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琳
摘要:小组学习模式是课改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锻炼学习的能力,进而,在高效数学课堂顺利实现的过程中数学素养也得到大幅度提高。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有效地将小组学习模式应用到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以确保学生在主动求知、互相交流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进而,也能确保高效数学课堂顺利实现。
关键词:小组学习模式高中数学推理证明问题思考 习题讲评
一直以来,为了高考,为了成绩,我们的数学教学模式采取的是灌输式教学模式,被动的学习状态只会让学生感觉到无限的压力,尤其是随着年级的增加,数学知识越来越难,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越来越差。所以,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更为了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我们可以将小组学习模式应用到数学教学活动之中,以确保学生在互相交流、自主学习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进而,在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同时,也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构建以小组为单位的数学课堂进行论述,以确保学生在高效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在推理证明中应用小组学习模式
推理证明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理解数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重要方面。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推理、自主证明,进而,为学生知识灵活应用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提高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推导中,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推导。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1+2+3+……+100=?之后,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果:{a﹏獇为等差数列,求证:a1+a2+a3+a4+……+a﹏=?鼓励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自主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推导出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即:有学生提出与高斯求解一样借助前后相加的方式进行证明;还有学生提出中倒叙相加法;等等,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以确保学生轻松地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推理证明能力,进而,使学生在互相交流和讨论中轻松地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在问题思考中应用小组学习模式
问题探究是创新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方面。所以,在小组学习模式的应用中,我们可以立足于数学教材,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以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能为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工作。
例如:等差数列{a﹏獇前n项和为S﹏,已知a1=13,S3=S11,当Sn最大时,n的值为_____。
这是一道简单的数列试题,在掌握了基本的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之后,我组织学生对该题进行问题思考、探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借助多种解题方法来进行该问题的思考和解答,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而且,对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之后,我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选择的方法,如:
方法一:由S3=S11,得:a4+a5+……+a11=0,根据等差数列的性质可得a7+a8=0,在因为a1=13可知,该数列是一个递减数列,即a7>0,a8<0,故n=7时,S﹏最大。
方法二:由S3=S11得:3a1+3d=11a1+55d,又因为a1=13,得d=-2,故S﹏=-n2+14n,借助函数的性质和图形可以轻松地得出,当n=7时,S﹏最大。
……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认真分析每一种解题方法,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解题思路,而且,对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进而,在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同时,也有助于问题思考能力的大幅度提高。
三、在习题讲评中应用小组学习模式
习题讲评是每个学科都必需存在的教学环节之一,该环节的存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提高學生的解题能力,而且,还能在优等生带动学困生的情况下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程度的提高。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相学习,互相交流,进而,在确保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的同时,数学学习能力也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还以“等差数列{a﹏獇前n项和为S﹏,已知a1=13,S3=S11,当Sn最大时,n的值为_____”为例,在讲评过程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小组中的优等生来对该题进行分析、讲解,以帮助学困生理解该题的考察点,明确本题中的重点。换句话说,就是以小老师的身份进行讲评,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小组学习法的应用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以及数学素养的形成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高效地将小组学习法应用到教学之中,以确保数学价值能够得到最大化实现。
参考文献:
[1]徐乐.小组合作在高中数学中的有效应用[J].理科考试研究(高中版),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