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强
摘要:数学活动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也离不开生活。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数学与生活联系的过程,即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这一过程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数学可以作为人们交流信息的手段,帮助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模式,进而解决问题。情境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中为完成某一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与兴趣而设计的相关的教学氛围,它在教学中起着激情、引欲、过渡、强化等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情境设计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的教材观,设计各种适宜的教学情境是有效的途径呢?通过实践笔者发现设计情境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突出数学的现实性
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数学是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了一些数学现象,这就为创设情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应针对这一实际,精心设计情境,在开放式的教学活动中,使每个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也得到和谐的發展。因此,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应当首先考虑到学生生活中的数学常识,寻求学生感兴趣的有体验的素材,结合他们的认知基础来创设情境。
比如,一年级的“认识物体的图形”一课,笔者利用游戏设计教学环节。一年级学生虽入学时间不长,对图形方面的知识了解也少,但他们已经有了生活基础,接触的生活用品的形状已经在头脑中形成了印象,所以这一课的教学完全可以让学生在摆一摆、摸一摸、玩一玩中进行。先让学生每人准备几种自己了解的物品的包装盒,然后向学生介绍。因为学生都非常了解手中的东西,所以介绍起来兴趣盎然。再通过比较、举例等活动,强化物体和图形的区别,使学生在游戏中亲身感受物体的特征。最后通过推理区别这些物品,并分类。数学概念十分抽象,对于小学生来说,从生活中来找概念原形的过程,即是建立正确表象的需要,也是理解概念真正意义的需要。如在进行“长度单位”教学时,让学生举出生活中那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厘米、1米,通过这样的举例可以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感受1厘米、1米的真正意义,概念的表象在头脑中便更加清晰。
二、展现教学的趣味性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创设教学情境,突出知识的趣味性,是使学生很快对所学知识产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通过设计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调节到最佳状态,为学生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和情感基础。虽然数学知识中有些内容较抽象,但有些内容还是充满趣味性的。
教师可以创设一定情境或是提供一定的素材让学生体验并发现数学规律。学生如果能真正理解规律,体会到规律的价值,那么他一定能在生活中找到恰当的实例。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教学中应努力加强学生对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感受,从而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如在教学“统计图”时,可以让学生对家庭中一个月或一年的收入或支出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制作统计图表,学会用理性的科学的方法处理生活中的问题。由此可见,教师认真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根据知识的特点去设计合适的情境,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情境创设要有启发性
创设教学情境要具有启发意义,要产生愤悱的心理,使学生处于欲罢不能、跃跃欲试的最佳学习状态之中。情境无趣自然没有效果,但有趣而没有启发性的问题反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认识图形”中,她设计情境,先提出:“老师今天要带你们一起到小熊家玩。”然后用多媒体出示小熊的房子是由各种几何图形组成的,创设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小熊的房子上找出图形并认识这些图形。
师:小熊家的房子漂亮吗?
生:漂亮!
师:看了小熊的房子,你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看来看去也没发现什么,到后来终于有一位学生举手说:老师,我发现小熊的房子没有窗户。教师听了很高兴,表扬这位学生:你观察得很仔细,非常棒!接着又问: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又一位学生举手:老师,我发现小熊的房子没有锁。此时这位教师已有些着急,不知道该不该表扬这位学生了。
其实这位教师创设的情境并不是不好,而是不知道如何引导。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而且要让学生在感兴趣的事物中引发数学思考,从而进行数学探究。如果这位老师在这位学生发言后,加以引导:“你观察得很仔细,那我们给小熊的房子加扇窗户,好吗?你喜欢给小熊家加什么形状的窗户?”这样就很自然、很轻松地把全班学生引到主题上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很高,学习的效果也会不错。
四、注重知识的规律性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运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中,必须注意到这一点。也就是说,要注意学生认知趣味性,要符合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一节课中的情境设计可以是一个或是几个。引入时的情境,应着眼于学生基础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培养,注意前后知识的衔接,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知识;展开知识的情境教学,要着眼知识的推理过程,充分利用数学模型,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的知识内涵,并将其掌握和运用,在理解、掌握、运用的前提下,学生才会有所发现;巩固知识的情境教学,应着眼于知识的层次性,在强化的基础上,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可以是开放的问题,也可以是开放的条件,更可以是综合性的开放。
总之,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氛围中的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意向活动。只要能让学生喜欢数学,愿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和研究的基础上,创设出更丰富多彩、更富有智慧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良好教学氛围中学习,进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廖延芳.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数学实践[J].小学教学研究,2007,(03).
[2]李莉.浅谈数学与生活的最佳连接点[J].小学教学研究,2007,(03).
[3]叶怀潮.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J].考试周刊,2007,(04).
[4]黄文忠.谈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2).
[5]黄翔,李开慧.关于数学课程的情境化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