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聪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稳步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国家越来越关注精神文明构建,高雅的艺术消费越来越被需要。作为许多人茶余饭后的精神大餐——《我是歌手》被千千万万的人们所喜爱,所追捧,翻开了中国音乐文化真人秀节目新的篇章。本文将从音乐文化本身、成功的客观因素、主观原因、借鉴与创新四个方面来分析其成功之道。
关键词:《我是歌手》 歌手 音乐
一、《我是歌手》的简介
自2013年1月18日在湖南卫视周五晚22点播出顶级歌手竞赛真人秀节目《我是歌手》以来,中国音乐电视开启了歌手音乐对决的时代。《我是歌手》从韩国MBC电视台同名(I am a singer)借鉴而来,经本土化演绎后,取得了空前的巨大成功,节目屡次登上全国同时段收视率冠军宝座,比如说第一届13期节目中,有10期收视率全国第一。节目总播放量累计接近7亿次,总决赛当晚微博话题突破一亿。节目中云集华语歌坛资深唱将及新生代歌手,第二届开始引入周边国家知名歌手,如马来西亚的茜拉,节目中不同年龄的歌手代表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各个阶段,不同唱法、不同风格、不同语种、不同年代、不同情感的歌曲汇聚在同一个舞台,给观众带来了的极强的视听享受,让人流连忘返,久久沉浸在其中难以忘怀。
二、《我是歌手》的成功之道
《我是歌手》开播三届以来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绝非偶然,而是人们对目前精神生活提出新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对《我是歌手》制作团队别出心裁,付出巨大努力后的一个强烈肯定,接下来将从几个方面对其成功之道进行具体分析。
(一)从音乐文化本身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他们渴望更多精神上的慰藉和满足。歌唱艺术用它自身的魅力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调整心情,缓解压力,催人奋进,工作和生活中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而变得更加的快乐和幸福。
自古以来,音乐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有其巨大的魅力和吸引力,歌唱作为音乐艺术的一大表现形式深受大众喜爱,而作为音乐当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通俗音乐优美、生活气息浓郁,反映现实生活的特点,更易于被大众所接受和效仿。通俗音乐歌唱本身的魅力是吸引观众收看歌唱类真人秀节目的一个重要原因,精英文化的高品质音乐节目更恰当的迎合了观众的审美需求。
(二)从当今社会发展的主观方面
社会永远是向前发展的,人民追求优质生活的脚步从未停止过,中国真人秀节目经历了长达30年的发展,一步步走向成熟、成功,人们的欣赏水平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步步的提高。接下来的部分将从几个关键的节目简单的阐述这30年来人们对歌唱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变化:
1.1984年中央电视台《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当数中国内地歌唱类真人秀节目早期的雏形,这一节目奠定了中国内地歌唱类真人秀节目高端大气的基础,但因其极强的专业性,让普通听众望而生畏。
2.2004年,湖南卫视通过买进《美国偶像American idol》版权进行本土化创新,《超级女声》应运而生,在全国掀起了一股超女热潮,创收视率新高,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草根阶层的庶民狂欢。
3.2012暑假中国内地歌唱类真人秀节目《中国好声音》强势回归,其“尊重声音”,通过层层选拔找出完美声音的宗旨引起了人们对电视音乐新的认识,确定了人们对美好声音,好音乐的概念。《中国好声音》火速成为收视冠军,其制播分离的运作模式,掀起了一场新的电视革命,从而宣告电视大时代的到来。
4.随着2013年1月《我是歌手》的强势登陆,明星所属专业的较量拉开了中国真人秀节目的顶级较量,它像冬天里的一把火的燃烧着听众的早已按赖不住的冲动,温暖每一个听众的内心。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代表着中国人民欣赏水平一次质的飞跃,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欣赏大海捞针式的歌唱海选,也不再满足于庶民之间的声音拼杀,而是实力派歌手之间的正面交锋,巅峰对决。节目中歌者用优美的声音、丰富的阅历和演出经验诠释着一首首经典的音乐作品,缓解了观众们一段时间以来的审美疲劳。
(三)从《我是歌手》客观方面来说
《我是歌手》的成功,它是人们精神发展和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追溯其成功的缘由,还远远不止以上这些,它的成功离不开《我是歌手》团队人力、物力、财力巨大付出,接下来将从《我是歌手》宣传、歌手选择、硬件和软件、文化导向、借鉴与创新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1.宣传
新媒体时代下的中国电视节目,应当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机结合,运用多种方式吸引大众的关注。《我是歌手》不仅将目光放在电视节目的制作上,同时通过新媒体创造了超前的影响力。
(1)通过微博宣传,这种短时间内病毒式的传播方式对节目的推广和宣传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2)进驻手机客户端,节目组通过优酷、奇艺、乐视等多家媒体,建立《我是歌手》专区,听众可以随时通过手机观赏节目的内容。
(3)和知名网站合作宣传,开辟了节目专区,让热门话题、现场视频、及时更新的信息一目了然的呈现在听众面前,帮助大家了解节目的实时状态。
(4)与国内11家顶级影院合作实现影院同步高清直播节目总决赛,让广大观众享受了一场无与伦比的视听盛宴。在当今这个高度网络化的时代,《我是歌手》制作方运用各种不同的新媒体技术形成了不断新旺的人气,观众关注程度、收视率大大的提高。
2.歌手选择
选择好的、具有代表意义的歌手来参加比赛是节目能否走向成功非常关键的因素。参加《我是歌手》的歌手来自大陆、香港、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照顾了主流听众的同时,也加强了港台地区以及邻国对于本节目的关注。歌手中有歌坛常青树、新生代歌手、当红的歌手、原创歌手、改编才子、也有大家不太熟悉“沉默了许久”的实力唱将,他们所选歌曲尽量照顾老、中、青三个年龄阶段听众需求,歌曲感情有高亢、豪放、温暖、悲伤、抒情等;风格有摇滚、电声、爵士;语种有中文、英文、法文、藏语;唱法有通俗、民族、美声。歌手通过深情演唱自己的作品和用自己的人生感悟进行“三度创作”诠释其他人的作品组成,听众在一次又一次的视听享受中提升了对原唱作品的深切感悟,丰富听众对于音乐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3.硬件和软件
衡量一档电视音乐节目的艺术效果,首先要看音响、灯光,声与光的运用可以让音乐发挥最大的表现力。《我是歌手》节目制作的总投资超过6000万人民币,音响设备采用的是行业精英典范,世界最顶级音响之一的法国L-Acoustic的115XT(全国约为20台左右),标配麦克风为瑞典著名音响品牌森海塞尔旗下的skm5200第二代,灯光采用了85台明道GTD-230IIBEAM电脑摇头光束灯,舞台上打出了流光四溢的效果,整个节目用全景纪实来表现音乐的美丽。
由于比赛采用了现场伴奏的形式,因此乐队的好坏以及执行能力的强弱能左右歌手的发挥。总导演洪涛,音乐总监梁翘柏,吉他手黄仲贤、刘卓、黄丹仪等等都是国内知名音乐人。《我是歌手》的音乐伴奏团队除了电声乐队外,还有弦乐队和专业歌手和声团,这样的阵容好堪比任何一场演唱会。
从《我是歌手》的赛制来看,也让听众吊足了胃口,悬念不断,刺激不断,淘汰赛、复活赛、轮盘选歌、齐秦专场、歌王之夜、双年巅峰会等等,还有今年的歌手互投、踢馆赛、补位歌手,让听众永远不知道下一期又会发生一些什么样新奇的事情,无法预测,只有继续关注才是最好的办法。
4.文化导向
从三届《我是歌手》节目来看,中华民族的传统的“真善美”在歌手比赛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他们一个个积极向上、善良、宽容、真诚、有感情,无不激励、感染每一个听众。参演节目的都是万众瞩目的歌手,他们放下了高贵的姿态,把自己平等的放在一个PK台上,竞赛成功了能带给他们更大的荣誉,但如果名次不好,会对歌手有一些负面的影响,但歌手们并没有计较这些。许多的歌手是怀着一个强烈的更高、更远的梦想而来到了这个舞台,功成名就的他们都还在继续前进,对于普通的人而言有什么理由不向前。韩红为了表达对家乡的眷念和深深的爱顶着比赛的风险坚持用蒙语演唱;辛晓琪为无辜去世的小孩临时改歌;黄琦珊20多年仍不放弃的音乐精神;歌坛新秀在赛场上争强好胜,场下态度谦逊;古巨基在主持时屡屡犯错,但他从未放弃,一直在努力练习普通话;还有许多歌手不为了迎合观众而改变自己的歌唱风格,坚持走自己的路等等。这些都是歌手们勇敢的表现真实的自己,不做作的表现,歌手身上的品质都是中国民族几千年以来一直拥有的和值得所有人永远去追随和坚持的珍贵品质。
5.借鉴与创新
虽然《我是歌手》版权来自韩国,但节目在内容上、形式上、执行上都做了适当的修改。比如说观众的投票环节,节目组别出心裁的引入了“知音听审团”,每一场比赛都会挑选一批新的听审团,他们有年龄的划分、这样照顾到了各个阶段的歌手心理,歌手演唱的歌曲横跨两个世纪,也照顾到了各个阶段观众心理。500位的听审团成员都非常的热爱音乐、懂得欣赏音乐,成员经过节目组测试后择优录取。有了这么高水平、高标准的听审团,对于歌手的投票才不会任凭一时的冲动,也会给歌手无形的压力,歌手也不必担心自己的演唱得不到肯定。
当然在实际的比赛过程中,《我是歌手》制作团队还进行了许许多多的创新来迎合本土的实际情况,比如说宣传的力度、悬念的制造、赛制的改变等等。
三、对我国音乐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思考
《我是歌手》让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回归到音乐本身,尊重声音,尊重音乐,坚守音乐品质,让听众的身心在音乐的海洋里尽情地徜徉。它充分利用了视听语言,从选手的参赛行为、造型变化、舞美布置、声音呈现到现场拍摄和后期剪辑等方面营造了一种视听奇观,取得了超前的成功,不愧是中国音乐电视真人秀节目的里程碑,但中国当今的音乐电视真人秀大都依靠引进国外版权,这也体现了我国节目自主创造能力不足,这不是长久之计。另外在《我是歌手》节目中,歌手们演唱的大多数是20世纪以前的音乐,大众更渴望作曲家们创造出更多更好的音乐,跟上时代的步伐;在节目中处处可见爱情歌曲,对于民族的音乐采用较少、作为传播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主要媒介——音乐电视,必须担负起这个艰巨而长远的任务,来满足大众对精英音乐文化的渴求。
基金项目:
本文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学改革项目资助,项目编号:RKJGY1418。
参考文献:
[1]陈艺友.中国当代电视音乐创新节目成因及启示——以《我是歌手》为例[D].甘肃:兰州大学,2014年.
[2]代静.中国内地歌唱类真人秀节目研究——以《中国好声音》和《我是歌手》为例[D].河北:河北大学,2014年.
[3]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
[4]黄安妮.浅析电视音乐选秀节目的发展[J].视听,2012,(07).
[5]赵言.“我是歌手”节目解析[M].北京:中国学术期刊电子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