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链接
2015年的暑假,孩子们原本应该快乐无忧地度假,却被家长塞进了五花八门的兴趣班。这个暑假,5岁的萱萱被妈妈安排学钢琴、围棋、英语、画画……一天要上四五个兴趣班把萱萱惹怒了,嚷着要打110,找警察叔叔“解救”她。
“现在的娃都在学,咱家萱萱不学不是落后了吗?我能咋办呢?”而萱萱妈很无奈。
“现在的娃都在学,咱家萱萱不学不是落后了吗?我能咋办呢?”家长的担心是对的,但家长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在我看来,5岁娃每天上4个兴趣班,是由于攀比心态造成的典型教育过度化,家长的潜台词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应该是负责任的家长所为。但是,这样做,苦了家长,也苦了孩子。疲于奔命的亲子教育是违背成长规律的。攀比式亲子教育是家长没有教育定力和缺少教育自信的表现。
如果家长希望轻轻松松养孩子、教孩子,建议多学点亲子养育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而不是盲目跟风。
你知道吗?孩子的起跑线在哪里?你是王子,我是平民,我们生的孩子能在一个起跑线上吗?人生的第一起跑线是天生的,人与人的第一起跑线天壤之别。不少家长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和孩子一起疲于奔命,苦不堪言。这里有一个起跑线的认识问题,认识不同,方法也会不同。
教育孩子重在抓好关键期
就基本社会化而言,什么年龄段是孩子的教育关键期?三岁左右,这与人的大脑发育有关。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南希·贝莱博士潜心研究、观察了婴儿的发育、发展,她在《幼儿发展研究》一书中列出了八个线索,以提醒父母如何抓好教育关键期。就某些天赋能力开发而言,天赋开发内涵不同,关键期不同。例如孩子生下来八至九个月是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 三岁至五岁是音乐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拉提琴三岁开始,弹钢琴五岁开始), 四岁至五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等等。
其实,从生物人到社会人的养育过程中,有一些成长关键期,无论你是王子后代还是平民后代,人生成长关键期教养不同,结果就会不同。所以,教育孩子重在抓好关键期。如果讲起跑线,关键期就是起跑线,而且不止一道。
所谓“关键期”,是指最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为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在关键期对孩子进行及时的教育,孩子学起来容易,学得也快,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果错过关键期再去学,就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事倍功半。关键期教育不需要一天上四个兴趣班,有些教育就是寓玩和家庭亲密共生。
早在1935年,奥地利生态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洛伦兹发现,小鹅孵出后的一两天内,愿意追逐它第一次见到的活动的物体。如果见到的是母鹅就追母鹅,见到的是人就追人,而且这个习惯会长期保持下去。大家都知道狼孩子的故事,人们虽然对她实施了良好的教育,但人应该具备的习惯和能力却始终没有能很好形成,其根本原因就是错过了“关键期”。在关键期引导孩子做关键事,这才是科学养育。
教育要走出狭隘,面向未来
萱萱的故事发生在幼教期,据我调查,孩子上小学后,除了兴趣教育,还有各种培优补习,孩子更苦更难。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重要原因有两条,一是孩子的成长环境变了,二是培养目标提升了,但我们的教育却在传统落后的家庭本位模式中挣扎,心态浮躁,急功近利。
先说成长环境变迁 在从生物人到社会人的基本社会化过程中,成长环境举足轻重。最近三十多年来,成长环境发生四大变化,即家庭结构和亲情共生环境变化,包括少子化和家庭结构小型化;知识化和新兴媒体生活化,三岁的孩子用平板电脑了;家庭、学校、社区、友群等实体环境与网络环境虚实交织,家庭教育碎片化;物欲横行、追名逐利、价值多元,良好家风影响严重弱化;中国走向世界,全球抢滩中国,发展环境国际化。可是,我们的亲子教育还处于家庭本位的狭隘视野中,教育冲突严重,很多孩子成为牺牲品。建议家长和老师看看“父母皆祸害”的网贴。
再说培养目标提升 在培养目标方面,包括“成龙”“成凤”、考学、出国,家庭和学校的愿望都是好的,可惜的是,由于教育目标的传统和狭隘,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把孩子们逼向死胡同。主要表现为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好专业,找个好工作,好单位,安安稳稳过一辈子。孩子们的青少年时期就是上课、作业、考试、考学和找工作。这是人类工业化中期以前的培养过程和培养目标。在高新技术、网络平台和国际化主导下,培养目标越具体越短视。仅就职业而言,正在经历三大改造,一是高新技术改造,二是国际化改造,三是体制改造。全球职业体系正在重新洗牌,我们的孩子们还会有一辈子不变的职业吗?在发展较前沿的国家和地区,孩子大学毕业后,五分之一的孩子在单位工作不到一年,三分之一的孩子在单位工作不到五年。
教育工作者包括家长要有一种眼光:孩子们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应该是现在还没有的职业。20年前,你能想到今天的前沿职业会以网络为平台吗?你能想到国家会推进“互联网+”吗?
面临新的发展环境和态势,我们需要强调孩子们从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学习的必要性,有三样技能必须从幼儿时期开始教给孩子: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我们需要教孩子学会处理海量信息;我们需要教孩子学会全球交流;我们需要教会孩子如何自我导向,并懂得如何不断组织自己的学习,以主动适应未来。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其中亲社会能力举足轻重。
萱萱的故事启示我们,只要家长善于学习,懂点亲子养育的科学与方法,5岁娃肯定不会每天去上4个兴趣班,教育“过度化”的问题也就不会出现。
(周运清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