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义
【摘 要】战略狭义指对战争全局的策划和指导;泛指重大、全局性、长期、相对稳定、决定全局的谋划。城市的总体规划就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本文太原市战略规划为例,对城市的整体发展进行分析研究,并分别从城市布局、产业发展几个方面入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战略;结构调整;生态;共赢
1 引言
传统总体规划是在“确定性”为特征基础上的宏观布署。传统总体规划是法定的规划。总体规划往往受到时限和行政界限的限制,缺乏对城市长期的战略性的考量。,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在充分挖掘城市和区域现有优势,针对存在问题所提出的开放式的 动态性的宏观战略规划。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往往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在时间上更着眼与于长远,从20年到50年甚至更远。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通过征集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决策层的意见和建议,以达到一种社会共识。
2 背景
2000年9月,广州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在规划界引起了广泛的共鸣。经过3年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之后,国内许多城市,如南京,杭州,成都,哈尔滨,合肥等都进行了类似的研究,为各自城市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为下一步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思路和建议。
太原市于2003年开始编制城市战略规划,规划从太原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历史与发展研究、太原城市竞争力研究、太原产业发展研究、太原旅游业发展研究、太原城市形象研究、太原城中村改造与更新规划研究、太原城市经营与管治研究、太榆区域合作研究、太原自然生态资源和城市空间整合规划研究等9个层面做了战略研究。
3 认识太原
太原目前是山西省的首位中心城市,是华北地区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国内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和国家确立的内陆开放城市。
从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太原市是典型的河谷盆地,中华腹心。从历史看,太原市是军事重镇,锦绣龙城。从空间结构演变来看,太原市由于受到城市的东、西、北三个方向山地和汾河的阻隔,多年来,太原城市空间主要在汾河以东向南的方向发展。随着跨汾河交通的改善和汾河西岸工业的扩张,汾河西岸用地和空间也得到迅速扩展。南向是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要方向。
4 城市发展目标
从资源型城市走向综合型城市;
从偏于一隅走向区域共赢 ;
从千年古邑走向时代名城 ;
从“锦绣龙城”走向“生态新都” 。
5 定位
太原是国内重要的清洁能源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具有三晋文化特色的旅游城市,华北地区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区域性的物流中心和交通枢纽,山西省的首位中心城市,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6 布局
6.1 规模
太原现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94平方米,按照国家规范,结合太原发展的实际,规划未来太原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介于90-100平方米之间,根据市区人口预测的结果,到2050年,太原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420-470平方公里。
6.2 潜在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
(1)基于现状生长的发展模式
规划特点:以现有建成区为依托,呈摊大饼式向周围扩展。
优点:投资小、见效快,整体性明显。
缺点:不能解决城市长远用地问题,市中心压力过大,城市没有摆脱城市病的问题。
(2)跨越式发展模式
规划特点:跨越现有城区,在城市郊县的清除、徐沟建设新城。
优点:新的开始,没有包袱,有利于新城的完美。
缺点:难度大,没有依托,短期难到实现,可能对新区造成污染,新、旧城区间的交通不便。
(3)组团式发展模式
规划特点:以南拓为方向,以开发区、大学城、物流中心、市政府等为开发组团进行城市拓展。
优点:符合城市发展方向,有针对性的依托重大建设项目,容易形成。功能明确,分区清晰。
缺点:与旧城区缺乏有效的衔接。
(4)沿河集约发展模式
规划特点:沿汾河形成沿河发展的城市集聚区
优点:充分体现沿河的景观,利用汾河创造滨河的人文效果。现状条件下,易于形成。有利于两岸城区的平衡发展。
缺点:不利于工业的布置,进一步拉长城市布局。对汾河污染的压力大。
(5)基于TOD模式的发展模式
规划特点:以轨道交通站点为依托,以交通为导向拓展城市。
优点:易于充分发挥轨道交通方便快捷的优点,形成以站点为中心的发展区,形成组团式空间结构。
缺点:城市拓展缺乏其它方向的考虑:城区由点扩展,各站点功能分区不明晰。缺乏产业空间的考虑。
(6)南部轴向拓展的发展模式
规划特点:以南向的三条主要交通轴为发展轴线,轴向拓展。
优点:轴向拓展,易于形成。有效拉近太榆的联系。
缺点:交通压力大,城市过分拉长,加重运输和流动成本。基础设施难以配置。
(7)基于行政区划调整的发展模式
規划特点:将榆次区纳入太原市,集中安排城市布局。
优点:有助于全面优化太榆城市布局。符合经济发展的空间方向,全面解决南拓空间问题,太原南拓全面升级,促进太原开发区、大学城的良性拓展。
缺点:机场搬迁压力大,成本高,难度大,晋中市要另觅市区。
经过综合分析,我们确定太原市城市空间拓展的模式宜选择:以基于南拓的组团式模式为基础,加强南北轴向交通的建设,发展沿汾河带型组团城市,远景考虑行政区划调整的可能性,将榆次纳入太原城市的拓展空间范围,城市空间由带型转为“T”型组团状城市。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为:北调南拓、内优外设
7 战略决策
7.1 城市经济发展的观念转换:
从依赖拥有资源的多少(比较优势)转换到靠控制和配置资源的能力(竞争优势)强弱方向上来,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7.2 产业结构调整思路
調整产品结构,逐步实现把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
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抓小放大”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速产业的高技术化。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产业 ,促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发展县区特色经济,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7.3 主导产业选择
结合太原市的资源禀赋、现状产业基础、结构和规模以及未来发展前景、产业关联效应等因素,选择装备制造业、能源业、冶金业、化工业、旅游业、物流业等产业作为太原市的主导产业。
7.4 调整产业布局的策略
目标:优化资源,合理配置资源,从生产中心走向资源配置中心。
尖草坪区——太钢集团搬迁的难度较大,继续保留,但其中的化工企业应该搬迁到南部的小店区。产业定位:冶金工业综合区、小商品集散地。
杏花岭区——处于太原市核心区杏花岭区的大量工厂也应该搬迁到小店区。产业地位:商贸、居住、第三产业发达地区。
迎泽区——发展行政办公、商贸、金融、居住等第三产业发达地区。
万柏林区——机械工业企业继续维持不变,化工、纺织企业向小店搬迁或就地改造。留下的土地成为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一个园。产业定位:机械工业、煤炭工业、商贸业。
晋源区——重点发展旅游综合服务业,工业企业就地改造或搬迁到小店区。产业地位:旅游综合服务业、农业、房地产业。
小店区——以高新技术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园区、物流园区为依托,接受城内产业转移、发展新兴产业、成为生产与生活综合的新区。
7.5 太原市产业组织改进策略
目标:
从大企业.公有企业集中型走向民本经济的集群型
从不同企业之间水平分工自成体系型走向垂直分工密切协作型
策略一、深化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将大量的资产(特别是非经营性资产)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将该扩散的生产环节就应扩散出去,进而在周边形成产业链,形成大中小企业共存的企业群体,形成分工明晰的社会经济网络。
策略二、借鉴上海的“青浦模式”,在大城市周边发展民营经济开发区。
7.6 区域合作
太原与晋中:(1)两市都是煤炭资源丰富的城市,资源依赖型的采掘工业、原料工业,如煤炭采选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能源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都成为了各自的主导产业,两市产业雷同现象严重。通过行政区划整合可以改善。
(2)加快创新太榆都市圈行政管理体制
(3)制定太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公约
(4)构建太榆地区广域交通体系
(5)充分发挥太榆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市场调控作用
(6) 规范地方政府行为
太原与省内其他城市:发挥太原工业门类最齐全、实力最强劲的优势,在山西的工业结构调整中起主导作用。大力发展装备工业,通过装备工业前后关联效应大的特点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带动其他城市产业的发展。
发挥其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的作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商贸业和物流产业。
发挥太原的省会地位和区位优势,带动全省科技和文化的进步。太原与北京及华北其他城市:主动溶入京津经济圈,发挥配角作用。充分利用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规律,实现山西与京津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产业充当东部城市与西部地区交流的中转站
8 结语
一个城市关键不在于今天已有什么,而在于明天会有什么,明天会有什么取决于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也不仅仅在于现在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未来控制和配置资源的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