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金
由于产业规划的自发性、市场泡沫、企业建设的门槛较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家具产业从2010年开始,就已显现出产能过剩的现象。随着近年来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产能过剩现象更加凸显。据行业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家具生产企业的产能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而市场需求则相对稳定在1.2万亿左右。因此,目前家具企业普遍感到压力,有些企业甚至已经做好了转产甚至是倒闭的心理准备。在此抉择之时,刚处于产业发展初期、竞争力相对薄弱的湖南家具产业如何应对?
补“产业集聚”的课。到目前为止,湖南尚未形成真正的家具产业集聚,因而在全国性的产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小岘板”在转型大潮中更难生存。况且,无论家具市场怎样国际化,“地域性”的市场特征仍然存在,本土企业在本土市场仍然具有优势。但如果既无规模、又无品质,刚刚兴起的产业幼苗定会被外来力量扼杀在摇篮之中。因此,湖南省逐渐成气候的几个家具产业园不应犹豫,而是要加快建设的步伐。
科学规划产业园建设。多年的经验证明:产业园是实现产业集聚最好的途径之一。产业园建设在明确产业定位的基础上,合理配置各种产业资源,构建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实现产业、企业效益最大最优。产业园规划和建设是一件非常专业的工作,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城市规划,应按照产业特点并遵从入园企业的具体意见加以规划和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业态规划、公共平台与公共技术条件、环保等环节。但令人担忧的是:现今已经立项或正在立项建设的产业园项目并未完全实现产业园既定的理想,有的在延续名不符实的“CBD”思维,有的甚至还是在延续“政绩”思维之中。真正有准确的产业定位、产业目标,符合产业技术和市场规律的产业园还凤毛麟角。这不仅不能加速产业园的产出,甚至还会毁损产业园的声誉。这也是近些年来,邻近省份的家具产业园如雨后春笋,而湖南的家具产业园建设却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
精简规模,走专业化生产的道路。值得称颂的是:一批湖南本土家具企业家和企业在以往艰难的竞争环境下,逐渐建立自己的品牌、拓展自己的市场,在“夹缝”中开创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又谁曾想,刚刚翻身,眼见“胜利在望”,却又面临着因行业产能过剩而导致的市场萧条。是继续延续先前成功的“小而全”以确保“稳定”和“根基”,还是果敢地“壮士断腕”?是摆在许多企业家面前的难题。殊不知,企业的“战线”越长,揽及的面越宽,在不具备完全实力的条件下,负担就越重!在这种背景下,祭出企业最拿手的,同时寻找市场链中最适合自己的项目,与他人结成“联盟”,专业地生产企业擅长的产品,让“龙头老大”的梦想暂时存放一段时间,以待东山再起。
重视设计,在设计环节另辟蹊径。在产能过剩的前提下,企业最基本的应对措施就是提高产品的品质,提升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设计是实现竞争力和附加值的根本途径。尽管全国各地家具产业的基础条件有较大的差异,但除了深圳等几个区域以外,设计水平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而湖南素有“人杰地灵”美誉,现代设计教育也具有较大的优势,如果真正重视设计的重要性,正确评价设计的价值,定会豁然开朗。反观以往,有多少企业愿意投入设计?情愿花1000元去请客户吃饭,却不愿花200元订购一份设计杂志。口里说愿高薪聘请设计师,结果是没有一个设计师是老板“满意”的。这种满意不满意,又有多少是根据设计的原理而加以判断的?更多的是“老板”的感觉。因此,重视设计首先需要企业家们转变观念,并真正落到实处。
坚定不移走品质、品牌道路。恶性竞争是产能过剩导致的直接后果,湖南家具产业也不例外。谁都知道:在正常经营状态下,价格竞争带来的最终后果就是以次充好、以假乱真!随着消费理性,消费者的行为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你有品牌,我情愿花高价,因为我买得放心;你有品质,我情愿花高价,因为我买得值得。只可惜,与湖南省整体国民经济建设规模和地位不相称的是,湖南本土家具产业叫得响的品牌太少了,一些企业家在同行的“怂恿”中,品牌建设在他们的心目中似乎失去了意义。实际上,湖南家具产业已经具备了品牌重组与品牌扩张的条件,例如:“晚安”品牌经过整合,便可以成为综合性的家居产品品牌,“红荣居”就可以捎带许多中小型民用家具企业一起进入品牌荣誉榜。另外,品质和品牌意识应是行业的一种集体意识,需要大家尤其是同行共同维护,业内没有凝聚力和共同语言,一切都是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