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爆竹”

2015-05-30 15:59:09陈璧耀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梦华喜庆爆竹

陈璧耀

我国民间每逢喜庆佳节,为营造热闹气氛,有燃放爆竹的习俗。尤其是过年,更是如此。“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燃放爆竹也成了送旧迎新的一种特别方式。如今,为环保和减少雾霾等缘故,各地对控制燃放爆竹已有很多新规出台。

爆竹就其构造而言,都是些纸裹着火药的东西,没有“竹”的什么事,称之为“爆竹”似有点名不副实。但大家依然还是称“爆竹”,原因何在?

原来,“爆竹”是个历史很悠久的古语词,而最早的爆竹,爆的就是竹。所以从名称上看,其名、实在形成之初原是非常相副的。

相传为汉东方朔所著的《神异经·西荒经》中,有一则“山臊”故事,说西方的深山里,有一个长得像人一样的鬼怪,身高仅一尺多,只有一条腿,总是裸着身子,以捕食虾蟹为生。见到人也不害怕,而在人入睡之后,却常借着人留下的火堆烤虾蟹吃,甚至还会偷些盐来蘸着吃。这种鬼怪的名字就叫山臊。据说人若是被它侵犯了就会生病。人们因此就“以竹著火中”,把竹子放在火堆里,用竹子燃烧时“爆烞(pò)而出”的爆裂声来吓唬它们,于是“臊皆惊惮”,都被吓跑了。这办法似乎还真有效。

这是有关爆竹的最早的文字记载。后来南朝梁宗懍(lǐn)《荆楚岁时记》也有类似说法:“(正月初一)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只是时间上演化为正月初一这个特定的节日,也就是在过年的时候爆竹了。

民间最初燃放爆竹,只是驱鬼避凶,并无喜庆的意思,而且爆竹原来也非偏正结构的名词性词语,而是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爆竹”的意思就是燃爆竹子,因而也有叫“燎竹”的,如宋人袁文《瓮牖闲评》所说“宗懍云:‘岁旦燎竹于庭。所谓燎竹者,爆竹也。”这“燎竹”就是爆竹,也就是烧竹。所以那时所说的“爆竹”,就语词结构而言,和我们现在所说的“爆竹”,是有所不同的。

大概在唐朝时,人们开始把硝装在竹筒里引爆,这就和现在的爆竹相近了。据说唐代的李畋(tián)是第一个这么做的人,后人就把他尊为爆竹的祖师。到了宋代,为追求更好的声响效果,就开始了使用火药,竹筒也改为纸制的,这就和现在的爆竹一样了。

清翟灏《通俗编》说:“古者以真竹著火爆之……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仗。”这“后人”按《通俗编》的说法,就是宋人。因为翟灏认为“爆仗”这个名称“前籍未见”,是“自宋有之”的,至宋周密《武林旧事》等始有“少年竞放爆仗”和“岁除爆仗”等有关“爆仗”名称的记录。所以“爆竹”自宋以后,就又称为“爆仗”了。但按宋高承《事物纪原》“魏马钧制有爆仗”的说法,则“爆仗”之名似早在三国魏时已有了。只是那时的爆仗“犹以竹爆也”,還不是纸制的。因此,就纸制的“爆仗”而言,应该是始于宋朝的。

爆仗生产自宋以后,在材质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如黄侃所说的“古制以竹,今制以纸耳”。按邓之诚《东京闲话“爆竹”梦华录注》卷七“爆仗”条引顾张思《土风录二》所说:“纸裹硫磺谓之爆仗。除夕岁朝放之。”那就不只是材质上的变化,用途上也由驱鬼避凶转为迎新喜庆了。而按宋人施宿《会稽志》的说法:“除夕爆竹相闻,亦或以硫磺作爆药,声尤震厉,谓之爆仗。”则爆仗与爆竹在声响上还略有不同,爆仗的爆裂声更“震厉”些。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对爆仗的说法也是“忽作一声如霹雳,谓之爆仗”的。或许正是因为爆仗声响之震厉,后来便又借用威力巨大的“炮”的名称而称“爆仗”为“炮仗”了。

猜你喜欢
梦华喜庆爆竹
Evolution of Subkilometer-scale Impact Craters on the Lunar Maria as Constrained from Mini-RF Data and Topographic Degradation Model
空气爆竹
幼儿100(2022年41期)2022-11-24 03:20:22
领略宋朝极致生活美学——读《大宋梦华》
华人时刊(2022年11期)2022-09-15 00:55:06
有喜庆 今生缘 中国人的喜酒
华人时刊(2022年5期)2022-06-05 07:32:48
无题(1)
DREAM FACTORY
汉语世界(2017年6期)2017-11-24 06:19:07
喜庆的日子
青年歌声(2017年8期)2017-03-15 03:40:14
爆竹真的很危险吗
欢歌喜庆的泼水节
民族音乐(2016年2期)2016-07-05 11:36:29
小熊家的爆竹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