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兰程
摘要:声乐作品《桃花红杏花白》一直被许多声乐爱好者唱诵,无论是他的曲调风格还是他的润腔特点以及他的创作特征无不给人留下了深刻映象,但都没有对此作品做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本文将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特征以及演唱处理的分析处理,探究本首作品渗透的民族音乐元素,作品的艺术魅力,词曲韵味、情感情绪、人物塑造等因素,更好地掌握与演绎作品,提升声乐学习的基本素养。
关键词:桃花红杏花白 创作特征 演唱处理
《桃花红杏花白》作为众多民族声乐学习的必唱曲目。它包含了传统的地方民族音乐元素,添加新的音乐因素便于融入演绎时代需求。“新”“旧”的多元融合,给了民族声乐作品应运时代的契机,更好地迎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也给民族声乐的学习与教学与艺术素养的培养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因此,在音乐作品的特点分析上,开展二度创作的演唱处理为核心,既是把握作品的乡土味道的要求与地方风格,更是理解词曲家的创作技法与艺术追求,成为了塑造良好声音形象的基础。
一、歌曲的创作背景
(一)作者介绍
王志信:1942年生,河北乐亭人。国家一级作曲家、指挥家,1958年入中央歌舞团、中央民族乐团研究副主任,合唱队常任指挥;作有歌曲《金色的田野》、《一丛山茶花》等。
(二)创作背景
《桃花红杏花白》继承山西左权民间音乐的传统,根据山西两首民歌组装和发展而成,两首歌曲都是人们比较熟悉并都流传甚久的开花调,第一首就是歌曲的开头段:“桃花来你就红来杏花来你就白......”此段的“啊个呀呀呆”意思就是我的情哥哥,开头段基本上是根据原歌曲写的。第二首歌曲在原来二拍子上改编为节奏欢快的三拍子开花调,与第一首的慢拍形成对比,歌词表现的是农村青年男女们的爱情在春天里所表现的喜悦之情,实际上是用这个来表现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的新面貌和新气象。作曲家把原歌曲作为两个主题通过节奏、旋律、速度、情感等变化而展开对整首歌曲的改编来表达新的意境,整首歌曲在改编之后赋予了新的时代气息。
二、歌曲的创作特征
(一)从创作题材上看
王志信的《桃花红杏花白》继承的题材是原始民歌的情歌题材,《开花调——桃花红杏花白》和《开花调——会哥哥》主题音调与民歌之间的亲密关系也十分明显。两首作品保留了地方民族音乐元素,地方语言的衬词,更加俏皮与生动,原始音调的要素具有明显变化!中部的题材是由主部变化而来,旋律变的欢乐,节奏改编为三拍子,歌词内容由以前的简短而丰富;歌曲结构由精简,各有优势,三段体曲式结构的民族声乐作品;音乐形象由原来小阿妹对情哥哥的爱情转寓意为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新面貌;以及表达方式、表现技法等方面的创造性发展也同样十分明显。
(二)从创作手法上看
《桃花红杏花白》实属在音乐上的二度创作,在表现对歌的音乐时,对原地方民族音乐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拆分地方音乐要素,加入新的主题与想法,简短的混搭风,形成即同也不同的三段体曲式结构。
开始部分它是根据山西民歌“开花调”改编而成,以传统民歌的主旋律为基调,吸取传统民歌旋律旋律,直接采用传统音乐元素。在旋律的扩充上,王志信在创作改编曲民歌时,不仅吸取传统民歌旋律,还注重运用其它民歌旋律,插入其它民歌的主题。在扩充旋律上,不仅旋律保留原始民歌的旋律,还特别穿插了山西另外的民歌旋律以及主题上也有所贯穿,在《桃花红杏花白》的中间乐段就大量采用了另外一首山西左权民歌的中间乐段就运用了另外一首山西左权民歌《会哥哥》的旋律,传统民歌为四三拍,改编后为八三拍的主旋律。拍子由原来的四三拍改为八六拍,旋律更欢快活泼。
创作手法与第一、第二部分不同的是,作曲家直接去掉原始民歌的基调,主题部分的中部与第一、第二部分创作手法不同的是,变化再现A段,旋流流动奔放,伴奏以分解与柱式交错,加强音乐作品的流动性。但是也要随着旋律的变化而作相应的改变。在演唱“桃花来你就红”情绪稍激动段主题,采用波浪式的旋律线条,伴奏织体由快速地分解和弦和密集型柱式和弦构成,为音乐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但演唱时随着旋律的变化也要作相应的改变。“桃花来你就红”激情地演唱,“杏花你就白”情绪控制要稍委婉则要内心激动稍弱,“漫山遍野向阳开”断开似弹拨乐。此段运用了很多断开连对比的方法。最后结尾部分就是第一部分,到了一片片红云飞时旋律线条较柔美得抒情演唱,但咬字还是要保持高位置,好像沉浸在春天般的意境之中到了一片片红云飞时气息的控制更加强,整个旋律更加柔美动听,所以情绪上要更舒展柔情,咬字一定还是在高位置上,似乎沉浸在春天般的画意中。
(三)从创作思路上看
声乐作品《桃花红杏花白》的创作思路是:在传统的民族声乐创作风格上改编成赋予时代气息的新民歌。所以在演唱时首先要把握好山西民歌的风格,二度创作后篇幅比原来有所扩大,吸收了多红元素如戏曲、曲艺演唱手段,将抒情性、叙事性、戏剧性相互构成,成为了一首不可多得的大型声乐作品。演唱的难度性也相应增加,更能使演唱者发挥其演唱技巧和表现力。曲调优美清晰,情绪时强时弱,成为了一首不可多得的声乐曲目。改编后所要表达的思路是通过农村青年男女们的爱情在春天里所表现的喜悦之情来表现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的新面貌和新气象,所以演唱时要带着新时代的气息演唱,特别在演唱三拍子节奏主题时情绪的欢快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把握好词曲者的创作思路显得尤为重要。
三、声乐作品《桃花红杏花白》的演唱处理
(一)节奏变化的处理
《开花调——桃花红杏花白》一到二十四小节为四二拍子,其中一到七小节是前奏部分的明朗自由板;八到十五小节是主题一部分;作曲家根据歌词的需要,在第十四小节“憨憨的哥哥他看花来呀”,为了加强旋律的动感,节奏节拍上进行延展,加入切分音,演唱的自我把握的抑扬顿挫,字头的强调“看”字时,气息下叹、字往前送,这样才能使歌曲中的音乐形象更加生动。整段因四二拍的缘故要稍慢、抒情地演唱。
二十五小节到九十六小节则为速度稍快的八三拍子民歌,其节奏规整,整个B段是快板,三拍子节奏,舞曲性较强,在音乐前段作为对比时,为音乐的第三部分发展作了铺垫,使音乐的旋律更加赋有力量。演唱时,气息的支撑和控制始终不可缺少,更不能音乐快速的节奏和拍子而使声音失去弹性。八三拍间奏为后面的节奏感做了很好的铺垫;从九十七小节开始回到四四拍直到最后。
整首歌曲的节奏由四四拍变成三拍子再回到四拍子形成了此歌曲的亮点所在能为歌唱者更好地唱出歌曲的韵味。
(二)速度与力度的处理
前奏部分速度稍自由,进入主题后稍慢抒情地演唱到了二十小节时力度中弱,十六到二十四小节旋律婉转而抒情,第八小节“桃花来你就红来”中的两个衬字“来”,在演唱时第一个“来”字要加上波音,这是山西地方语言的风格需要;第二个“来”字虽然是在高音上,但却要轻唱,这是音乐语言的处理需要,其一是它在弱拍上,其二它是衬字要一带而过。演唱者要适当控制,切不可唱得太重。二十小节“花丛里小阿妹”这段与前段力度稍弱点用轻言细语的感觉演唱来表现小阿妹腼腆羞涩的形象,第25小节中的“戴”字也要作相同处理,最后“啊个呀呀呆”要作渐慢处理。
中段速度变得活泼欢快,与前面形成鲜明对比,特别是在很多字词在力度的处理上要注意的,如:“扔”、“声”、“哥”、“呆”等四个字,要加入甩腔,力度上唱的强些,在继承山西左权地区民歌演唱浓郁地方性的同时,赋予歌曲以强烈的时尚性,刻画活泼、开朗的音乐形象。要调整好气息,在保持歌唱管道畅通的前提下,小腹轻轻用力,将字打在上口盖上。
八十五到九十一小节这四个乐句的歌词,只有一个衬字“啊”,演唱中,由弱到强渐弱再到强的保持,慢慢舒缓的弱处理,拉伸歌曲的情绪。唱到第二个“啊”字时力度比前面的“啊”字要强,而“一片片红云飞”时力度为中弱,而“山乡春如海”要唱得铿锵有力,最后的“啊个呀呀呆”从呀开始要作渐慢处理结束全曲,仿佛置身于美好的山乡里。
歌曲在速度与力度上做了很多的变化这也成为了此演唱此歌曲的难度之一,但在难度上客服了此困难相信歌曲的创作意境也会随之出来,字与字之间以及文字与情感之间的对于力度与速度的把握都会影响歌曲的味道。此歌曲基本上都达到了这样的效果。
(三)方言演唱的处理
此歌曲是首改编曲目,在保持原有歌曲的韵味上做了改编。如:“桃花来你就红”中的“桃”字要唱成一声调才有山西地方的特色,“唱一曲开花调扔过崖声声落在歌心怀,亲呀亲呀个呆呀个呆”此句的“崖” (ya)要唱成(ai),呆(dai)唱成(dei) 桃花来你就红来”中的两个衬字“来”,在演唱时第一个“来”字要加上波音,这是山西地方语言的风格需要;每段歌词之后“亲呀亲呀咳呆呀咳呆”重复性衬句,活泼、俏皮,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当音调旋律再次出现《开花调——会哥哥》的原始音调,演唱时,也要在“山”、“花”、“窗”、“呆”等四个字上加甩腔。
(四)情感的处理
第一部分时要带着稍慢,抒情的情绪演唱,在唱“桃花红杏花白”时要唱得舒展、宽广,特别是在表现“小阿妹”时要唱得委婉羞涩;在唱会会哥哥时情绪要表现得很激动;“女儿好风采”时情绪上稍肯定,此段最后“啊个呀呀呆”中的“呆”字一定要唱得特别亲切。
第二部分开始时情绪在节奏变化上有较大变化,应带着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特别是唱到咱把那新房盖时情绪更为欢快,此时的伴奏时值更细化欢快情绪越发高涨;作品宣泄抒情与高涨的情绪,曲子做特殊处理,加之演唱者的二度创作,高潮迭起,起伏有度的连贯,引入下半部分的演唱。
第三部分再现段是主部的变化再现,情绪上要宽广激情地演唱,特别是“桃花来你就红”时要演唱得宽广激情,嘴巴空间和牙关拉开、字打到上口盖上,声音集中在眉心处。同时,在演唱跌沓起伏的旋律时,歌唱位置要上下贯通,上挂下叹、要有足够的气息支撑、咬字吐词清晰,既要避免声音在高位置时气息浮起的现象,也要防止多出高潮带来的乐句每处都作强处理,情绪上达到全曲最高潮,整段音区都在高音区徘徊,有利于演唱者歌唱技术发挥。
整首歌曲的的情绪时而抒情、时而欢快、时而激情、时而亲切,情绪上的变化成为了歌曲长期以来能如此迷人的亮点所在。
四、结语
对艺术的求实求真拓展创新的需求,这首曲子存在许多不同的演绎版本、表演形式等二度创作形态。作为高校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的多选曲目,他既为初学者学习原始民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高校声乐级别较高的学生演唱二度创作即改编民歌作了相应的学习铺垫,在继承原始民歌的基础上赋予了当代很浓厚的时代气息。也成为了当今声乐发展史上一首既结合民族元素又对演唱者演唱好这首民歌做出了相应的要求,是当代声乐史上不可多得的声乐作品,也值得演唱者去仔细研究和演唱的一首民族声乐作品。
参考文献:
[1]唐海燕.浅析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演唱中的润腔技巧[J].音乐创作,2008,(01).
[2]王志信,刘麟.母亲河——刘麟王志信声乐作品精选[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3]郭祥义.民族唱法歌曲大全[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4]乔建中.经典民歌鉴赏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5]柳旭辉.民族艺术歌曲的探索者——浅议王志信歌曲的创作特点和艺特色[J].河西学院学报,2003,(03).
[6]冯志莲.民族声乐作品的新收获——王志信近年作品初探[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7]余笃刚.声乐艺术教育新学科丛书——艺术歌曲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8]杨立岗等.声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9]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10]颜五湘.声乐教学艺术与演唱实践[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