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晨
摘 要: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传媒生产观念的不断革新,以数字技术革命为先导的媒介融合带来了传媒新技术快速发展、传媒内容表现方式显著改变、传媒文化产业竞争加剧、传媒文化产品设计标准革新等诸多变化。这些变化对培养影视广告人才创新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作为与媒介紧密关联的影视广告教学,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理应做出应对,提升教师创新教学理念;构建“多平台、多模块”课程体系;实施教学内容的整合;运用“三促教学”模式,推进课程教学方式改革,探索出培养适应媒介融合需要的广告人才的措施。
关键词:融合;教学改革;三促教学;微信平台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传媒发达的美国。其定义是将原先属于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起。美国马塞诸塞州理工大学伊契尔索勒 浦尔教授认为,媒介融合主要指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我国喻国明教授在《传媒经济学》中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象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
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这一趋势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正对各国经济社会各个层面的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为顺应世界媒介融合发展新趋势,国务院于2015年7月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推动互联网融合各个传统行业,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而作为与媒介紧密关联的影视广告教学,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理应做出应对,转换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手段,构建“多平台、多模块”课程体系,实施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改革,运用“三促教学”模式,推进课程教学方式改革,探索出培养适应媒介融合需要的广告人才的新措施。
影视广告教学是以视听艺术为基础,以创意设计为核心,为了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广告设计技能,能综合运用摄影、表演、平面设计、动画设计、影视特效以及计算机等众多工具进行独立设计制作的专业课程。通过对该学科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其专业课程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学生“死记硬背”老师的示范案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高;第二,由于课程学时的限制,大型的例题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充分展开,小组合作因为不能动态跟踪学生进程而无法进行; 第三,课堂教学中接受能力较差的同学没有重复学习渠道,导致学生的自我能效感降低,逐渐缺乏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和动力;第四,由于实施分班制,优秀老师的课堂教学只能使一部分学生受益,导致整体教学效果出现偏差。
一、教学理念的应变
媒介的融合促使学科之间界限相互消融,也必然催生新型的“一专多能、融合型”影视广告人才教育理念。传统模式的影视广告教学中,更多地是从“电视”这种单一媒介出发,根据其媒介特性进行影视广告的设计制作。然而,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的媒介环境和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模式培养的影视广告人才已难以满足媒介融合背景下多元化、融合化、整合性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影视广告人才面临新的挑战, 作为传媒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高校,应该适应媒介环境的变化,调整影视广告课程结构,变革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在传统影视广告设计的基础上,兼顾在网络广告、手机广告、微电影广告上的设计,使广告具备跨媒体和互动性的特点,适应新媒体发展的需求。
二、教学模式的更新
传统的广告教学模式依然是“老师讲、学生听”“课堂讲理论、课后做作业”。这种教学模式很难发挥学生的个体主动性,教师给学生传授的理论知识不能真正吸收运用,最后造成学生眼高手低。面对媒介融合趋势的挑战和要求,如何能改变现状,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笔者认为积极实施“三促教学”教育模式能够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竞争力。
“三促教学模式”就是“以展览促双基”“以比赛促创新”“以项目促能力”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是以应用能力为核心,把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提高、创新意识的培养、实践能力提升作为目标,采用展览、参赛、实际项目引进课堂等形式融合贯彻于教学始终的一种系统性、创新性的教学改革模式。
其中,“以展览促双基”就是通过作品展览的方式来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除了展示给同学、同事看,还要利用微信公众号发布平台,将学生的创意广告作品置于互联网上给其它院校及广告从业者看,接受社会的检验。以网络点击率、好评率为评分的主要依据,改变传统以教师个人审美趣味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此举紧紧抓住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的心理,为专业学习者寻找到一条自我展示的途径。既提高了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检验了教学成果,同时又加强了专业领域内的相互沟通和学习,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以赛促创新”就是通过专业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种大型的专业性设计比赛,比如由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等,以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学生把课堂中学习到的广告理论知识融会贯通,转化为参赛的基础和动力,提高学生参与竞赛的热情和创新水平。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只有把创新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才能真正在媒介大融合的环境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
“以项目促能力”一是通过专业教师将社会实际项目引入教学课堂,二是充分利用“威客中国”“猪八戒”等网络任务平台,将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项目结合起来,制定出与项目方案紧密融合的实施计划。老师和学生同时参与其中,经历真实案例设计的全过程, 既考验老师的项目组织、协调、指导能力,又让学生在项目中学会“融课堂理论为实践设计能力”,学会分工与协作,切实提高师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和创业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出高素质的融合应用型广告人才。
三、教学内容的整合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教授的传统专业知识内容弊端日渐明显。很多院校的影视广告专业设定的专业课程内容,基本上是在网络数字化信息技术全方位进入广告传媒领域之前设定的。课程内容设置较为单一,主要为单一媒体时代培养专业人才。面对媒介融合引发广告行业用人需求的变化,对单一媒体时代的专业教学内容进行必要调整已是大势所趋。
影视广告课程的体系应该包括市场分析、策划、广告剧本、分镜、摄影、剪辑、动画、特效、后期编辑、媒介发布等广告生产流程,而不仅仅指广告的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内容由老师依据课程设置的需求进行架设,然后学生根据计划安排按照课程计划表加以执行。在整个影视广告课程里,老师扮演广告主,发布任务,学生将实际扮演业务、策划、设计师等多种角色,实际操作每个环节,从市场调研、产品分析、选题策划、收集资料、规划方案、设计制作、发布作品及完成广告效果调研。为了适应媒介融合的趋势,还有必要进行全方位的训练,因此,影视广告课程中学生必须学会实际操作完成影视广告的每个环节,包括平面、广电、网络以及新媒体的编辑工作。同时,还要要求学生学会融合各种媒介,根据不同媒介的特性制作广告,毕竟同一广告项目,文字、影像和网络以及新媒体会重视不同的层面。把适合文字表述的部分用文字陈述,适合影音的用影音表现,适合移动媒介、网络的就通过推送的形式加以呈现,这样可以让受众有更多获知信息的渠道,最终达到广告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四、教学方法的创新
就影视广告教学而言,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以及个性化学生的需求。在媒介融合大环境下,应充分利用有利的网络条件,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以及创新思维。
以微信为主要平台的“互联网+教学”是通过移动通信技术、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应用使虚拟环境与物理环境无缝融合,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对学习者学习进行过程记录、个性评估、效果评价和内容推送,并根据学习者模型,对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计划、监控和评价作用。“互联网+教学”的结果,是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私博课、微视频等信息化课程将会使未来的一切教与学活动都围绕互联网进行。老师把影视广告课堂中不易消化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碎片化处理,制作成短小精悍的微课视频并通过微信公共平台发布,使学生在互联网上按照自己的学习程度进行“点单式”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讨论,老师参与其中,既解决了问题又活跃了气氛,不仅拉近了师生关系,还让学生对学习专业课程建立了信心。线下,老师根据微课点击量掌握学生在影视广告学习过程中的盲点和兴趣点,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调整,进一步完善影视广告教学的效果。
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线下的活动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拓展。通过分析各种教学方法,可以证实媒体融合环境下的“互联网+教学”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按需学习和个性化订制学习的需求,能够改善学习方法,优化学习过程,提高知识掌握率、应用技能、学习质量,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信息素养,是传统教学的重要拓展和有益补充。
五、结语
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入发展,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能够实现全国高校影视广告学科、专业之间的信息联系,建立起教学资源共享库。打破不同地域、不同高校、不同老师之间的教学壁垒,使地方院校的广告专业学生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学习不再受到空间、时间的限制,同时让优秀老师在媒介融合的环境里更大地实现教育的自我价值,真正做到教育以人为本的宗旨。
参考文献:
[1][澳]奎因.[美]费拉克.媒介融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2]蒋剑平.艺术设计类专业“三促教学模式”应用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2).
作者单位:
邵阳学院艺术设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