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悦:民族音乐的践行者

2015-05-30 10:48:04
艺术评鉴 2015年12期
关键词:笛子竹笛传统

陈悦,著名演奏家、教育家、南派笛子大师赵松庭先生的关门弟子。现为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六岁随父亲学习竹笛,十二岁成名,自幼师从蒋国基先生、赵松庭先生,后师从张维良教授。

从1996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师从张维良先生,因为成绩优良,到2000年被学院免试推荐为本院研究生,之后顺利毕业拿到硕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个笛子女硕士留校任教至今。历经二十余载的磨砺,陈悦已成为当代中国顶级的青年笛子演奏家,教育家,她不仅担起了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使命,更是肩负着培养未来新一代笛子艺术家的重任。同时她的足迹遍及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爱尔兰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并多次受到外国元首及皇室接见,获《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一致好评。为中国民乐走向世界的推广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艺术履历被录入《中国音乐家辞典》《中国笛坛繁星录》以及英国剑桥传记中心编著的《世界名人录》中。

拥有诸多代表作的陈悦,细数其作品,先后在国内外录制发行了九张笛箫专辑,其中包括《远行》《乱红》《中国之悦》《悦色箫声》《精神·东西方的碰撞》《对话——箫与竖笛现代作品十首》等。其中《对话——箫与竖笛现代作品十首》获格莱美欧洲古典音乐提名。多次与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悉尼歌剧舞剧交响乐团、中央民族乐团、德国特里尔交响乐团、广州交响乐团、日本东京城市交响乐团、希腊国家交响乐团、澳门乐团等国内外著名乐团合作的陈悦也表示自己正在筹备一张风格全新的专辑,专辑的定位是与乐队一起录制新的协奏曲。

近年来,陈悦也曾多次受邀担任国内重大音乐赛事的评委:“2010首届北京竹笛邀请赛”评委、“2012 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评委、“2014第六届新加坡国际华人民族器乐大赛”评委、2014“文华奖”第五届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演奏比赛评委等。同时,由于陈悦在演奏和教学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各种荣誉和奖项也接踵而至,荣获2008年“教学成就奖”、“2010最具魅力笛子演奏家”、“2012年CCTV十大青年竹笛演奏家”、2014年荣获文化部颁发“园丁奖”等多项殊荣,同时也是2014年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项目资助获得者。这些荣誉和奖项的获得,也终将促使着民族音乐的践行者陈悦更加坚定的走下去,正如她藉由这次访谈谈到的,为民族音乐的繁荣,为笛箫音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谈感受|对我来说,讲台比舞台更加重要

音乐时空:作为青年笛箫演奏家、教育家,每一年的大部分时间,基本都在讲台或者演出舞台上,谈谈你对老师这个职业的理解,以及你与讲台、舞台的感情。

陈悦:首先我很荣幸能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在中国的笛箫教育一线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我看来,老师既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也是人类文明之树的培育者,更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从“老师”两字本身的解析来看,“老”字也可指代老子的思想和哲学观念,而老子最注重的就是德行的修养,所以这个“老”字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德”;而“师”者,则是韩愈《师说》中的“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更应该包括育德、育心。事实证明,老师的言行举止,对于学生品德与个性的塑造都起着非常重要的榜样作用。所以我认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技艺,还要以积极阳光的生活态度、勤奋上进的教学心态、坦荡宽广的处事风格来影响学生,并向他们传递饱含正能量的健康文化,让每一个学生在求学期间,不仅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更要拥有真诚、阳光、勤奋、上进等个人品德,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和谐友爱关系,让他们在这种良性环境中不断健康的发展与成长。由此可以看出作为一名教师,自身拥有良好的个人素养是多么的重要,甚至可以说教师的个人修养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基础与保障。

我作为一名竹笛专业的老师,要教我的学生如何练习竹笛,包括让学生了解竹笛的历史、发展、流派、作品等等各个方面的知识。竹笛演奏在音乐学院本身就属于表演专业,其表演专业的特性就决定了从事竹笛教育的人在讲台以外也要有一定的舞台基础。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讲台和舞台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不可分割,而且互相支撑、互相提高、互相补充。舞台和讲台都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是我工作及事业的全部。我很爱我的讲台,如果要在二者之间分出孰轻孰重,对我来说,讲台比舞台更加重要!这么多年来,我对竹笛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我的教学过程中,也经常把学生带到舞台上,因为这个舞台不光是属于我的,同样也是所有的学生、所有笛子演奏者、爱好者的,是大家共同的。同时,我也希望我的学生除了舞台,也可以在讲台上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专业才能,也为进一步推动中国笛箫音乐的发展及传播贡献自己的一份心力。

音乐时空:你六岁就跟随自己的父亲学习竹笛,后又师从赵松庭先生、蒋国基先生、张维良先生,他们分别给予了你怎样的影响?在你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演奏家、教育家之后,其实各位老师在技术上对你的影响已经相对较小了,这时他们对于你来说又是怎样一种影响和存在形式?

陈悦:我六岁就跟随父亲习笛,从此就与竹笛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父亲现在在杭州也仍然从事着竹笛普及和推广教育的工作。之后在少年宫,我也比较幸运的遇到了蒋国基老师,我跟蒋老师学了两年的时间,对我竹笛技术等各方面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之后在一次浙江省少儿器乐比赛中,机缘巧合的认识了赵松庭老师,我也非常幸运的成为了赵老师的关门弟子。我跟随赵老师学习了整整三年时间,赵老师对基本功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也非常重视竹笛基本功的训练。赵老师把基本功划分为气息、手指、舌头、控制等很多非常细的环节,在他的教学中,有一套非常系统的教程。他的整套治学理念,对于我之后的教学产生了很大的作用和影响。我对学生尤其是在大学之前的学生,在基本功训练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都是受到赵老师的影响。

赵松庭老师是对我影响特别大的一位恩师。现在回过头来看,赵老师对我的影响是非常全面的,涉及到竹笛的各个方面。赵老师在演奏方面、创作方面、乐器改革方面、音乐美学方面、音乐教育音乐理论方面等都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平时的聊天中,他也跟我聊起过包括音乐律学到底什么样的律值适合,竹笛的发展也可能存在多种律值并存的可能性,竹笛是不是要平均开孔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在今后去慢慢探讨和学习研究的。

赵老师也一直致力于乐器改革的领域,由于我们传统的竹笛是六孔笛,赵老师也提出诸如:如果吹到一些现代作品,竹笛是否要加到八孔?有的地方现在有九孔、十孔、十一孔甚至更多孔的笛,如果要开孔的话,开多少合适?到底这样的存在合不合理?开孔后会对原来的音准产生多大的影响等问题。当时我记得赵老师也是比较认可传统六孔笛在吹变换音角度的时候可以借鉴八孔的笛子,因为多开两个孔,并不会太多的改变原有的演奏六孔笛的手指技巧。赵老师也提到,不论开多少孔,在打好六孔笛的基础之余,也可以尝试练一些八孔笛。除此之外,赵老师生前也在研究弯管笛等很多关于乐器改革、改良方面的课题。

另外一位让我受益匪浅的就是张维良老师,我跟随张老师习笛有十年之久,现在张老师仍然是我的恩师,他对我的教育可以说是终身受用。跟赵老师学的阶段是初中打基础的三年,而跟随张老师除了学习赵老师这些风格的作品以外,也学到了北派、新派甚至是各个流派、各个风格的传统作品,以及一些现代风格的作品,当然也包括张老师自己创作的一些笛子作品,可以说让我非常全面地掌握了这些作品。张老师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老师,从他身上我更多的是学到了他从事笛箫事业的一种精神。这么多年来,张老师不断在科研、演奏等各方面开拓、努力、创新,从来没有停下来过,这也是一直鞭策我到今天,敦促自身不断努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张老师就是我的榜样,我也要不断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发展,更要教育出更多、更优秀、更全面的学生。

无论是之前的蒋老师,还是张老师,他们其实都是赵老师的弟子,所以是一脉相承过来的。虽然学的东西都大同小异,但每个老师都让我受益匪浅,现在想来,各位老师的教育观念对于我来说都近在咫尺。谈到他们现在对我的影响,单就演奏技术方面,这些恩师教给我的东西就足以让我终身受用,而他们本身为笛子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也让我看清自己将来应该如何去做,所以他们更多的是在思想、精神方面影响着我,鞭策着我。

音乐时空:器乐类演奏的学习大多从模仿开始,在你的竹笛道路上有多位名师,你是从什么时候开拓自己的演奏风格的?作为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你现在也有自己的学生,从模仿到独立,你又是怎样鼓励自己的学生有自己的演奏风格的?

陈悦:器乐的学习确实是从模仿开始的,尤其是在打基础打阶段。我在跟随这么多老师学习他们自己的作品以及地方风格作品的时候,会尽可能的模仿一些他们演奏的处理、风格,尽量往他们原版的感觉上去靠。至于说我自己的演奏风格,每当拿到一首新的作品,我会有一些要求和准则。就我而言首先是要达到准确,从音准、节奏等各个方面都能达到准确、干净的状态,让声音有一个好的呈现;然后就是对音乐的处理,要尽可能的让它符合这个音乐旋律的走向,特别是在声音上,我觉得管乐一定是要到达一定的宽度,那么在控制上就会对音准、声音这些有严格的要求。我倒并不认为这是自己的演奏风格。

当然这个也是我对学生演奏上的一些要求。在我的教学中,可能在大一、大二的时候,更多的强调他们对流派风格的掌握,而且在他们的课程设置上会安排更多各个流派风格的作品,也会要求他们练习邦笛、曲笛,甚至低音笛、竹笛传统的作品。到了三年级以后,会要求他们对一些现代作品中的协奏曲,一些有一定难度的作品进行一定程度的掌握。这个时候,我不会要求他们完全跟我一样或者跟哪个老师一样,可以有他们自己的特点存在。我从来不要求学生跟谁吹得一模一样,但是一定要符合一些基本的规则。在声音、节奏、音准这些都满足都前提下,在音乐的发展上也要适合你的音乐发展的逻辑特点,只要符合音乐发展的规律,我都是认可的。另外,从个性层面来讲,所有的演奏也未必要千篇一律。因为有的学生很活跃,舞台表现力非常强,他的音乐一出来就会让你觉得坐不住了,非常能调动人,而有的学生可能他的气息很好,他会吹得很稳……每个人的特点不一样,虽然在学习阶段尽可能会要求他们做到全面,但是真正都拿到台上来说,我觉得还是要根据他们每个人的特点,把自己的特质发挥到极致。

当然模仿是基础,所有其他风格流派的作品,我会让学生在本科一二年级的时候尽可能掌握,在这个基础上,加入一些自己对音乐的思考和处理,而不是拿到一个乐谱,老师怎么吹学生就跟着怎么吹。要让音乐去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是单纯的去模仿,去copy某个人的演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并不是一开始就让学生先去听谁的演奏,而是让他们拿着谱子思考自己会去如何处理。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挥他的想象力。在作曲家标注的所有的音符、节奏等这些标识都做到了以后,让他们自己听听吹出来的音乐是什么样的,然后再去听些以前的录音,再去比较,差别在哪里,怎样来处理更好,就显而易见了。

谈流派|统一于竹笛艺术的发展

音乐时空:去年,出版社对你的《笛子演奏初级入门教程》进行了重印,很多知名的器乐演奏家、教育家都会出版个人的教程或者教材,能不能以你专业的角度为我们介绍一下目前器乐教程出版的情况以及面临的问题,以及促使你推出这本教程的初衷是什么?

陈悦:这是我出的第一本教材,我一直认为,竹笛演奏的初学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市面上有很多笛子教材,里面的内容从最开始入门一直增加到比较难的曲目,我个人认为教材要细化,其实还是要分初级、中级和高级的。《笛子演奏初级入门教程》是从基本的乐理知识开始讲起,在初级教材中,一定要对乐理知识有一定的讲解,否则的话,可能初学者连谱子、节奏都看不明白。所以在我的这本教材中,基本是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对竹笛的一些基础知识进行了梳理,我也希望通过这本教材让广大笛子爱好者真正学到他们想要的知识。

在“基本知识篇”,主要介绍了竹笛的历史,竹笛的构造及发声原理,竹笛的音域及音色,乐器的挑选、保养及维修,笛膜的选用以及笛谱符号的认知等知识;在“演奏基础篇”,针对笛子演奏技法,包括笛子历史上的南派北派技巧分类,当然也有对手型口型知识、气息的训练、手指的训练、音阶的训练等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在教材的最后,也将一些笛子的小品收录进去了,当然也放了一些我唱片里面的音乐,这些音乐多在旋律上很好听,但是技术上又不是特别难,比较适合初学者来演奏。关于练习曲目,在这本教材上有一项非常方便的功能,那就是书上附带的有二维码,拿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就可以直接用手机播放出音频,这是出版社提供的一项非常方便的服务,我也希望以后在出版教材上仍然还有这种比较先进的功能可以让我们使用,也方便广大笛箫爱好者来学习。

说起这个重印的问题,因为最早的版本还没有经过我的认可就直接出版了,后来我发现里面还有部分内容有待修改,所以是收回了一批然后又再出,之前的旧版应该都是要被收回的,因为既然是教材就要力求准确,有机会我会再跟出版社沟通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音乐时空:在《笛子演奏初级入门教程》中,对近代竹笛的南北二派也进行了介绍,你生于江南,从你学习竹笛的师承关系上来看,主要源自于南派竹笛的影响,而在信息相对公开,地域差别逐渐消融的当今社会,以你的演奏和教学经验来看,竹笛的派别差异是否依旧明显?这些差异对竹笛艺术的发展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陈悦:确实在当时那个年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没有这么快,没有这么公开,不同的区域演奏家以当地的音乐作为素材,改编成自己的独奏作品,这样就形成了不同区域流派的作品。在传统南方的音乐里面,比如说像江南丝竹是传统的南方乐种,它的装饰音主要是靠手指上颤、叠、赠、打,基本上是不用舌头的。当时赵老师在朝鲜战场上遇到了刘管乐先生,他发现北方传统作品的演奏上有很多舌头的技巧,有的是舌头和手指结合的,我们现在非常熟悉的吐音、滑音、剁音、花舌,就是用到了舌头的技巧,当时赵老师就认为南派的传统乐曲不用舌头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其实在赵老师的作品里面,已经有了大量的北方技巧的乐曲,比如《早晨》里面就用到了花舌、吐音、剁音,这是南方传统作品里面根本没有的。所以严格来说,赵老师那时就有对南北方的技巧进行整合了。

基本上所谓的南派北派多体现在传统作品里面,到今天已经没有这么多的框架,也没有那么多的禁忌了,作曲家在作曲的时候,没有太多的南北概念,在他们看来都是竹笛的技巧,他们只是根据音乐的风格和需要在使用这些技巧。比如说,现在很多的协奏曲里面,既用到了最大的笛子,也用到了最小的笛子,还要在一首作品里面换几种乐器来产生不同的声音和效果,从而使作品在音响上呈现更为丰富的音乐。我觉得这本身就说明竹笛在往前发展,也是竹笛发展的必然历程,所以不管南派也好北派也好,都是竹笛发展到一个阶段的产物。而这些流派的风格,都是我们在本科教育专业、教学理念里面要掌握的,因为在之后创作的新作品里面,这些南派的风格特点、北派的风格特点,可能都会出现在同一首作品当中。总之,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演奏技巧、特点、风格,它们都让竹笛艺术的表现更加多元化,丰富了竹笛在舞台上的表现力。

音乐时空:可以说笛箫艺术事业的发展饱含着几代笛箫从业者、爱好者的心血和贡献。发展笛箫艺术事业,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形式,一直以来你对笛箫事业的关注和拓展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里面?你对于笛箫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是否有着明确的规划?

陈悦:因为我们是演奏表演专业,所以对演奏家的音乐会、学生的音乐会、我自己的音乐会,这是我首先要关注的。当然,一个学科要想发展得好,除了刚刚谈到的这些舞台上的表演以外,还有就是理论和学术方面,理论是音乐学的范畴,就是我们总结这些演出,以及实际教学的一些经验,把它们整理成文字,变成教材、文章流传下来,包括我也会给自己定一些目标,比如说每年在音乐类的刊物,有的甚至是核心期刊上面发表一些文章,这可能对我们表演专业的人来说有一定难度,因为这对写作有一定的要求,但还是会坚持这样做。我也希望我的学生也能经常去总结一些在学习当中遇到的问题,并且积极思考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或者将一些感受、体会记录下来,能够在刊物上发表当然更好,即便是不发表,对于自身对于演奏或者说音乐的理解也是有很大帮助的,能够拓展我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第三个是作品方面,很多学生自己创作的欲望比较强烈,所以他们会写一些片段、写一些音乐让我来听,我都会鼓励他们继续发展下去,或者把它变成一个小品,鼓励他们在创作方面多做一些发展。当然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作曲家来为竹笛写一些能够流传的作品。

另外,我也会就不同材质的乐器呈现出来的音质变化等等做一些研究,因为笛子多是竹子做的,那么当然也会在材质上受到一些限制,所以也希望同科类专业的老师来共同研究怎样让这件乐器可以在各方面更加完善。我也同样鼓励本科学生在大学阶段就开始根据科研方面的经费做一些小的实验等等,让他们一开始就有一个更开阔的思维。

还有最后一个方面:教学。我也经常在思考,什么样的方式能让学生既能掌握基础的流派,又不限定他们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发展,想办法去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激发自己保持对于音乐演奏的激情。这样来看,教育方面、教学方面所包含的知识门类就比较多了。我觉得除了演奏方面,也可以给学生一些思想上的建议,包括让他们多看书多听音乐,都会提高他们对于本专业的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我也是一直在思考,像从中国传到日本的尺八,现在发展得很好,尺八是不是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教学系统、理论系统、演奏系统?我在欧洲看到过欧洲人将尺八演奏得非常精彩,我在想,老外可以将尺八吹得这么好,有没有尺八演奏家能将竹笛也吹得这么好呢?至少我目前还没有见过。我想可能是我们传播还不够广,影响力还不够大。另外,我也在反思,是不是由于我们本身的演奏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和精准?我觉得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的方向,从而让我们的教学体系更加完善,让我们的笛箫艺术可以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谈流行|音乐没有高低之分

音乐时空:2012年,你参加了许巍《此时此刻》专辑的录制,你们最早的合作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在随后展开的“此时此刻”巡演中,每一年的演出中都有邀请到你作为演出嘉宾在他演唱会上演奏,这么多场巡演走下来,都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

陈悦:跟许巍老师合作其实不是从2012年开始的,而是早在2005年就参加了他那个时候的巡演“绝版青春”,最早的合作就是在“绝版青春”的时候,我在《礼物》当中的一个小小的间奏。再就是许巍老师的代表作品《蓝莲花》之前一段箫的演奏,那段演奏其实是我即兴演奏的,所以每次可能都会不一样。后来我看了当时在工体演出的一些录像,感觉效果还可以,在他整个轻摇滚的这种流行风格里突然出现一段箫这样的散板形式的音乐,其实是会跟他本身形成一个很大的对比,基本上可以一下子让比较沸腾的场面安静下来,让大家的心静下来,等着他出场。

经过几年的合作,我觉得许巍老师的修炼、状态、创作都有了一个层次的提高。从2012年开始,一直到今年5月16号在五棵松体育馆结束了《此时此刻》这张专辑的全国巡演。这样一路走下来,比2005年那个时候又多了很多笛箫的元素,比如会有一些跟电吉他这样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也有箫独立的一段空间、一个段落,还有就是笛子一直穿插在间奏、尾奏、前奏中,色彩很鲜明。到了最后,就感觉笛箫已经成为了流行摇滚乐队里面的色彩,基本上他的演唱会上都会有笛箫元素,也逐渐成为了许巍老师音乐风格上的标签。许巍老师最开始的演出,乐队主要是吉他、贝司、鼓这些,到后来笛箫加入的越来越多,许巍老师每年的演出也越来越多,也被更多的乐迷接受和喜欢,到了后来直接就把笛箫也作为乐队的组成部分,因为在所有的演出形式中,不管是交响乐队、民族乐队,还是独奏,笛子的演出都出现比较少。在演唱会当中,乐迷会跟着你的音乐走,也非常热情,那么作为演奏者在舞台上我也特别兴奋,这些对我来说,都是特别记忆深刻的事情。

谈到跟他合作的契机,其实主要是他最早在自己的音乐里面用到了笛箫,包括在2005年那个时候的巡演,反响都非常好,因为跟他本身的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之后呢,他一直将笛箫这个乐器作为他自己的唱片、乐队的一部分,这是最主要的契机。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合作和尝试。

音乐时空:与其他民乐演奏家不同的是,你经常会与流行音乐人、制作人有许多跨界合作,为什么你会去做这样一些尝试,这样一些尝试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陈悦:像我们民乐的发展,除了独奏,跟其他民乐的的合作,或者跟钢琴、乐队的一些协奏以外,像流行音乐或者其他的跨界音乐形式,我觉得都是可以尝试的领域。在我的眼里,音乐是不分高低的,但是有粗细之分,有精细的音乐和粗糙的音乐,无论哪个领域其实都是这样,我觉得有些精心制作的流行音乐也是非常非常精彩的。包括原来跟王勇老师也合作过,他的标签就是民乐加摇滚,这也是一种尝试,我觉得也有很多可取之处,非常有意义。而且,我认为将来民乐的发展其实也会融合进很多其他方面的元素,比如说像电子音乐跟民乐的结合,可以更加突出民乐旋律的优美,同时也弥补了民乐原本在视觉上、感染力、表现力上的不足;包括跟多媒体的合作,融入图像、动画、灯光等,更好的完善了民乐在舞台上的表现力。我觉得民乐将来的发展一定会结合这些高科技的手段,这样才能给台下的观众带来视觉、听觉等各方面的冲击和享受,而不仅仅是最原始的这种直接演奏状态的呈现。当然那个是基础、是根基,我们要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但是最关键的是我们也要知道往哪里去。而且,本身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之中,其实我们就能够学到很多东西。我原来也跟日本一个打击乐团合作过,大概有十一个人左右,跟他们的合作让我学到很多很多,是在其他的团队当中学不到的,每个团队,每个形式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所以,我认为就算是民乐的演奏者、演奏家,也没有必要去排斥一些电子音乐,只要它也是精细的音乐,就值得我们更多的去融合、去借鉴、去合作!

音乐时空:笛箫作为传统乐器中的典范,发展到今天必然面临的问题就是民族器乐的现代化,在舞台上你除了独奏,也演出过很多反响不错的协奏曲,比如《霸王别姬》等,在自己演奏以及教授学生的时候,会怎样去把握传统曲目与现代作品之间的平衡关系?笛箫作为个性十分突出的民族乐器,与乐队、乐团合作的道路是否真正适合它们?

陈悦:民族器乐的现代化、规范化,包括像协奏这样的形式,也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你提到的《霸王别姬》是国家交响乐团团长关峡老师的作品,这部协奏曲是专门为女高音、箫、古筝和交响乐队创作的,在国内外演出了很多次,反响非常不错。因为他是根据京剧《霸王别姬》的其中一个唱段来改编的, 作品保留了原来京剧里面的唱腔,我记得2008年在莫斯科的演出,当时女高音部分还是彭丽媛老师演唱的。箫和古筝在乐曲中有两个鲜明的音乐形象:箫的形象是霸王,古筝的形象是虞姬,其中有一段箫和古筝的重奏,代表的就是虞姬和霸王之间的交流。我记得当时关团有跟我说过,乐队部分起到的是烘托的作用:有两个非常精彩的部分,那是两个描写战争的场面,在台上演出,听到交响乐队在你身后演奏的时候,真的有千军万马从身边呼啸而过的感觉,确实很震撼,这样的结合我觉得比较有特色,而且是非常有表现力的形式。

在教学当中,其实我们平时上课大多是一对一的形式,更多的是教学生如何演奏,当然完成的也多是独奏的部分。在竹笛协奏曲中,就像“协奏曲”本身暗含的意义一样,可能这个旋律一会儿在你这,一会儿在其他声部之间,因为只有在独奏的时候你才是主体,所以在协奏曲当中,耳朵不光要到听到自己演奏的部分,而是要去整体的聆听,更多的是要听到乐队各个声部的部分,加上自己的演奏才是完整的。这也要求演奏家在演奏的同时学会去听,这对于音准、节奏等方面就会更加严格要求,所以我在教学当中也经常跟学生说这个地方必须把它吹准了,节奏要吹对了,这样跟别人合作才有个标准,才能够更加的规范、准确和协调。

关于你提到的现代作品和传统曲目的平衡,实际上这两个并不矛盾。传统是基础,现代是创新,当然我们要先学会这些传统的作品,传统的手法、技巧在现代作品里面也会用得到。传统曲目在风格流派里面运用其他素材会使音乐更加生动、地道;而现代作品中呈现的色彩、张力、表现力,甚至是夸张到极致的音响效果,这可能是在传统作品里面体会不到的,不过也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的一些元素。

笛箫确实是非常有个性的民族乐器,在和乐队、乐团的合作上,我们也是在一边研究一边实践,探索着到底怎样可以更好。竹笛跟交响乐队或是民族管弦乐队合作的作品现在挺多的,都有很多不错的作品,但箫在这方面的作品确实不多,因为它本身会受到音量上的限制,箫跟乐队的合作,在创作方面、编配方面,还是要考虑到箫的一些特点,要专门为箫去编配一些适合的作品才可以。就像古琴本身音量比较小,所以古琴跟其他乐器的合作,尤其是跟乐队合作的时候,一定要加上扩音。箫是否也要加上扩音,或者在不加扩音而是在编配过程当中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让它在音量上达到一定的平衡,这些都是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去研究、探讨的问题。

谈作品|让民族音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音乐时空:你曾发行过一张与钢琴的即兴专辑《乱红》,在很多演出的场合,也有很多即兴演奏的尝试,于你而言,即兴演奏是一种怎样的演出状态?

陈悦:即兴演奏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即兴演奏实际上对演奏者各方面的素质要求是非常高的。一方面,演奏者的反应速度要特别灵敏,尤其是当即兴表演不是你一个人而是和乐队好几个人一起的时候,更需要反应敏锐,当然也需要彼此之间的配合,所以说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另外一方面,演奏者一定要对乐器的掌握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够玩即兴,因为即兴留给你思考的时间很短,不像练熟了一个作品去演奏,甚至你都不知道下一秒会出来什么,应该在哪个段落加什么东西,有很多未知的东西,很多时候即兴可以创造出很棒的一种效果,但是它不具有可重复性。当你第二次再去选择它,甚至去模仿也未必能模仿得出自然流露的那个状态,所以即兴是件很好玩的事情,是一种不可预见性的音乐呈现形式。

现在很多民间音乐当中,比如江南丝竹中,所有的乐器都在演奏一个旋律,但是听上去每个乐器都不一样,因为它既可以是即兴加花,也可以是即兴演奏骨干音部分,所以这种即兴也是在一定规律之内的即兴。由此可见,即兴其实在很久以前的江南丝竹这种乐种里面就已经存在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遵循一定规范的演奏。包括像国外的很多爵士乐,都有大量的即兴成分在里面,但也有框架有小约束,也有一些固定的东西需要遵循,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即兴,尽管如此,这里面的变化会非常丰富,有很多空间。但是又不会脱离它最基本的一个轨道,所以我始终认为即兴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

真正在舞台上即兴的演奏,一般来说时间不会特别长,除非是要求几分钟的即兴,但基本上这个时候会有钢琴或者其他乐器一块儿,一起来把这个即兴变化得更多一些。常规来说,在舞台上的即兴一般不会太长时间,或者给你铺一个底,让你在上面做一些即兴演奏,但实际上会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是一个比较有挑战性的演奏形式。当然,关于即兴演奏方面,我们今后还可以做更多的关于各个风格的尝试和研究。即兴对演奏家的创造性思维,对演奏家创作方面的能力的考验也是非常的大,所以我觉得在教学中,以后也可以增加一些这方面的训练。

音乐时空:在你出版的九张专辑当中,每一张都非常有特色,从最初改编名曲的《情竹》《无词歌》《箫色》,到即兴演奏的《乱红》《远行》,还有民族风情的《中国之悦》,到跨界合作的《精神·东西方的碰撞》《对话——箫与竖笛现代作品十首》等,在这么多张个人专辑之后,接下来是否还会有出新专辑的计划?之前的每一张专辑都有自己的风格,新专辑的风格会有怎样的选择?

陈悦:我确实出过很多张专辑,每张专辑也是各不相同的风格,如果再出新专辑的话,我会尝试一下以前从来没有尝试过的一些形式。目前比较想做的是一张和交响乐队合作的协奏曲的唱片,有一些作品已经创作出来了,但是还在考虑合作的乐队等等其他方面的事项。目前有这样一个想法,但这个也需要一定资金的支持,总的来说,是希望新唱片一定要有别于之前九张唱片的风格。

另外还有一个计划,不过不是我个人的唱片,是一个德国作曲家在2012年给我写过一首笛子和室内乐的作品,当时我在国家大剧院演出过。之后我把录音带到德国给他听了,他觉得还不错,可能会改编成竹笛和交响乐队的作品,明年我会去跟德国的交响乐团一起把这个作品以一种协奏曲的形式录下来。

音乐时空:这些年来,你为笛子界培养出了众多高材生,也出版了自己的笛子教材,更是出版了九张个人专辑,在接下来的岁月当中,关于笛箫的发展,还有哪些你渴望探索的领域?

陈悦:作为老师来说,我当然首先就是希望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全面的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特质来塑造他们,如果这个学生是演奏型的,我就希望他能成为演奏家,当然是很好的演奏家;如果这个学生是学术型的,比如说他文笔很好、很有耐心、表述能力很强又有这个意愿,我也希望他能跟我一样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能够更好的去传播竹笛文化,推动竹笛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有的学生文笔很好,他们可能会去做一些文字方面的工作,成为主编、责任编辑,从事相关的编辑类的工作等等,这样都很好。因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有的学生成为了专业演奏家,有进中央民族乐团的,也有进武警文工团的等等。还有一些选择继续深造,考上了自己心仪的院校攻读研究生,其中有一个学生考上了首都师范大学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像这个学生我觉得他就很适合去教学,可能他不算专业基础非常强的,但一直很努力,自己有很多的想法,也写过很多比较好的文章,我觉得他就比较适合去走教育路线,从事教育工作。另外还有一些工作了的学生,他们也在从事教学方面、培训方面的工作。我就希望能够挖掘出他们本身的潜质、潜力,不一定要将所有的学生都变成演奏家,而是根据他们本身的特质,来把自身的长处发挥到极致!

对我自己来说,今年我希望有时间能够出版一本关于箫的教材,也是零基础的,从很多细节方面来着手,对一些知识点做一个比较全面的介绍、阐述包括引导。之所以有这方面的想法,也是业内很多朋友都希望我出一本关于箫的零基础教材,当然也会将我专辑里面箫的作品、其他老师的作品,还包括跟一些管弦乐队合作的比较有难度的作品可能都会放到里面。

还有一个方面,我也希望能够有机会申请到一些项目来完成我的一些想法,比如说我2014年申请到的,从2015年到2017年的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项目资助。每年我都会到外地去采风,学习一些地方的乐种,然后把采风的素材交给作曲家来完成一些比较有难度的竹笛协奏作品。今年我也在做一些昆曲方向的研究,收集了一些昆曲方面的素材音乐。准备邀请有一定阅历、有一定经验的作曲家来为我来创作一些新的作品,也会请一些比较年轻的留学回来的作曲家加入,请他们来创作一些比较有难度的笛子协奏曲,因为他们对乐队、笛子的结构、交织、调性等方面非常有研究,相信他们写出来的作品会有一个全新的视角,包括在笛子演奏技巧方面的新发觉,这些都带给我很多新鲜的想法和力量。另外,也在考虑邀约一些国外的作曲家来为我们竹笛这件民族乐器谱写更多更丰富的作品,外国的作曲家可能刚开始对笛子不够了解,但是只要把这些东西引导给他们,告诉他竹笛有多么丰富的表现力,只要他想得到,我尽量从技术上去解决,剩下的就是跟乐队的配合。一般而言,外国作曲家对于乐队这块了解掌握得非常好,所以我也期待更多优秀的来自全球的作曲家为我们创作更多的、优秀的、可以流传下来的新作品,真正的让竹笛做到全球化的传播。因为有了好的作品,我们才有更多的机会真正的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更希望全球的作曲家、演奏家共同来探讨研究,开拓出新的思路,从而把我们的民族音乐发展到一个更加有影响力的状态!

另外,我想说的是在对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以后,我们要面临的是合理性继承传统音乐文化与推动传统音乐文化进行现代化转型的新课题,我们既不能全盘继承传统,也不能离开传统进行盲目的创新,我们只有在两者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与张力,才能走出一条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推向世界大舞台的道路。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基因,传统音乐文化也应该是我们现代音乐文化的重要基因。要继承与弘扬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我们每一位传统音乐文化的传人,首先就必须从我们的观念上认识到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性,一方面刻苦钻研并辩证的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我们要不断走出去,向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优秀音乐家们学习,我们既要做一个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者,又要做一个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者,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和认可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新世纪,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元素受到了世界的瞩目,中国音乐文化与外国的音乐文化相融合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对于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来说,拥有了无限广阔的空间与机遇,但同时对于从事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者们来说,也面临着传统音乐文化如何融入时代潮流发展的严峻考验。我们应该抓住当下中国文化发展的好时机,积极开展具有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相关活动,更多的传播与展现中国传统音乐的当代美,进一步加强中国传统音乐在世界音乐文化中的交流与合作,展现中国元素在世界范围内的宣传与多元发展。面向世界去推广中国的民乐,让更多国外的人了解中国的竹笛艺术,了解竹笛这件乐器是完全可以成为一种国际语言来互相交流,从而能够更好的弘扬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为中国的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笛子竹笛传统
山里有间笛子铺(中)
山里有间笛子铺(上)
My Mother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我的坚守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竹笛
比环保更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