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2001年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综述

2015-05-30 11:17徐朝芹赵雪琳
新校园·上旬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音乐家

徐朝芹 赵雪琳

摘 要:从1999年到2001年,关于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笔者仅涉及三个部分,分别为总论部分、音乐思想研究部分和音乐家研究部分。

关键词:古代音乐史;音乐思想;音乐家

第一部分 总论

1999年~2001年,这一时期音乐研究脉络的鲜明特点是在中国和其他各国的对比联系中寻找渊源关系。同时,在此基础上,音乐风格等方面有自己新的发展变化。例如,赵维平《从中越音乐的比较看越南宫廷音乐初期史的形成》(《音乐艺术》1999年第1期),通过越南宫廷音乐的形成看越南在接受中国音乐中的一个文化触变现象,另有吴钊《上古中国与环太平洋音乐文化的联系》(《天籁》1999年第3期),都是对音乐文化形成的原因作文化背景的探索。

对历年来某一焦点问题的总结和论述,形成了具有综述性质的文章。例如,王德埙《中国乐曲考古学学科命名研究综述》(《乐府新声》2000年第3期)。

关于乐名词的解释,刘蓝《论音乐起源于“太一”》(《天籁》1999年第3期),在概括各种学说的基础上对其加以考究,提出自己的观点——音乐起源于“太一”。苗建华《“大音希声”释义述评》(《音乐研究》1999年第3期),在对各种观点总结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希声”即“无声”,最美的音乐是无声之乐。另外一篇《郑声辨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体现郑声对中国音乐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上述文章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看新时期音乐的发展和本质作用,正确评价其在音乐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

郑祖襄《把“没有音乐的历史”变为可听作品的音乐史——谈黄翔鹏的“曲调考证及其学术价值”》(《中国音乐学》1999年第2期)认为,黄先生的研究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紧紧抓住“音乐是发展的”观点融合多种学科知识。“曲”研究是黄先生学术生涯中最优秀、最杰出的研究,在目前中国古代音乐学研究中代表着学科研究的新发展,代表学科进步的新成果。项阳《轮值轮训制——中国传统音乐主脉传承之所在》(《中国音乐学》2001年第2期),认为轮值轮训制是导致中国自上而下多层次音乐文化一致性的重要原因,使得中国传统音乐在封建社会中更加制度化、体系化,使中国音乐传统一脉相承。郭树群《关于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知识创新”的思考》(《音乐研究》2001年第1期)认为中国音乐史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面对新世纪“知识创新”的学术潮流,如何寻求它的时代定位,已经成为每一位新世纪古代音乐史学工作者深入思考的时代课题。

这一时期的总论部分,首先体现了在音乐学的研究中更加注重音乐之间的相互联系,从不同的国家和音乐之间寻求它们的渊源关系,进而说明中国古代音乐对其的影响。其次,不少学者关注在世纪之交对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总结中提出的新的建议和观点。再次,总论涉及对古代乐器、民间音乐、文人音乐、音乐教育及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

第二部分 音乐思想方面

对待事物不同的认识产生不同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同样,对待音乐的不同认识产生不同的音乐观、音乐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就是围绕着音乐的社会功能产生的一场大辩。从此学术、文化逐渐走出了高级贵族的圈子,这也就促进了先秦音乐美学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空前绝后的繁荣,从而产生了不同的音乐思想,历来受到音乐学者的关注。

这一时期仍以春秋战国的音乐思想研究为主流。愈皓《简论荀子的礼乐教化思想》(《黄钟》2000年第二期),以荀子的《乐论》篇为基点,分析其中有关音乐起源、本质及对整个社会政治的巨大公共作用,据此提出了荀子礼乐教化思想的核心内容,也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要求,为实现将要统一的封建政权奠定了思想基础。但他没有从人民利益角度出发正确探讨音乐艺术的地位,没有正确处理艺术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凌瑞兰《孔子“成于乐”论在古琴艺术发展史中的历史嬗变》(《交响》2000年第3期),以“修身”为主题,讨论“成于乐”在古琴艺术发展中的历史嬗变的三个方面。可以看到,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成于乐”不仅推动古琴艺术发展直至成熟,而且还潜移默化地驱使人们自觉顽强地以音乐作为最高的修身之道。王军《吕氏春秋论乐思想渊源》(《天籁》2001年第2期)认为,《吕氏春秋》作为先秦诸家思想的历史总结,其中有关音乐思想的阐述,是吸取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家思想的合理内核并做适当的调整。从中,我们既看到《吕氏春秋》与先秦各家论乐思想精华的继承关系,又见其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

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哲学方面对音乐思想的研究。张维清《魏晋玄学思潮及其政治文化潜因》(《齐鲁艺苑》2000年第4期)梳理了各种主要玄学倾向的细微差别,并在宏观方面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简明的勾勒出魏晋玄学的运行轨迹,揭示了这股玄学思想的政治文化潜因。并将各种因素结合起来考察,对魏晋时期的人文研究很有意义。宋瑞凯《周易与旋宫——西周旋宫太极思维建构体系》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大层面去探究其存在的本源和思想,西周的旋宫建立于太极思维体系之中,它是中国礼乐文化中的“乐”之概念上的重大乐学举措,是中国传统“太极宇宙观”思维定势下的产物,从传统音乐学的侧面反映了我国先民的宇宙思维。

第三部分 音乐家研究部分

每个时期的音乐家对音乐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观点,对其做出了客观和正确的评价,以利于今天音乐的发展。

邵申弘《乐律才子与创世之说——朱载瑜和他的“新法密律”》(《乐府新声》2001年第3期),就这一学说所产生的划时代意义及其对我国乃至世界音乐理论的发展所形成的深远影响视作中肯、全面的评价。文中还涉及到“新法密律”的计算方法。同时,还有田青《沈约及其宋书·乐志》(《中国音乐学》2001年第1期),其著作是中国历代官方史书中在音乐研究领域影响十分深远的著作。郑长铃《陈旸生平及其人文背景研究》(《中国音乐学》2001年第1期)主要从陈旸生活年代的人文背景及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下进行论述。

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某一历史人物对某一时期音乐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魏宏灿《论曹操对音乐文化的贡献》(《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是从积极的方面评价曹操热爱汉代以来的清商俗乐,把音乐从儒家乐教的樊篱中解放出来,开创了一代嶄新的诗风和乐风,为隋唐音乐的高度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准备条件。王秀明《孔子与古琴》(《黄钟》1999年第2期)一文中主要谈孔子对古琴艺术的消极影响,作者认为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传统琴论和古琴艺术产生极大的影响,古琴艺术逐渐衰落与之有密切的关系。王同《试论乐师仔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作用》(《中国音乐学》1999年第3期)总结归纳了春秋战国时期“乐师”的社会作用,即行礼教、施乐教的社会教育作用和省风俗的社会政治作用及“军师”作用。

运用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对音乐家展开评价。毛建明《先秦时期音乐心理学思想研究》(《音乐探索》1999年第3期),首次将先秦时期音乐心理学思想给予研究和总结,从八个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刘瑾《音乐史研究中主观因素渗入之现象初探》(《音乐探索》1999年第2期)认为,主观因素的渗入要适度适量,要力求寻找属于自己的风格和观点,使之建立在客观冷静的基础上。钱永利《论嵇康与广陵散——兼述借物喻志》(《天籁》2000年第1期)从借物喻志这一角度来看,嵇康与广陵散的关系本质是一个历史作品演绎问题推动“演绎学“的研究。对音乐家研究方面,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所产生的观点也是不同的。这一时期对音乐家研究,方法上有了更深入、更广泛的认识,使我们能够更客观、公平的评价某一时期的音乐家及其产生的影响。

猜你喜欢
音乐家
诗人音乐家白居易
从默默无闻到遐迩闻名的音乐家
姚铜(音乐家)
最富诗意的音乐家——舒伯特
通辽市音乐家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
音乐家石膏像
著名音乐家——舒泽池
培养终身学习的“全能音乐家”
伟大的音乐家勃拉姆斯