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长春
在阅读教学中,“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最基本的训练,是贯穿于教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环节,是阅读教学主旋律。如果学生要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这个工具,离开了读,那将是一事无成,只有在学生自己实践中,即通过反复地读,逐步理解并掌握基本规律,形成技能技巧,才能掌握好读写的基本功,实实在在地提高阅读水平。
一、要认识读的重要作用
1.读,能帮助理解语义
从语义角度看,一篇文章总是由主动和熟语融合而成的一个完整的语言实体。一些生疏的语言,与其由老师讲明,不如引导学生自己通过认真读原文中的原句,借助生熟语所共处的语言环境及其相互联系来理解。通过无声的读,从语义关系上发现生语意义,如“他和我仿佛年纪”,意会一下就知道仿佛是“差不多”的意思;通过有声地读,从语音语气上感知主语意义,如“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样,把“我”字的重音读出来,就可以知道是在批评“你”的记性不好。
2.读,能强化感知理解
阅读教学从阅读的内容看,是字、词、句、段、篇;从阅读能力的结构看,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其中思维、理解是核心。
如教“狼和小羊”一文的第二三自然段时,我将挂图出示,要求学生一边看图,一边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说说狼第一次找的什么茬儿。然后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狼和小羊之间的对话,理解句素,读出语气。“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第一句是狼故意找碴儿,“弄脏”应该重读;第二句是用的问号,应该读出责问的语气。“我不会把您喝的水弄脏的。”与“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这两句,让学生通过朗读,使他们明白了这一句也是反问句,但却是温和的语调,表达的感情比陈述句强烈,激发了学生同情怜悯小羊和对狼的可恶憎恨的思想感情。
3.读,能增进领悟感染
在文章中,作者对一定事物、情境的表述总是要寄托一定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倾向的;这种思想情感有的是作者直接揭示,有的则是没有明确表示,不管何种情形,都应注重在再现情境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细读,深读,品读原文,投入感情,从字里行间体察作者的情感轨迹,从而使自己的思想升华,认识提高从而领悟到文章的深刻内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最需要做的是点拨学生什么地方该详读,什么地方该略读,哪些该重读,哪些该轻读,而绝不能以形式主义的繁琐分析,毫无意义地所谓“满堂灌”或“满堂问”去束缚学生的思维,造成大量有效时间的白白流失。
4.读,能发展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一要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二要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去理解概念;三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并加以验证等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读,让学生通过反复地读,便能有益于思维的发展。因为,读课文,借助文字符号,要把作者的语言还原为作者曾感知过的事物,这是再造想象的训练,由课文叙写的具体真实材料而揣摩出中心思想,要经过比较、归纳、概括等多种形式的思维训练,反复感知,久读成诵,这不仅包含着分析语句的结构关系,探索篇章的组织形式的思维过程,而且在吸取作者语言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吸收着作者的思维营养,使自己的思想逐步变得精辟,丰富。
除此以外,读在增强语感,陶冶情感上也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这在很多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已被证实了。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的掌握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
1.阅读要做到“五到”
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眼到”就是看课文,做到不增字、减字,不错字漏字;“口到”就是要有琅琅的读书声;“耳到”就是要会听别人读,会听自己读,要有语感;“手到”就是要在读的过程中要有勾勾画画;“心到”就是要边读边思考,不要有口无心,读了什么都不知道。
2.围绕“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个目标指导朗读训练
第一,读正确,把握实质性整体。读正确是流利读、有感情地读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利用汉语拼音正音,并要做到不加不漏,不跳不倒。第二,流利地读。流利地读指读的时候句子清晰,停顿适当,语言流利顺畅,在教学中应注意“上声、轻声、儿化音”等变音现象的指导,注意指导学生克服朗读时形成的习惯性腔调,如“唱读、念读”等。第三,有感情地读。主要指读出抑扬顿挫,语调神情显出文章的风格神采。在指导中,应把理解语言与训练朗读交融在一起,使学生在读中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历其事、如闻其声,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以提高朗读效果,最终实现有感情地朗读的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西安丰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