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珊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国民在精神层面上的追求不断提高,民族艺术对大众的影响也更为广泛,因此国家非常重视民族艺术人才的后续培养。中国民歌作为民族艺术的奇葩,深受老百姓喜爱,由于受众面广、影响力大,显得尤为重要。而近几年来,能把中国民歌唱到老百姓心坎里去的人却越来越少,虽然造成这一局面原因颇多,主因还是我们在民族声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因此对这一现象进行探讨还是十分必要。
关键词:民族声乐 人才培养 问题 对策
建国以来,我国民族声乐人才蒸蒸日上,异军突起,出现了一大批深受老百姓喜欢的民间歌手和民族歌唱家,他们曾为我国民族文化添光增色,为传播中国民歌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近年来,国家虽十分重视艺术人才的培养,在高校中也加大了艺术专业的增设和投入,除九大音乐学院以外,许多师范院校、综合院校、高职院校、都纷纷开办音乐系增设声乐专业,但民族声乐人才却不如建国初期繁盛,反而呈下减趋势。虽然造成这一现象原因颇多,但是我们在民族声乐人才培养过程中凸显的问题是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比如:教师专业素质良悖不齐、教学效果不明显、教育观念滞后、教学手段单一等。
一、我国民族声乐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专业素质良悖不齐,导致教学效果低下
教师的素质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思想素质不过硬。当前,我国民族声乐教师队伍良悖不齐,一些教师教师再也无法做到人类灵魂工程师之称谓,有些教师思想复杂,把金钱看得过重,对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暗示或者明示学生加声乐课,并以此增加收入,不加课的学生则不予重视;2.专业素质低下。有些声乐老师从未接受过民族声乐的学习和训练,甚至不会演唱民歌,他们却在从事着民族声乐教学。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严重不足,对学生大多也只能是“说教式”、“填鸭式”的教学,说白了就是“纸上谈兵”,学生无法快速从老师身上得到第一手的借鉴和模仿,学习起来会走不少弯路,甚至错误地领会教学方法,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二)民族声乐教学观念有偏差,缺乏个性培养路径
目前在我国民族声乐人才培养中,还出现了一个最大的问题:学生个性化教学的缺失,导致“千人一声”。究其原因:不少教师自身在民族声乐审美上出现了问题。由于过分注重学生声乐技巧的训练,一味模仿西洋声乐发声方法,忽略了中国传统民歌的个性和韵味,脱离本土文化的教学,培养出来人和创作出来的作品离老百姓的传统认知和审美越来越远。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最终还得回到生活中去,如果我们的演唱风格不接地气,只能在学校的音乐厅孤芳自赏,民族声乐的传播将后继无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让民歌更受大众欢迎?成为当前艺术院校老师应当思考的主因。歌德曾经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民族声乐要想走出国门,唱响世界,首先要唱到咋自己老百姓的心坎里,这一关都过不了,走出去就更难。
(三)教学实践严重不足,理论无法联系实际
现阶段,各艺术院校声乐实践十分匮乏,学生上舞台表演的机会越来越少。殊不知,舞台是一切艺术的土壤,离开土壤如何成长?1.近年来我国民歌文化节不断萎缩,声乐比赛项目经费来由的减少导致各种比赛取消或压缩,比赛是学生和教师实践的最好平台。加之先前有些比赛中存在的舞弊等不公平性的存在,让大家对这种活动产生质疑,也降低了大家的参赛热情;2.各兄弟院校之间互动交流越来越少,有些学校少有请进来和走出数量有限,学生数量扩充紧张,演出厅缺少或不达标准,导致学生练习机会较少,上舞台的机会就更难得,艺术生不经常锻炼如何出成品;3.自扩招以来,学生数量急剧增多,师资配备远远不够,导致不少学校声乐教学课时严重缩水。由以前的一个学生每周两节声乐课压缩到每周一节声乐课,学生普遍感到学习时间不足,学到的知识更缺乏消化渠道。
(四)教学内容单一,随意性较大
不少声乐教师在人才培养上十分随意,少有对学生进行整体规划和深刻洞悉:如一年目标,两年目标,学生的个性发展,最终要达到什么效果等等?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整天只知道关在琴房闷头教学,俨然沦落为声乐机械工程师。这种不负责任的随意性,不假思索的声乐教学,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进步迟缓,无法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个性,更谈不上长足发展。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演唱风格单一,演唱曲目不广泛,不能很好地诠释各个民族、各种风格、各个时期的的艺术作品,具体表现在对民间歌曲了解甚少,更无法唱出作品的味道和灵魂;对中国古曲作品甚至戏曲风格作品就更无法把控,这样的学生无论将来是走向舞台还是教书育人,局限性很大,更做不到融会贯通,演唱方式往往只停留在浅薄的原始阶段,对自己的声音个性和风格定位概念模糊,所以唱出来的东西都是“千人一声”。追根求原,还是我们的教师不够负责任或者水平不够。
二、推动我国民族声乐人才培养的有效策略缺
(一)在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方面需下大力气
教师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教师的专业素质固然重要,同时人品也很重要,不仅要以技服人,还要以德载人。这就需要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明确学生是民族声乐教学的主体,不管什么条件的学生在教学思想上皆“一视同仁”,不能重此薄彼,师生之间的良好情感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如果学生讨厌老师,当然无法做到以德服人,只有师生齐心协力,做到师生之间心无旁骛,才有利于教学顺利实施,教学效率自然而然也会大大提升;其次,教师应努力提高自生专业素质,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和变化,向社会学习,向他人学习,尤其是那些对民族唱法缺乏系统研究的教师,更应本着谦虚虔诚的心态,多向其经验丰富的同行学习,努力熟悉民族声乐作品,了解各民族声乐发展轨迹和文化背景,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山寨、乡村,向民间表演艺术家学习,记录总结他们的演唱风格和特点,研究我国不同地区的民歌的风格和演唱特点,做到心中有数,并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的科学性,融会贯通,这样在指导学生时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不至于误人子弟。常言道:“打铁还需本身硬”,就是这个道理。
(二)杜绝千篇一律,因材施教很关键
目前老百姓感觉民族声乐演员在演唱声乐作品时普遍都是“千人一声”、“千篇一律”。闭上眼睛仿佛分不出谁是谁,不像五六十年代的老艺术家郭兰英、王坤等,那个时候的演员他们声音的辨识度很高,非常有特色。现在的民族歌唱者声音越来越缺少个性和特色。殊不知艺术的灵魂就在于个性的表现和张扬,艺术的本质就在于为人民服务。离开个性的作品便缺少了灵动和风格,离开了百姓的喜欢,艺术便脱离了土壤和根基。如果长此下去,我们的民族声乐作品在创作和演唱上再不回到艺术的本真上面去,再不回到老百姓心坎上去,只一味追求所谓的“高大上”,那我们的作品将逐渐失去传承力度和欣赏价值,不久的将来,中国民歌民谣会逐渐淡出舞台,被人遗忘,直至消亡,岂不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悲哀和损失?由此,在声乐教学方面必须调整思路,重新审视过去。不少民族声乐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品时片面追求作品的高度和难度,把学生过分往西洋化声乐教学方面引导,只注重技术训练,忽略了作品本身的性格和学生所具备的天生音色条件,唱出来的东西越来越难听。如果在培养中忘记了民族声乐的根本,个性化培养和民族声乐作品的诠释,忽略了从民歌,民谣中借鉴“根”和“魂”,中国声乐要走向世界,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只有紧紧把握民族声乐的气质,唱出中国民族声乐作品的灵魂韵味和个性,才会赢得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同和喜爱。
这就要求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每个人声音特点的作品,采取有计划、有变化、针对性很强的训练方法,力求做到因材施教,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切记千篇一律,不负责任。
当然不管是何种训练方法和教学手段,最终都必须尊重科学的训练体系。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扬长补短,耐心指导每个学生,而不是“一视同仁”,学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每个学生的声音条件都是唯一的,无法复制和克隆。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应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现代社会的科技产品,不要仅仅局限在一架钢琴上,鼓励学生多录音、录像,反复聆听自己的声音,也可以实行两人观摩相动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自己辨别声乐的异同,尽快找出每个人在表演中存在的问题和惯性误区,积极提升同学们学习声乐的主动性的参与性,利用多媒体、电脑等生动形象的优点,充分吸引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
(三)多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走出琴房狭小空间
民族声乐的学习,不同于一般文化课程教学,必须兼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那一分钟的功力,必须建立在无数次的实践基础上,纸上谈兵的方式万万不可取。笔者认为在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上,具体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首先,学校要将民族声乐实践纳入自身课程体系中,同时将其纳入教师考核目标中,通过这种方式使师生双方均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比如一年一到两次的教学音乐会,要成为年终考核之一;另外教师应多带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如:比赛、义演等。并鼓励学生深入社区、街头,为百姓歌唱,为人民服务,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多为学生寻找锻炼的机会和平台;最后,还要引导学生深入田间地头采风,多向民间艺人学习,了解中国民歌的起源,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民歌的演唱方式和个性特点。
(四)积极拓展教学内容,努力发掘学生个性潜力
我国幅员辽阔,多民族聚集,民间音乐资源十分丰富,加之多年来我国老一代艺术家们对各种民间声乐作品进行了大量整理归类,民族声乐作品十分丰富。作为当代教师,我们必须利用好这些作品,传承好这些作品,让孩子们广泛了解、学习中国民间声乐作品,而不仅仅单一的局限在某一个领域或者某一种风格的歌曲上,这样不仅不利用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播,同时对于发觉学生潜质的挖掘也十分不利。所以声乐教师应努力拓宽教学内容,改变教学观念,利用各个民族学生自身的特点,不仅让他们演唱好本民族的歌曲,同时对其他民族的声乐作品也应多多了解。第一,我国56个民族中,每个民族的声乐作品都有他独特的魅力,我们都应该广泛学习研究,体验其中所表达的情感与艺术价值,为拓展教学内容提供声乐资源。第二,在开展民族声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积极主动的和兄弟院校教师沟通、交流,做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不要闭门造车,时时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效果,不能几十年不变。第三,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几千年的文化发展中,我国文学史上也积累了大量可歌可泣的诗词歌赋,他们不仅语言文字优美,旋律也十分优雅,对于传承中国古文化也可起到积极作用,不少古诗词被改编成歌赋,我们也必须了解,这样既拓宽了教学内容,又传承学习了古典文学艺术,可谓一举两得;因此,声乐教师应按照学生的个人特点与学习情况,尝试不同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创新教学内容还必须体现在时代性与艺术性的融合上。所以在选择曲目上,教师应尽量做到传统性与现代性兼容,民族性与国际性接轨的方式,充分考虑到现代人的审美和习惯,将传统作品和现代作品有机结合,将过去的演唱方法和新的歌唱形式相结合,将中国传统的声乐技术和西方声乐技术相,做到融会贯通,手到擒来。这样才能培养出一大批高质量高素质的民族声乐人才,只有真正的人才储备充分,民族声乐才能大放艺彩,为中国文化增光添色!
三、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民族声乐为我国文化事业的传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一位民族声乐教师,需有种强烈的时代感,紧紧把握时代脉搏,把握最新的声乐发展动向,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民族声乐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白莉.新形势下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创新途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09).
[2]袁艳.凉山州少数民族声乐艺术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J].大众文艺,2012,(16).
[3]朱勇.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大众文艺,2013,(04).
[4]金香.探索新形势下民族声乐人才培养的创新途径[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