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艳
[摘要]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教,更在于学。秉着把阅读教学放在首位的宗旨,让阅读成为学生的必修课,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落实阅读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阅读的意义不单单是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和增强理解能力,更在于启迪思想,感悟人生,实现从小我到大我的角色转换。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习惯个性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30018
一、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现在语文教学的通病就是教师把学习作为自己的任务,语文教学过程中步步操办而不是一步步地引导,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当代教师的目标就是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而非操控者,要想把阅读教学落到实处,首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把握学习的主动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育成功与否在于学生是否真的做到独立思考,看到一个实物或者现象,不仅仅局限于看到了什么,更是想到了什么。教师课前花很多时间去备课,准备了很多问题,一问一答的模式看起来循规蹈矩,其实是因循守旧。学生更多的已经游离课堂,不在思考,单问单答成了课堂的主旋律。学生成了这种模式下的“陪客”,落实阅读教学成为改善这种现象的最好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课堂的互动,并不是照本宣科,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多层面的方法让学生的创造性得到提高,从内心深处感悟文章的意义。于学生本体而言,积极地融入课堂,读一篇文章的时候多去思考其意义,由文章拓展到生活和社会,学会思考,而不是直接去看题目,这样既糟蹋了文章,也糟蹋了无限的创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谁都不可以取而代之,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实现从浅读到精读的跨越,要想阅读水平得到提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除了不断努力、不断感知,没有别的捷径可走。
二、落实阅读的全过程
阅读的第一步便是理解。一篇文章初读下来,倘若还不知所云,那便是不理解。理解是对于行文思路的把握,对于中心思想的解读,对于文章结构的借鉴。笔者给学生讲《农夫与蛇》这个故事的时候,出发点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农夫有多善良,蛇有多恶毒这些单方面的事实,更要理解善良和感恩的辩证关系。阅读的第二步是分析。分析能力的差异直接决定了阅读水平的高低。分析是对于理解的深化和加工,取其精华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那么以后自己笔下的文章就会变得熠熠生辉。阅读的第三步是运用。运用和分析密不可分,承上启下,阅读的过程便是不断思考的过程,融会贯通,方可心中有数。仅仅掌握第一步是皮毛,第二、第三步才是内在。阅读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于文章的分析和运用能力,仅仅停留在理解层面,除了应付死板的试题外,没有任何用武之地。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
阅读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方面有助于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当你真正爱上阅读,沉浸在书本中的时候,就会发现书中世界的美好,影射到现实生活,会让你变得更加积极乐观,宽容坦荡。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现实生活中探寻不到的快乐可以去书中寻找,现实生活中遭受的悲伤可以去书中诉说。在书中我们可以与名人对话,可以探索未知的世界,可以寻找真实的自我,唤起对真善美的追求,引导对是非丑恶的判断。只有当阅读行为融入生活,融入思想,阅读才是有意义的,才是有生命延续的阅读。
良好的阅读心理直接导向最佳的阅读效益。很多名著都很难理解,甚至有点绕口,这个时候选择放弃便会前功尽弃,想要提高阅读水平,首先要静下心来,仔细去理解文章所写的内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并不能一味地将书中的知识强塞进学生并不成熟的思维体系中,教师要做的是一步步引导,把艰涩难懂的内容耐心地讲解给学生听。基于此前提是学生已经做了充分的思考,有些学生有着聪明的头脑,却没有坚持的动力,耍着小聪明企图通过几篇文章就超过其他学生,这是不现实的。掌握正确的阅读教学方法,便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适时转换角色,既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也要引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向。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把握学生的阅读方向,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张扬个性,不显平庸。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育工作者要做的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爱上阅读,而不是只会做题的机器。阅读的意义远远不只是完成学业提高成绩这么简单,这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内在美的深化将会让学生做到最好的自我,接受最好的教育,养成最好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沈泳红.浅谈语文阅读教学[J].现代教育论丛,2008(8).
[2]程汉杰.语文高效阅读教学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3).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