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机器大工业的社会后果

2015-05-30 00:05刘光乐杨芮
求知导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异化劳动

刘光乐 杨芮

摘 要:马克思揭示了机器大工业的历史发展进程,从而进一步分析出了机器大工业是扬弃劳动对资本从属的现实途径。马克思对机器大工业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了探析,指出机器大工业不仅是人类生产工艺技术发展上的崭新阶段,而且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革的必然完成结果。他从资本论的角度分析机器大工业的历史发展的积极与消极作用,从现实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革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历史后果,分析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最终的落脚点是扬弃劳动对资本的从属以及社会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

关键词:机器大工业;劳动;异化

1.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历程

伴随着大工业的发展,手工业不断转化为工场手工业,工场手工业不断转化为工厂。而经过劳动对资本形式上的从属和实质上的从属,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完全建立起来。在马克思看来,机器大工业既是造成劳动对资本的从属以及社会异化的根源,同时也是扬弃劳动对资本的从属以及社会异化,使人从片面、不自由的状态走向自由和解放的现实途径。

随着大工业的兴起,社会内部的分工也发生了变化。和以往生产方式的保守的技术基础相比,机器大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也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社会内部的分工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不断地变动。

2.机器大工业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同时,生产的发展反过来又为从理论上征服自然提供了手段。应用机器的大规模生产第一次使自然力,使自然力变成了社会劳动的因素。因此,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是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和应用。

(2)机器大工业开拓了世界市场,发展了新的世界市场关系。机器大工业带来了远洋航行和一般交通工具及通讯工具的生产、使用和普及。人们处在这新的世界市場关系中,时刻感受得到机器大工业带来的巨大生产力与便利生活。

(3)机器大工业带来更加细化的分工,并相应地使社会内部分工更加广阔。在机器体系这个客观的机体中,工人相应地减少,但技术基础使生产过程相当完善,以致机器配备少量的工人反而能生产更多商品。与此相适应,社会内部的分工也愈加广阔。

3.机器大工业对社会的消极作用

(1)机器大工业在使生产过程的物质条件及其社会结合成熟起来的同时,也使资本主义形式的矛盾和反抗成熟起来。无论是生产内部分工引起的人的畸形和片面发展,还是社会内部分工发生的革命即大工业的本性所决定的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所导致的工人生活的动荡不安甚至极端贫困;以及对补充劳动力的占有所导致的道德败坏和智力荒废,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劳动对资本的从属关系下资本贪婪的本性所导致的。

(2)虽然技术进步使大工业引发了农业的整体发展,但在农业中也像其他生产部门一样,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量的增加是以劳动力本身的破坏和衰退为代价的,而且由于农业工人在土地上的分散,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

(3)机器大工业所实现的生产的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也使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社会化的生产不相容,这个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资本家作为社会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与一无所有的工人相对立,在经济关系上表现为生产和消费不能达到基本的对等,生产和市场不能达到基本上的同步,因此在一味追求剩余价值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就产生了现代生产过剩,另一方面资本的贪婪本性又使工人的购买力局限在消费必需品上,使工人阶级整个购买力不断萎缩,这两者间的矛盾导致了现代的生产过剩。

马克思的资本论通过严谨的分析得出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已经使“新社会的形成要素和旧社会的变革要素成熟起来”,科学地预见到:当物质生产力达到一定阶段,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势必代替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即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势必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所有权和劳动的分离只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化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过渡阶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8.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52—553.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异化劳动
让劳动实践真正发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使人快乐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分裂、异化与虚无——解读《上来透口气》的主题思想
热爱劳动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