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珊珊3岁半开始学琴,11岁钢琴十级,后顺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在大学五年级的时候韩珊珊萌生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想法,当时就申请了英国皇家音乐学院(Royal Academy of Music)作曲系攻读研究生,经过一年的努力,她以唯一一个国际生的身份被录取,作曲系当年全球只招五个人,她也是中央音乐学院有史以来第一个考上英国皇家音乐学院作曲系的研究生。两年半的留学生活被韩珊珊称为自己最出成绩的时候。留学归来,现为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教师、北京音协委员、美国迪贝Beacon艺术家协会会员,美国圣荷西国际钢琴比赛理事,“韩珊珊艺术工作室”总监。
音乐时空:你从小学习钢琴,11岁就获得了钢琴十级的证书,现在很多孩子都在学习钢琴,相信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或者未来,对于学琴的孩子来说,永远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平衡练琴、玩和学习之间的时间分配,你在这方面有没有一些经验可以跟我们分享?
韩珊珊:说实话,学琴确实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没有平时的刻苦练习,就出不了成绩。我是从三岁半开始学习钢琴的,而且每天必须弹琴至少一个小时,这是妈妈给我规定的固定“项目”,赶上休息日练琴的时间会更多。这样也导致我从小出去玩的时间要比同龄的孩子少很多,但我小时候好像也没那么多“玩”的想法,或者说长期练琴已经把我磨练得对玩没有太多概念,不再是一件特别能吸引我的事情,因为多年下来,练琴和吃饭一样,逐渐变成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了。都说学琴的孩子聪明,我觉得确实如此,我在小时候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基本不用家里人操心。
音乐时空:现在,很多孩子都是从小学琴,家长对于每天练习的时长可能会有所疑问,你能不能从你自身的经验出发,分享一些经验或者提出一些建议?
韩珊珊:在我的学生中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上“正常学校”的孩子,他们以学校功课为主,音乐学习是他们的爱好,希望以此来提高修养,陶冶性情。对于初学者来说,每天坚持高效练习20-30分钟左右;如果你已经是3级以上的孩子了,学校的功课也会相对繁忙起来,要求孩子天天练习也不太现实,那么我的建议是至少每周保证累计够5个小时的练习时间;再往高级别的孩子,比如五级以上,对于这样的孩子来说,练琴已经慢慢变成了一种习惯,也逐渐能体会到音乐的存在感了,对于这样类型的孩子,慢慢坚持下来就好。还有一类就是音乐学院附中的孩子,他们的专业就是钢琴或者作曲,对于他们的要求会高很多,他们每天的练琴时间至少在4个小时以上,周末基本要保证8-10小时的练琴时间,因为对于他们来说,钢琴就是主课,是必须完成作业。当然,时间上的划分也不是绝对的,也并不是说练琴的时间越长,演奏的技术就越好,二者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相反,相对于练习时间来说,效率也是同样重要的一个因素。
音乐时空:从小学习音乐的人,多数都是在父母的要求或者建议下去接触一件乐器,他们对于乐器的情感相对被动,根据你的经验,怎么才能让他们转为主动的练琴呢?
韩珊珊:就钢琴教学来说,刚开始接触钢琴的孩子,尤其是年龄相对较小的学员,多数都是在家长的陪伴下练习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主能力逐渐增强,一般在家长的督促下,孩子虽然不情愿,但还是坐在钢琴前面去练了,就说明他已经很好了,长大了。从我自身来说,我在上初中的时候,还需要家长敦促我练琴,但不用家长陪着了。至于练琴的状态,很大程度会受到外界的影响,相对来说比较被动。但有一天,当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想报考音乐学院附中的时候,我才真正自发的去练习。因为放弃正常高中,而去选择音乐学院附中,这条路是我自己选的,我就必须为自己的这个决定负责,所以每天自己会主动去练习,那年我初二。
再举个例子,我和苏老师去年冬天带学生参加美国圣荷西国际钢琴比赛,工作室参赛的一共有5位小朋友,比赛是在去美国的第二天举行。他们还在北京首都机场的时候就问我:“到了美国能不能练琴啊?我们不想先玩,比赛完了再踏踏实实玩。”这些参赛孩子的年龄在6到10岁之间,我听到这样的话,当时很感动也很震惊。到了美国,结果没有找到琴房,他们每个人都忧心忡忡的。第二天一早,组委会把所有的选手带到琴房,根据抽签顺序,我们的在下午4带你,他们基本从早上10点一直练到下午4点,就连中午吃午餐的时候,也是吃完就马上回到琴房继续练习,我和苏老师还有孩子们的家长还开玩笑说:“这些孩子把这大半年的练琴时间都补上了”,因为他们平时在家也就练习半个小时左右,而比赛当天足足练练5个小时。我们也在思考,同样的孩子为什么到了美国就突然改变了呢?首先,可能这些孩子在那种特定的环境下,有种为国争光的心理;另外,可能看到上百人的选手都在琴房里练习,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使得他们也不敢怠慢;也有可能他们自己也有压力,家长陪伴着把他们带到美国,平时辛辛苦苦练习了那么长时间,就为了比赛的那3分钟,不能弹不好啊!结果工作室的这5名选手,一名获得少年B组第一名,一名获得C组第二名的好成绩(第一名空缺),其他几位选手的排名也都在前五名。家长看到孩子们的表现,真的是特别感动。我想说的是,适当给孩子一点点压力,他们是可以承受的,引用一位家长的话说:“井无压力轻飘飘,人无压力不出头”。我们不要求孩子多么的优秀,但是做一件事情就必须专注的品质还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到如何让孩子从被动过渡到主动练琴,是需要时间积累的,当然在积累的过程中,家长必要的监督也是不可少的,直到某一天孩子突然主动的坐在钢琴前面,也许这一天来的比较慢,这个过程是最需要坚持的。
音乐时空:你现在是中国音乐学院附中教师,在2012年成立了“韩珊珊艺术工作室”,当初为什么会想到要成立自己的艺术工作室的?能不能简单为我们介绍一下艺术工作室的性质和意义?工作室的生源主要由哪些部分构成?
韩珊珊:我创办的“韩珊珊艺术工作室”主要是针对英皇考级,目前开设的课程有钢琴、小提琴、声乐以及“珊珊老师的作曲课”这门注册品牌课程。工作室面向社会招生,但主要针对的是国际学校的孩子,以及以后想出国的学生。
音乐时空:“珊珊老师的作曲课”是你新推出的课程, 近期也申请了专利,这门课程有哪些区别于其他课程的内容设置?为什么会要去为一门课程申请一项专利的?为课程申请专利的最大意义在于什么?
韩珊珊:“珊珊老师的作曲课”是我工作室的注册商标课程,因为上课的形式和授课的内容,完全是我自己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而研发的,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让它受到法律的保护。这个课程推出之后,在学生中非常受欢迎,大家都表示在学钢琴到一定的程度后,一定要寻找更多的突破口,那么作曲无疑就是很好的途径,也是学生情感表达的另外一种方式。
音乐时空:在你之前推出的一张专辑《沙漠中的幻想》中,乐曲涵盖了室内乐、独奏、交响乐,以及舞蹈配乐等,其实你早在2007年就创作了作品,并且有很多作品在国外完成了首演,当时为什么会想出这样一张专辑的?
韩珊珊:这张专辑可以说是对我在作曲这个领域的一个小小总结,专辑里面收录了我自2007-2015年之间创作的作品。作品的风格比较多元化,有现代音乐,有艺术歌曲,还有流行音乐。这张专辑应该说也是我对自己多年学习的一个总结吧。
音乐时空:你在专辑文案中写到“要表达出在绝望中挣扎和斗争的状态”,为什么想要强调这一点?
韩珊珊:《沙漠中的幻想》是我研究生毕业时的作品,也可以说是对我留学生涯的浓缩和总结。留学之路必然艰辛,从最开始的重重不适应,到慢慢一步步融入西方社会,就好像我作品中体现的从挣扎到看到曙光的过程。
音乐时空:其中的作品《琵琶》,是用小提琴来模仿琵琶演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构思的?
韩珊珊:我当时在创作的时候就希望用西洋乐器中的小提琴来模仿中国传统乐器琵琶,然后将这首作品在西方上演,希望借助这次机会向西方的观众传播一下我们优秀的民族器乐。当然,由于最终是在小提琴上演奏,所以作曲技法是用小提琴来模仿琵琶演奏中特有的挑、弹、拨奏等。
音乐时空:诚如之前对你多重身份的介绍,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在这些工作之余,你还在以哪些方式提升自己?
韩珊珊:我目前觉得倾听他人聊天都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包括商人、企业家、艺术家、学者、家长、朋友,甚至是我的学生,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之处,吸取他们的精华,让自己变得充实。现在的社会,一个人学再多书本上的知识,而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都是不够的。所以我认为要多和不同行业的人打交道,这也是最直接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