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史俊瑞 关多娇 徐有宁 王雷
【摘要】实践教学是学科和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沈阳工程学院为例,针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在实践教学的不足,提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在科学性设计及校企合作等方面对实践教学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实践教学 创新 能源动力
【基金项目】2014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工程意识培养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UPRP2014067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239-01
引言
在“十二五”的发展规划中,把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放在了突出重要的地位,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把培养理论研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作为配培养目标。因此,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具备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教学环节。沈阳工程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学院,尤其重视实践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一直以培养实践型的人才为目标。因为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认知以及掌握,是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联系的纽带,同时也是学生快速熟练操作技能,较快的熟悉工作岗位的有效途径。因此,如何把实践教学有效的应用于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较强研究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当今应用型高校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是沈阳工程学院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作为我校的优势学科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专业知识的理论学习,更需要将所学知识与工程实物,生产实际相结合,才能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目前,沈阳工程学院在实践教学方面有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同时充分发挥与电力行业合作的优势,进行校外实习,实训,实现与企业的联合办学。但是,由于实验教学的模式化严重,实验课程主要以老师授课、演示为主,学生动手模仿。而校外实习和实训的反馈结果表明,由于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导致与生产实践衔接的不到位;又由于企业安全要求严格,很多区域禁止进入,导致工程实物细节观察受限;以及学生对实习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明确的目标,最终导致实习效果不是很理想,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总体来说,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践教学缺乏科学性设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实验(含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实习实训和各类设计(含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 具体内容因专业面向的不同而不同。在加强实践教学的建设时,都依托各自的优势平台加大了实践性环节的学分,创新拓展了内容,但由于缺乏科学性的设计,实验教学内容的模式化,还不能充分调动学生本身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二)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与专业实践脱节。目前,各高校都利用试验场地和实验设备等硬件条件,以及学生对创新的积极性等软件条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尽量给更多的学生提供自主实践、自主研究、自主探索的机会,激发他们的自主创新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大多数的作品与专业不相关,或是成为了陈列品。既不能对理论教学内容做充分的补充,也不能对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做出创新性开发。
(三)校企联合培养,并未实现预期效果。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很多高校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都与相关行业的企业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目标就是要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工程技术人才。理想的模式是:作为企业,需要为学校提供实习场地,同时提供进厂教育、实习讲解和现场指导,给学校的实践教学注入活力;作为学校,应积极配合企业扩展业务,积极参与企业的科技攻关和设备改造的生产活动中去。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尚不能与企业实现会惠互利。
三、加强实践教学的措施
(一)建立科学性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将成熟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社会生活生产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需要循序渐进,“进阶式”培养,对新入学的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教学的熏陶和培养,例如参观模型化实验室,安装检修实习,以多样化的形式激发学生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兴趣。在专业课学习阶段,加强理论知识和工程实物的紧密衔接,通过仿真实验教学,模型演示等方式,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实现实验内容从“验证性”到“综合性”、“设计性”的递进,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使学生逐步具备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最后通过为学生搭建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实现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
(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科技创新大赛。作为应用型大学,培养实践型的人才是我校的重要目标。学校和各级学院可以组织多种和专业知识相关的创新大赛,由专业老师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使学生将科技创新与理论知识相融合,以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为基础,加强工程实践的培养为目的,锻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
(三)改革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为了解决学生校外生产实习效果不理想的现状,可以在学生进行校外实训之前,利用学校的虚拟实验室,热力设备检修基地进行实习。在虚拟实验室内,学生可以看到动力设备的具体模型,动力设备几何构建的三维动画,生产流程的动态展示等内容,对火力发电厂的热力设备的结构、生产过程等问题会有个形象、直观的总体了解,然后在设备检修实习环节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对设备进行拆、装、修等工序的操作,不仅获得了更加丰富的感性认识,同时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也大大提高。在此基础上,再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通过前阶段的锻炼,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学生可以针对自己遇到的问题查阅书本,增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在企业实训时,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去观察热力设备,将工程实物和模型进行比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融入电厂的工作中。
结论
实践教学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实践教学的改革,不断增强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结合,为科研、生产实践提供优质服务,满足新形势下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敬,高峰,赵喜艳.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35):156-158.
[2]史俊瑞,李楠,徐有宁,关多娇.创新能力培养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探索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19):229-230.
[3]朱正伟,袁侨英,刘东燕.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學,2009(8):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