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捷
两年前,笔者参加区级优质课的校内选拔,赛课的题目是龙应台的散文《目送》(前半篇)。当时准备时间很紧张,拿到课题已是下午,第二天就要上课,于是马上开始备课。先去网上搜索关于这篇文章的资料和网友的教案、课件,却发现越看脑子越乱,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来进行教学设计。参考了很多资料,一直到晚上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后来转念一下,干脆简单明了,把自己当成学生,如果是学生自学这篇文章,会怎样学呢?这样一想,豁然开朗,思路顿时清楚,教案很快完成。简要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解释一下何为“目送”?(这个问题为后面对主题思想的探讨埋下伏笔)
二、学生初读课文,弄清作者目送谁?写了几次目送?简要概括每次目送的情形(熟悉文章内容,概括文章大意,理清行文思路)。
三、精读课文,作者三次目送儿子时两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和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要求学生找到相关语段,仔细品味,“以我从……可以看出作者……。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形式解答此问题。这是本课的核心问题,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准确理解)
四、探讨主题:如何理解“不必追”?(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必须联系前面发言的内容,并进行加工、整理)
五、课堂小结:师生共谈读后感。(这是站在教师和学生不同角度的对话,是基于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并结合文本进行的多元而又个性化的解读)
第二天,笔者带着这份简单的教学设计走上讲台,和素未谋面的学生共同学习这篇美文。出乎意料,学生不仅能很好地完成我预设的问题,而且一些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发言颇为精彩,受到了评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这次经历促使人思考:怎样的备课才是有效的备课?
一般来说,教师备课,首先确定教学目标,即教什么。然后再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具体的教学步骤,完成教学设计。虽然当下大家都主张尊重学生,但在实际教学设计和实施上往往又回归到教师本位上来。在备课时,经常站在教师立场上来解读文本。在上课时,教师预设、学生讨论,最终教师一锤定音的现象比比皆是。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如果教师过于强化自己的主导意识,必将导致课堂上学生主体意识的弱化。备课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如果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就强行把学生的思路拉到教师预设的问题上来,课堂教学时又处处剥夺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意识、创造能力将被消磨殆尽。
如果备课之初我们能从学生角度出发来思考,就会想到学生将如何来学这篇文章,就会可以理清一条思路:以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学,会先认识到什么,再认识到什么,最终认识到什么,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真正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化、个性化解读。备课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是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获得文本带给他们的精神财富,进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有了上述思考后,笔者开始付诸实践。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的《生命与和平相爱》,以犹太青年戴维为主人公,勾勒了他以学中文为主线的几个生活片断,反映了这个年轻人所代表的犹太民族的“生存意识”与对和平的向往。这篇文章比较长,同时学生对犹太民族精神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笔者备课时,先反复阅读原文,把自己当成一个初三学生,以自己平日了解的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来感知和理解课文。最后形成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
板书马克思、爱因斯坦的名字,请学生介绍他们的成就,并说说两者的共同点。(均为犹太人)从而引出疑问:为什么犹太民族出现了众多优秀人才?(让学生带着疑问开始学习)
二、整体感知课文
组织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思考:读了课文后,你会有怎样的印象?其中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学生的发言很快集中到戴维的优秀——超常的语言学习能力)
三、深入文本,重点理解
1.戴维为什么能如此优秀?(紧承上一环节的问题而来,学生较容易发现是家庭造就了他的优秀)
2.从文中找出相关的描述,概括戴维家是个什么样的家庭?
3.一个家庭良好的教育氛围使人成才,那么是什么让一个民族人才辈出呢?(学生探讨,谈自己的理解,答案五花八门,最后意见集中到民族精神上)
4.请学生在文中找一找最能概括犹太民族精神的相关语句。
四、理解主题,拓展延伸
师生共同探讨:犹太人为什么会具备这样的民族精神?(这个问题不仅是对犹太民族精神是什么的进一步追问,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愿意相信戴维小时候的愿望与生命、和平相关?”“第十四段中,作者为什么连用五个‘因为?”等与主题表达密切相关的问题)
课后笔者曾经了解过学生对本课学习的感受,普遍反映一开始读,有些地方不理解,但经过这样层层深入、抽丝剥茧般的问题引导,对文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以上只是笔者一次粗浅的尝试,在实际教学中还有很多问题应注意:一是要准确把握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学习能力,即学生自学文本会理解哪些东西,哪些是初读就可以解决的,哪些是要老师稍加点拨能体会到的,哪些是必须要老师仔细分析才能领悟的。教学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及策略。二是初读可以解决的,尽量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少花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点拨和仔细分析的问题要认真选择和设计,如何提出问题,问题如何表述是值得仔细考量的。三是要预估教学设计在具体实施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即学生接受和反馈的情况如何,有充分的预设才可能有精彩的课堂生成,才可能达到师生在课堂上思想碰撞、迸发火花的理想教学状态。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