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恋是什么味道的?

2015-05-30 10:48江曼
青春期健康·青少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阿亮异性爱情

江曼

初恋是甜蜜的,初恋是苦澀的,初恋是刻骨铭心的,初恋是美好的,是单纯的喜爱,纯洁的喜爱。有人会为初恋去力争到底,去努力去改变去成长的更美好。但是相反也有人是迫不得已地离开是放弃。但不管怎样,每个人都会有属于他自己的关于初恋的记忆,都有那属于自己的放不下的感情。

近些年,类似于《小时代》《匆匆那年》《致青春》这样以歌颂青春、追忆青春、谱写青春恋歌的题材电影作品越来越多。这也让现代更多的人想起了自己当年那青涩的、单纯的、莽撞的青春期时光。

影片中的重头戏就是感情戏。大部分的情节就是在叙述青春少年时那青涩懵懂的“初恋”,女主人公的形象大多都是白裙黑直发,性格高傲冷淡,一副不容易接近又学习超棒的学霸型高冷美女;男主基本上都是爱搞怪爱耍帅又很讲义气的那种“逗逼”型花美男。另外还少不了的就是围绕在男主和女主身边而且还很具有特点的绿叶好朋友们。他们一起搞怪,一起打游戏,一起追喜欢的女生。然后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和一个学习成绩很不好的在一起,学习好的就负责带着学习不好的一起使劲脑补,使对方的成绩在一段时间里发生突飞猛进的变化,并且俩人还都有着上同一所大学的目标追求。那学习不好的呢,就负责带着学习好的玩一些她之前从来都没有接触过的游戏和到过的娱乐场所。但是小编认为类似校园题材的作品太多,势必会对现在的中小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那就是过早的追求爱情。

初恋,一般都是发生在未进入大学阶段的青少年之间的爱情,特别是在校的中小学生为多。经过二十年在中国的调查表明,在中学阶段发生过感情的人很多。很多人也把少男少女的相互爱慕之情叫“早恋”,其实这是一个尴尬的字眼,因为它不科学。少男少女的爱慕之情应该叫初恋。初恋是无可非议的,初恋是人生第一朵绽开的鲜花,如初升的朝阳一样美好。一个身心健全的人,平心而论,谁没有在少年时萌生对喜欢的人的爱慕之心呢?

但是,现在的初中生还未来得及触及真正恋爱的时候,甚至只是稍稍有那么一点点倾向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会被家长和老师扼杀在萌芽之中。家长和老师们会担心他们因此影响学业,会不思进取,甚至于还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来。孩子青春期的爱情之花开在性生理发展的基础之上,其实,家长们更应该正确看待青春期爱情的产生。

对于现在一些网络媒体曝光的关于初中生不雅视频和一些过于偏激的言论实在太多。小编认为这样大肆的宣扬和批判不仅不会起到教导意义,反而会给这些孩子们带来精神上的打击,会让他们的自尊受到严重的受挫,甚至还可能给孩子们带来轻生的念头。让他们对这个社会充满了恐惧,觉得一切都是那样的可憎。古有云:“物极必反。”其实大可不必这样强烈的反对制止。如果家长、老师能够在这之前做好相关知识的普及和心灵的辅导再加以实际情况的教育,相信结果是会不一样的。

初恋一般有这么几个特征:1.少男少女的初恋是情的“萌生”,不是性爱的本身,它往往是单方面的、心理上的、感情上的爱恋,是纯洁的心理之恋。这心理之恋往往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具有理想性和脆弱性。它像是一场有趣的游戏,给人留下的是亲切的甜蜜的回忆。2.有人说,爱情不仅是对异性的肉体的追求,而且在更大程度上是人类在精神上亲近的需要。而少男少女的初恋几乎完全是精神需要的追求。正如歌德所说的,道德纯洁的少男少女的初恋,“永远趋向崇高的目的”。3.少男少女的初恋是以异性的自然吸引为基础而产生的最纯洁、最真挚的感情,它不含有任何杂念。这种爱是不自觉的,却是真诚的,感情色彩十分丰富,它不考虑各种各样社会因素,是两性之间最自然的爱恋。

中学生对异性的爱恋比较朦胧,受对异性的好奇心驱使。这种自然的爱恋的流露,过了少年期再也不会出现。所以,人们把少男少女的初恋又称为“一过性”的爱与恋。追求交往,向往初恋是少男少女青春期心理特点发展的必然过程。这必然一是出于好奇,少男少女的探秘心理与求知欲,使他们想尝试自己从未接触过的事物;二是出于需要,他们需要同情和异性朋友的信任和理解。可是,由于他们从来不接近异性,因此一旦被异性理解,很容易进入初恋的情网。

少男少女初恋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一般有这么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爱慕意识阶段。在这个阶段,对异性的爱是悄悄地发生,悄悄地进行,是默默地爱,或称为“暗恋”。在这个阶段里,他们喜欢观察异性同学,愿意接触异性同学,但又由于害羞,总要回避异性同学。所以便把对异性的爱深深埋藏在心底,不轻易流露。甚至直到毕业分道扬镳了也不向对方流露真情。第二阶段是具有初恋行为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是由爱慕意识发展到具有初恋行为的阶段。这阶段的特点是双方愿意或默许发展更加亲密的异性关系。如果说第一阶段具有“单相思”的味道,那么第二阶段就带有“心心相印”的意思了。

据调查,1400名中学生,谈恋爱的有104人,其中男生有36名,女生有68名。在我国,情窦初开期基本上在十四五岁,这个时候正好是初中二、三年级。在11所学校进行的调查表明,中学是初恋的高峰,一个是在初二、初三,一个是在高三时期。初三这个高峰期要比高三的高峰期来得要猛些,蔓延得要快些。

从另一调查中看到,初一时,初恋者占班级学生的4.43%,初二时占8. 19%,初三时占12.99%,高一时占27. 26%,高二时占13.38%,高三时占36. 23%。这个数字告诉我们,学生随年龄的增长初恋人数也在增加。家长们都不赞成学业尚未完成、经济尚未独立、身体发育还不够健全的少男少女谈恋爱。并且人们都在探讨如何解决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必然结果与“不赞成”中小学生谈恋爱的矛盾。

初恋总是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而发展的,它绝不会离开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而出现“早恋”的。应该说,初恋是随着生理、心理发展的步伐,正点到达。

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家庭和学校、父母和教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首先要求学生的家长和教师,对少男少女的初恋要有个正确的认识。寻求友谊是少男少女普遍性的心理特征,是由生理和心理发展而引发的一种既合“情”又合“理”的现象。因此,不能把少男少女稍有接触或接触频繁,就说他们在搞对象,更不能嘲笑他们为乱搞和作风不正派。

心理学家认为,初恋是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他们说,一般在12岁到14岁学生开始步入青年期,这是学生性的成熟期。第二性征出现促使了学生的心理巨变,寻求友谊和接近异性的欲望在萌芽、在发展,应该说是可喜可贺之事。教师和家长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

对学生中出现的初恋意识和行为,家长和教师一要表示理解,不能用蔑视的口吻讲话。二要为学生保守心灵的“秘密”。学生的初恋不大怕教师知道,倒是怕家长知道。为了教育效果,不宜“扩散”。老师要为学生“保密”。如果需要请家长配合教育,也只能正面地向家长介绍中小学生普遍的情况和问题。三要防止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千万不能针对某学生初恋问题进行班级讨论。四要尊重学生人格,不能厌弃和歧视有初恋意识和行为的学生,不能采取“孤立”政策对学生施加压力。“孤立”的结果会使学生更加感到心理上的“孤寂”,从而,需要寻求更多的慰藉,使初恋的双方结合更加紧密,原本不明朗的关系,可能明朗和公开化,并以一种十分顽强的方式抵抗着教师和家长所施加的压力。其结果是激起学生的逆返心理和强烈的对立情绪,不利于教育。

如何进行良好的教育引导呢?

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家长和教师要了解研究学生。学生初恋意识一旦产生总要在心理上反映出来的。国外性心理学家说,这时的女孩喜欢打扮,男生突然爱整洁,注意起外表美,男生在女生面前表现得特别好;他们愿意接近异性又有点害羞,上课时思想不集中,性格活泼开朗的人会突然变得沉静,豁达的人会变得古怪;两人电话、通信往来频繁,对集体,特别对同性朋友的交往趋于冷淡。

教师和家长要善于分析研究学生初恋动态,找出它的规律性。比如,俄罗斯发现七、八年级学生,美国和日本发现初中二、三年级学生的初恋者,多半是好学生。男生往往是比较高大的、强健的、正直的优等生。女生往往是文雅的、活泼的、漂亮的、品学兼优的学生。那些平时沉默寡言弱小的男女生则很少滑入爱池。然而,在高中阶段初恋者,往往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和缺乏家庭温暖的学生,因为他们更需要别人的同情、理解,更容易追求异性的安慰和温存。总之,只有深入地研究学生,才能了解学生;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

初恋的教育,并不是限制同学间接触的教育,相反倒要多鼓励学生去交往。因为追求交往,向往初恋是少男少女心理发展的必然。

这必然,一是出于好奇心。少男少女的探秘心理与求知欲,使他们想尝试自己从未接触过的事物。据苏联心理学者调查,中小学生初恋者几乎都是出于想尝试一下与异性交往的体验。据美国教育工作者统计,中小学生的初恋者90%提到渴望了解异性同学。我国在对37位14岁至18岁的初恋者提问中,有35位提到:想见识见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二是出于需要。据前苏联心理学者调查发现,大多数初恋者提到,在生活和学习中他们需要伙伴和情侣。据美国统计,中小学生的初恋者75%提及到在生活中他们怕孤独,需要同情和异性朋友的信任和理解。在中國,调查的37名初恋者中有28人提到了孤独和需要理解。

可是,由于他们从来不接近异性,因此一旦被异性理解,就不仅仅是理解的问题了,很容易进入初恋的情网。

因此,教育家认为,进行初恋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要扩大学生的交往。美国教育工作者说,男女生广泛的交往,同性知识教育一样,可以冲淡学生对异性的神秘感。英国一位教师说,有些家长和教师竭力地回避爱与性,实际上是回避不了的。回避的结果反而会给爱和性蒙上了神秘的面纱,这种神秘反而成了诱导学生探求神秘的动力。相反,让男女学生在学习和游戏中频繁交往,倒能使他们的异性观念淡化。在交往过程中,人们又主张集体交往更为适宜。因为集体化既可以促使少男少女相互了解,又防止过早“对象化”。

初恋教育,不管西方还是东方,不管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认为要从道德、教育着手。因为爱情的特征不仅仅是肉体的吸引,不仅仅是智力的一般发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人的道德和心理的发展,是情感和审美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爱情是道德的精华;一个人缺乏健全的道德根基,就不会有高尚的情恋。”高尚的情恋的培育又必须从道德教育抓起。学生具有心灵美,他们对另一个人的依恋才会建筑在道德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理智才能帮助情感,纯洁情感,给情感增添道德力量,才能从道德上使内心活动变得更高尚。从道德教育着手,就是要教育学生懂得爱情就是一个新的道德生活领域,不能片面地看待爱情,认为爱情只有欢乐和喜悦。爱情包含着严肃的道德责任。因此,教师和家长要教育学生懂得,中小学生是承担不了这些义务和责任的。因此,要用理智来约束自己、克制自己。如果心中已经有恋情的萌芽,要把它珍藏在心底,到需要的时刻才让它萌发。总之,从道德教育抓起,就是“让道德的成熟走在性成熟的前面”,以德制情。

泰国青春爱情喜剧电影《初恋这件小事》讲述的就是长相平凡、家境平平的初中生小水,因为喜欢上帅气的学长阿亮,人生从此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的故事。

《初恋这种小事》也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真实写照。小水是初中一年级一个最最平凡不奇的小女孩,她长的不好看皮肤还很黑,还带着大框眼镜和钢牙套,学习成绩也是一般般,但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女孩偏偏喜欢上了学校中最优秀、最善良、也最帅气的高一男生——阿亮学长。于是在周围好朋友和妈妈的鼓励下,她为了引起阿亮学长的注意开始做了很多的改变和努力,其中也有很多傻傻的小事惹人可笑。申请加入舞蹈社却在筛选时被喜欢阿亮的同学小菲羞辱;她不惜参演根本没有人喜欢看的话剧社;练习军乐指挥等等。小水的努力没有白费,这让她在初三的时候成为学校名副其实的风云人物。她变成了男孩们眼中最可爱、最温柔和最值得追求的校花级女孩。在初中毕业之时,小水终于鼓足勇气向阿亮表白,但是却遭到阿亮的拒绝。其实,阿亮是出于当初对好朋友阿拓的承诺,因为阿拓告诉阿亮他很喜欢小水,要追求小水,希望阿亮可以帮他并且还请求阿亮不要喜欢小水。他不想失去他的好兄弟,只好把自己对小水的真实感情给隐藏了起来。就这样他们错过了彼此。

电影的结局是在9年后,在小水回国参加一次现场节目采访中,这时小水已经成为了一名非常出色的服装设计师,并且在节目中也提到能够成为今天的自己要感谢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自己的“初恋”——阿亮学长。而这时阿亮也出现在了节目现场,阿亮是作为特邀嘉宾被主持人请来的。阿亮也已经从一名超级球星成功转型为一名小有名气的摄影师了。

时隔九年,两人再一次相见,小水问阿亮有没有结婚,而阿亮回答,我一直在等着那个人从美国回来。小水笑着哭了。电影的结局是美好的,剧中女主角并没有因为喜欢一个人而放弃或者影响自己的学业,她反而是在不断的努力,努力让自己变得更美好。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就是小水的妈妈对小水的鼓励和讲述给小水听关于她和爸爸之间的故事。小编认为这是一个充满智慧又无比开明的妈妈。相信小水也正是在这样的鼓励中永远都是充满斗志昂扬的样子。可能,这就是所谓的爱的勇气吧!

初恋是莫大人生中的一件小事,又是万恶青春中的一件大事,在没有自我认知与定位的十几岁撞上的第一个人会影响“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也许《初恋这件小事》的这个亘古不变却永远有效的桥段砸中一代代低龄和高龄少年之心,那些被蓝蓝的天空、白白的校服、长长的影子包装精美的初恋情结和故事中,总是有你也有我。

初恋是什么味道的呢?初恋是甜蜜的,初恋是苦涩的,初恋是刻骨铭心的,初恋是美好的,是单纯的喜爱,纯洁的喜爱。有人会为初恋去力争到底,去努力去改变去成长得更美好。但是相反也有人是迫不得已地离开是放弃。但不管怎样,每个人都会有属于他自己的关于初恋的记忆,都有那属于自己放不下的感情。

人的一生会很长,在这之中我们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每一个人从你的人生中经过都有他必然的关系,你所经历的一些好事或是困难也都有它的理由。我们要学会顺其自然的去面对,有困难了就要去解决,欣然的接受,这样我们才会学着慢慢成长起来。成为那个大家和你自己希望的样子。

猜你喜欢
阿亮异性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浦东美术馆·大玻璃·独异性
拿错包的人等
异性组
异性齿轮大赏
阿亮的变脸绝活
送打糕
北斗七星的传说
父 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