:有一天,森林里发生了一场大火,火势很猛,一大群蚂蚁被大火团团围住,情况十分危急,眼看它们就要被大火吞了没。这时在一只大蚂蚁的示意下它们迅速地聚拢在一起,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成了一个大球。大球快速滚出了火势的包围,大火烧死了不少蚂蚁,但一部分蚂蚁因此得以存活。”故事讲完之后,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教师根据学生的感受进行引导:“同学们,在这生死关头,小小蚂蚁这种牺牲一半保住另一半的举动深深震撼着我们每个人的心。今天,我们将来看看沈石溪笔下温顺可爱的斑羚经历的那令人触目惊心的悲壮的一幕。”
讲解与课文类似的故事,渲染气氛,烘托主题,可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想知道文章中是怎样的情景,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展教学。
四、多媒体导入法
多媒体导入法是现今常用的一种方法,首先其先进的设备,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直观感受,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多媒体导入一般通过播放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视频等来开展教学。如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时,播放贝多芬的名曲《命运交响曲》;在讲解祥林嫂人物形象时,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通过教学课件展示《中国石拱桥》,让学生观看风光迷人的长江三峡的纪录片;在讲解《黄河》这篇文章时播放黄河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黄河的气势,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五、新旧知识联系式导入法
在导入新课时,借助与新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旧知识,使旧知识成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到“温故而知新”。如某位教师讲授《范进中举》一课时的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了《孔乙己》,鲁迅先生以传神的笔触,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殉葬品。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及其悲剧命运,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今天,我们从范进喜剧命运的这一侧面,进一步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与罪恶。”这样的导入,在复习知识的同时展开教学,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学生思维的发散。而通常的新旧知识联系式导入法是讲解上一节课的知识,然后再展开本节课的知识,显然像这位教师知识迁移的效果更佳。
教师应不断地对新课的导入形式进行深入探讨,大胆尝试,以适应素质教育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