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尝试与探究

2015-05-30 07:10时杰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5年12期
关键词:研究性创设情境

时杰

一、研究性学习需具备的条件

1.提高认识,改变观念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具有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求不宜过细,过细反而不能培养学生真正的语文能力。所以教师的态度、方法、情感等都需要改变。与此同时学生的认识也需要改变,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并且学会创造性学习。

2.语文教师兴趣爱好应广泛深厚

对教育工作的兴趣,是教师创造性地完成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但仅于此,并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涉猎包括语文在内各学科的知识,才能打开学生的视野,把课上得生动深刻,有内涵,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研究性学习的构想

首先,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人的学习情感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学生对语文学习是否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看语文教师能否创设学习语文的情境。语文教学中要创设情境的关键在于能否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思维。如语文教材中描绘祖国壮丽山川的篇目不少,看来写景,实则抒情。教学时如采用听录音、配乐朗诵、口头描述等方法,引导学生眼看文字,耳听音响,口述佳景,心游四方,学生就会进入文中的意境,受到感染。

其次,语文科目是复杂的科目,需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是复杂多样的,因此,针对不同的文本采用一种方法为主,兼用其他方法。

三、探究性学习尝试

1.发现法:这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学习方法。他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知晓之事物的行为,正确地说,发现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由此看来,学生在学习教材时,教师提供一些事实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研究,自行发现并掌握教材内容。它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独立实现和完成认识过程,“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的发展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斯宾塞语)。发现法学习能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能力,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学习把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2.学·问法:清代郑板桥曾提出:“学问二字,须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仔细品味,他的话很有见地。他告诉人们,在治学过程中,学和问是求知的两个同样重要的途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勤学好问,才能掌握真正的学问。一个人在求学的过程中,要变无知为有知,变知之甚少为知之甚多,是离不开“学”和“问”的。有些人对“学”能够增知广识并不怀疑,也是乐意为之的;惟独忽视了“问”这一求知的重要途径,甚至耻于从师,更耻于下问。其实无论什么人,无论他研究什么学问,都不可能避免地会遇到未识之物、未通之理、未解之惑,此时便会生出许多“疑”。有了“疑”就必须“释”,释疑才能长智,而“问”正是释疑、辨正、明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渠道。善学者通过学中疑、疑而问、问后学这样循环往返的过程,不断增智广识,逐步成为学有专长、知识广博的人。

3.质疑法:苏联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教育者个人对受教育者的直接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我想,语文教学上,老师的示范作用也很重要。拿“质疑法”来说,质疑就是有根据的对自己和别人探究是否合理提出疑问。老师要学会并指导在有疑处置疑。多阅读文章,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往往用设置障碍的方法激发读者发现疑点,以引起读者的审美注意,这是我们深入探讨应借助的工具。

4.比较法:比较是求同和求异两种思维之间的较量,是不断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一种最佳的最有效方法。可是目前学生很惧怕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比较,究其原因就是还不具备求同求异的思维能力,抑或只具有笼统的泛泛的比较意识,不能深入地多角度地进行比较。如学习唐诗宋词处,可以让学生比较“盛唐的边塞诗和中晚唐的边塞诗”,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了解一种风格的形成,需要很多因素作为营养加以沉淀和积累。学生有这方面的训练遇到练习很容易作出判断。

★作者单位:江苏宿迁市文昌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研究性创设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